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果
摘 要:如果從1999年北京《第七日》和福建《現場》算起,我國電視民生新聞已經有十余年的發展歷史。電視民生新聞問世以后,為我國電視新聞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被學者稱為中國電視新聞傳播的“第三次革命”。然而,在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本文主要從電視民生新聞人文關懷的內涵、現實需要、缺失與構建等四個方面探討民生新聞人文關懷的問題,以期促進“以人為本”思想的廣泛傳播與貫徹落實,并為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鑒。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9-0134-02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新聞事業飛速發展,一派生機盎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問題也隨之出現。新聞媒介作為一種社會公器,自然反應敏感,社會新聞應運而生。世紀之交,“民生”問題凸顯,引起人們關注。電視民生新聞的出現,也是順理成章。
電視民生新聞問世以來,引起了業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2009年7月,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與創新論壇暨電視民生新聞十年回顧評展會在山東濟南召開。本次論壇是中國電視民生新聞誕生十年來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一次聚會,對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電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
1.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都市報、晚報的社會新聞等作為民生新聞的雛形,己小有影響。最早提出“民生新聞”的是創辦于2001年的《晶報》,這份都市報當時宣稱“以民生新聞為特色”。因此,電視民生新聞概念是從報紙引入的。
電視方面,1995年北京電視臺的《點點工作室》(1998年改名為《元元說話》,1999年改為《第七日》),1997年北京電視臺的《北京特快》與1999年成都電視臺的《今晚800》等都呈現出民生新聞的特質。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率先在2002年拉開了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大幕。此后,各地方電視臺紛紛效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2012年,從上至下掀起了“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的高潮,這是對民生新聞報道的有理力爭。尤其是電視媒體運用自身聲、形、文等同步的優勢,在民生新聞報道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
2.電視民生新聞概念探析。何謂民生新聞?目前,業界和學界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民生新聞”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聞名詞,最早是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的創辦人景志剛總監等人提出來的。景志剛認為,民生新聞是采取平民視角、以民生為報道內容、以民生為價值取向的新聞,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狀態的新聞。[1]”
著名學者、教授朱壽桐指出:“民生新聞就是以民眾的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以民眾的人生訴求為基本出發點,以民眾的生存狀況為關注焦點,以民眾的視角表現民主價值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從民眾的生存空間開拓資源的新概念新聞。[2] ”筆者了解到相關的定義,不勝枚舉。因此,筆者也嘗試著給民生新聞下一定義:所謂電視民生新聞,是一種采取平民化視角、日常化新聞語言,以普通民眾為報道對象和傳播受眾,以反映與百姓生計密切相關的事實為主要內容的電視新聞體裁。
3.電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內涵。“人文關懷”是從國外學術界植入的一個概念,它脫胎于歐洲中世紀的人文主義,作為歐洲中世紀神學的對立物而產生。它要求把人、人性從封建神學的迷信中解放出來,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強調人的意義、價值和尊嚴,特別關心貼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
引入我國后,“人文關懷”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重視,對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它既是一種理性的、具體的、物質的關懷,又是一種情感的、寬泛的、精神的關懷;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方略,有利于促進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筆者認為,體現在電視民生新聞中,人文關懷可以理解為,在傳播新聞信息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滿足百姓需求,服務百姓生活,反映百姓呼聲,維護百姓權益,促進人民整體素質的普遍提高。
二、構建電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的現實需要
1.本體原因:電視民生新聞的應有之義電視民生新聞有鮮明的特點:(1)傳播理念——“以受眾為中心”;(2)傳播內容——“以民為本”;(3)傳播價值——“多元化”;(4)選題來源——“民生、民情、民意”;(5)采編方式——現場調查、跟蹤報道、嵌入體驗、極度評說、適時直播;(6)節目形態—— “社會新聞+評論侃談”; (7)節目延伸——“發展為便民服務平臺” [3]。
電視民生新聞本身要求體現人文關懷,而只有凝結著人文關懷的電視民生新聞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民生新聞。
