張鑫
摘 要 中國作為典型的從農耕發展而來的國家,其農村社會必然是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的,農村的民間社會規范必然對于中國社會的法治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從費孝通先生所著《鄉土中國》來看, “禮治秩序”對于中國農村的社會秩序乃至法制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即意在討論這些影響在中國農村的表現形式及其與農村法治進程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 費孝通 鄉土中國 中國農村 民間法
若說中國現代社會是一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社會形態的話,那么中國古代社會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業社會。按照費孝通《鄉土中國》對中國鄉土社會的分析,由于深受封建社會自然經濟和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鄉土宗法秩序是一種“禮治秩序”。“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 “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
一、民間法內涵概述
民間法是“與國家法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國家法以外的民間社會規范的總和”本文中所討論之民間法即費氏所論之“禮治秩序”,因而僅限于農村民間社會規范,不包括城市民間社會規范。
其實,“‘民間法并不是一個嚴謹的法學概念。原因在于:第一,并不是所有的民間法都具有法的特征。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強制性,即法的實施以強制措施和制裁措施為后盾。大量的民間法不具有強制性。第二,‘民間法一詞有混淆法律與道德、風俗習慣、自治規范之嫌。因此,‘民間規范 的稱呼比‘民間法更為恰當。”但是由于在當今該方面的研究中,“民間法”一詞已經為各學者所廣泛沿用,因而筆者仍在本文中使用該詞。
二、民間法對于中國農村社會法治進程的影響
(一)當代中國農村法治進程
1、農村法治進程現狀分析
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建成的背景下,不得不說中國農村的法治進程是中國法治發展的一塊短板,其大體上表現為普及率低、發展緩慢、認知度差、執行難度大等特點。這與農村故有的民間法以及古老的人治傳統等一系列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宏觀來看,中國農村的法治現狀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由于交通、通訊等設施落后的原因,使得先進的法律文化不能順暢的傳播到農村。因此,我國當前多數農民的法律意識另人堪憂,其法律觀念仍然停滯在樸素、粗糙的水平。這就使得農民的權益在受到侵害時,要么多用“以暴制暴”、“同態復仇”等原始的方式來維權,而無法在法律框架內對自己的權益進行維護,要么選擇隱忍的方式根本不去維權。這不僅不利于農民更好的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且更加不利于我國農村法治的發展。
第二,農民缺乏司法救濟意識。司法救濟“是老百姓獲得救濟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維護社會公正、保障法律得以實施的關鍵一環。”當前對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暴力拆遷與暴力征收的案件;“非法抬高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挪用農業生產資金,亂集資、亂收費和亂攤派等損害農民利益、加重農民負擔的案件;毀占耕地,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重大案件,有些地區的司法機關立案不及時,懲處不力,未能對違法犯罪行為起到足夠的威懾作用。
可以說,上述情況都存在其自身的必然性。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農村中所存在的所謂“差序格局”。法治的推廣之所以在農村放慢了腳步,正是因為費氏所提到的在農村廣泛存在的“自我主義”,即一種“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的價值觀,這與《大學》所體現的觀念在內涵上是一致的。
(三)民間法對于農村法治發展的借鑒意義
1、農村法治進程發展過程中應尊重民間善良風俗
農村法治進程發展過程中應適度尊重公民選擇無害于社會的生活方式。中國的道家認為,人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愿望,《鄉土中國》中,費氏同樣認為用禮與法約束鄉村人會加劇其痛苦,主張無為而治。“西方文化重視自由、自治。中西文化都包含著多元文化的種子。選擇無害于社會的生活方式是公民應有的自由權利,國家法應當予以尊重。”
2、農村法治進程發展過程中應寬容體現人性缺陷的民間法
農村法治進程發展過程中應寬容體現人的道德弱點的民間法。中國古代法律中的親親相隱的制度是指國家法允許親屬之間互相不證明犯罪的制度(反對皇帝的犯罪除外)。有限的親親相隱制度存在的理由在于:首先,親情對民間法產生重大影響。親情是人的情感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法治進程發展過程中應當予以適度尊重。人們為照顧親情而忽視公共利益是人的道德上的弱點,國家法應當予以適度寬容。其次,制裁親屬之間的容隱行為給社會帶來的痛苦大于給社會帶來的幸福。國家法應該在一定限度內允許親屬之間的容隱行為,這一點可以作為一個一般原則。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可以將危害國家安全罪和公務員的職務犯罪作為兩個例外情況區別對待。
三、結語
民間法與農村的法治進程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促進的。從費氏筆下的《鄉土中國》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鄉土社會的人間百態,透過這些人間百態,我們能夠明晰的了解鄉土社會的民間法從何而來、其對鄉村社會的法治進程所起到的作用。構建多元規則體系有利于防止國家法和民間法的異化,有利于促進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進化,有利于保持社會發展的連續性、漸進性、穩定性。國家法與民間法的競爭形成的法律多元化、規則多元化、解決糾紛方式多元化的格局將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寬松和諧的良好環境。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