2.根本原因:受眾需要新聞傳播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受眾需要。大眾傳播學的受眾觀,就是把受眾看作是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和大眾傳媒的市場,即“媒介即受眾”。這一觀點雖簡單地把傳媒與受眾固定為買方與賣方的關系,但它畢竟說明了受眾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
在我國新聞學研究領域,受眾的主體地位受到高度重視。只有在節目選材、采訪、攝錄、制作、播出等各個環節,“以受眾為本”,融入一定的人文關懷,才能符合受眾愿望,引受眾接受。
3.客觀原因:社會發展需要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如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執政理念。十七大又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寫入黨章。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不久前,新當選的國家領導人紛紛表示改革決心,而目前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但作為黨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新聞傳播媒體,只有反映人們的普遍生存狀況、生活需要、利益關切,才能受到人民的歡迎。
4.外部原因:傳媒競爭發展的需要自《南京零距離》開播以來,我國電視民生新聞涌現并蓬勃發展。如河南的《小莉幫忙》,浙江的《1818黃金眼》等,同一城市多個民生新聞欄目同時出現,結果是同質化現象。
2006年6月,山東電視生活頻道《生活幫》開播時,山東的省級頻道和地市臺共有22檔民生新聞欄目,同質化嚴重。在節目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是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激烈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吸引受眾的一個重要舉措。
三、電視民生新聞人文關懷的缺失
1.娛樂化。“新聞故事化,故事情節化,情節曲折化”現象是電視新聞娛樂化的主要表現。電視民生新聞亦沾濕,在報道中,普遍使用現場模擬、特技制作等表現手法使得新聞節目如同電視劇、小品、電影一樣,充滿情節與“看點”,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被肢解,嚴肅的話題被戲劇化處理。
2.煽情化。當前,部分電視民生新聞將大標題、細特寫、動感的場景、自然災害、交通事故等嫁接在一起。有些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刻意放大某些兇殺案件的作案細節,拍攝血淋淋的特寫鏡頭。出現了煽情化的趨勢,毫無人文關懷可言,并大有發展成為“黃色新聞”之勢,嚴重偏離我國媒介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社會主旋律的要求。
3.片面化。“著重城市市民”、“城市生活與社會新聞”、“廣大城市市民”等詞,大有把我國廣大農民排除在外之嫌。難道在社會大轉型時期,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二元制矛盾突出,“三農問題”難以解決之時,廣大農民的生存狀況、生活需要、權利表達,農村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關系國家發展與穩定,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不是電視民生新聞應該“著重”關注的題材和內容嗎?
4.低俗化。有部分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喜“腥”好“性”,更有電視臺的記者濫用隱性采訪,假扮嫖客解密色情服務的新聞,而且有些視頻在網上盛傳,點擊率極高。這種類似色情電影的電視新聞恐怕毫無人文關懷可言吧!
5.淺薄化。選題上,有人形象地描述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雞毛蒜皮、雞零狗碎、雞鳴狗盜、雞飛狗跳。一些毫無新聞價值、信息含量少的事實,被部分新聞工作者采錄并搬上銀幕。主持人的評論上,主觀隨意的評論,淺薄無知的話語,無疑會誤導受眾,缺乏人文關懷。
四、電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的構建
1.新聞選題上的“小民生”與新聞角度上的“大民生”有機結合。把“民生”定位在“普通百姓”而不是“廣大市民”上。小民生”側重于展示百姓平凡生活的“原生態”,關注它們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而“大民生”不再局限于單個新聞現象或事件本身,而是借由個體現象發現普遍問題,將“民生”與“國計”聯系起來,強調媒體在公共生活領域的導向和介入。
2.新聞深度上,借鑒西方公共新聞。公共新聞學的核心概念是利益和民主。媒介必須承認并把維護公共利益放在首位,而且喚起公眾對自身利益的關注,積極投身社區民主協商。這就要求我國廣大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不僅僅要報道新聞,更要注意挖掘新聞中的新聞,在新聞深度上下好功夫。
3.新聞表現上,播出方式上的民生互動。通過短信平臺、熱線電話、微博新聞線索征集等手段了解,哪些是目前百姓最為關心的事情,百姓有哪些事情需要解決,讓百姓自己來選擇,傾聽百姓自己的聲音。日常化的口語能增加節目的人情味與趣味性,變主持人或記者代替老百姓發言為老百姓直接發言,質樸純真,彰顯人文關懷。
4.新聞分寸上,把握最佳報道時機,評論要恰到好處。在電視民生新聞報道時機上,要選擇最佳時期。如11月9日,可以策劃關于防火減災的報道;重陽節,可以報道關于老年人生活狀況;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新聞可以選擇在“六一兒童節”前后。同時,避免記者或主持人絕對的話語、過激的言論。在節目制作播出時,可以適當運用特技等手段以增加節目吸引力。
總之,電視民生新聞人文關懷的構建主要有這四個方面,而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可以有多種靈活手段。我們期待著更多的電視民生新聞問世,也期待著更多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加入人文關懷的元素,與其他社會組織一道營造一個溫暖、情愛與人文關懷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景志剛.存在與確認如何概括我們的新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11).
[2] 朱壽桐.民生新聞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 孟建.十年一劍,鑄就中國電視民生新聞[J].現代傳播,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