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克
摘 要 效率是法律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也是配置物權所應達到的一個目的。沖突存在于物權效率與高層面的社會公平之間,即物權效率自然發展導致起點不公平、機會不均等、結果不均衡。并且在這一交叉層面的“物權壟斷”勢能所產生的“馬太效應”不可能熨平。通過物權社會化,讓私人性物權效率提升為社會效率,則社會效率與社會公平能和諧一致。
關鍵詞 效率 公平 矛盾 統一
一、物權平等保護原則
(一)物權平等保護原則概述
《物權法》第四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一條文就是關于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的原則性規定。所謂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是指物權的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享有的所有權和其它物權在受到侵害后應當受到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平等保護原則是民法平等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化。
(二)物權法平等保護原則的內涵
科學內涵具體內容包括三方面:(1)物權主體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2)物權的權利與義務完全對等;(3)物權受到侵害時,應平等受到物權法保護。(4)物權主體具有平等性。
物權的主體是紛繁復雜的,物權法將物權分為國家、集體與私人三類。 但各類物權人都屬于民事主體的范疇,是民事主體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 我國民法貫徹民事主體平等原則,確認公民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人格,并對各類民事主體實行平等對待。 無論個人在客觀上是否存在財富多寡、種族差異、性格差別等方面的區別,他們都在民法上屬于平等的主體,因而物權的主體也必須體現此種平等性。
二、效率(效益)原則
(一)經濟學上的效益
效率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最早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于1906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教程》中首先提出來的,所以效率也就是只帕累托效率或者帕累托最優。一般理解效率為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資源的最佳配置,即投入與產出的最佳配置關系。
法學與經濟學的有機結合帶來了法學研究的新視角與新領域,帶來了法律價值目標的新思考和新發展,“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這是法的保守方面的作用,而就法的革命性而言,法應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法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法治社會尤其如此。當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處于相對穩定時期時,分析法的反作用更比分析經濟基礎對法的決定作用有意義得多。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認為,法又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推動器,對法的價值的研究,不應局限于分配的公平上,而應轉到社會財富的創造效率上,因為這才是推動公平由突然向應然進步的實質性問題”。法制進程與法學理論只有保持與社會發展和現實變革的密切聯系,深入動態運行的生活本身,才能獲得長足發展與理論活力的源泉和動力。
(二)效益是檢驗法律適用重要指標
正義是法律追求的目標。而看得見的正義需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從糾紛的解決過程到結論的得出,雖然法律不會將效率作為社會選擇的唯一目標,但是效率確實是許多法律內涵的價值追求,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效率目標與法律所維護的正義目標并不相悖。因此,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用效率來診釋正義的內涵,而效率也就成為法律的重要追求。物或物權界定滿足經濟效率,通俗的說就是物盡其用,一定的物能夠得到最大的社會產出或最大的社會福利。在經濟學上,效率的判定標準是帕累托最優,即一種變化(物權重新界定)并沒有使其他人的境況變壞而至少使一個人的經濟狀況變好。
(三)物權效率是物權法的基本價值取向
物權效率是經濟效率中重要的子系統,是指法律界定了包括動產和不動產物的所有權在動態行使后的價值增殖水平,是以物的利用為中心產生的最大效益。物權效率區別于勞動效率、管理效率、生產效率、知識產權效率等方面而獨立存在,但又是經濟效率中其它效率的基礎和條件,影響甚至制約著其他效率的水平。正是因為物權效率的地位決定了物權法在社會經濟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物權保護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從邏輯上講,公平和效率不存在哪個在先哪個左右的問題,但是具體到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公平和效率總有時間差和空間差。”。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效率的現實呼喚,將法學思維融人經濟體系中進行思考的努力,是十分必要的。“市場上交易的東西不是經濟學家常常設想的物質實體,而是一些行動的權利和法律制度確立的個人擁有的權利”,新制度經濟學所講的制度就是法學最個人的行為規范。從這方面講“它們的指向是一致的”。
(一) 公平是物權法的首要落腳點。
1、法律追求的一般或終極的價值只能是公平或正義的理念。人類的理想是理念上的公平。為了實現平等,古今中外,人們不斷地進行斗爭和探索。從南宋初年鐘相、楊么起義的“法分貴賤,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殘,均貧富”,到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平均大同思想,從英國空想社會者莫爾的“烏托邦”社會制度,到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內拉的理想國“太陽城”,無一不體現人們對公平的追求。
2、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的建設應以公平為價值取向。法的性質直接決定于經濟基礎,但在其歷史發展中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且不同于其他的經濟政策,具有更強的權威性,法的穩定性是其權威性的需要。
3、以公平為價值取向,是我國法制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法學研究的生命力,與所追求的終極價值密切相關,相對而言,法制建設的可待續發展,不僅僅在子有制定得良好的法津,還應該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公平觀念是法制的傳統要求,更是法的現代要求。
(二)強調效率是物權法實現權利保障的基礎
物權保護的效益原則,是指應當用盡量少的保護成本換取盡量多的保護收益。從法律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所謂成本不外乎一定的勞力、金錢和時間的投入,有時也包括精神壓力。其中,勞力和金錢投入可稱之為有形成本,時間和精力投入可稱之為無形成本。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社會來說,物權保護都應當盡量節約成本。因為,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用于物權保護的支出越多,用于生產的支出就越少,從而會引發個人生活水平的下降和整個社會福利水平的降低。所以,物權保護不能不考慮成本。
在法律經濟學看來,物權保護效益原則的關鍵在于降低物權保護的成本,無論是將物權保護看作是物權人與侵權人之間的交易活動,還是看作是法律規制的過程,都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降低物權保護的成本呢?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首先,立法應當盡可能提供各種有效率的物權保護方法供當事人選擇。只要其是有利于降低物權保護成本,提高物權保護效益的,立法都應當予以承認。但是,我國目前的物權保護立法卻存在著兩方面的不足:一是,物權法的保護方法比較欠缺,二是,自助行為的作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值得慶幸的是,此兩項不足,已經引起了民法理論界和立法部門的重視,在物權法草案中已經有關于物權請求權的詳細規定,在民法典草案中,也已見到關于自助行為的規定;其次,物權人應當選擇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保護物權。至于哪一種方式是最有效益的物權保護方式,只能在個案中予以考察。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各種物權保護方法的效益作一般性的抽象。第三,將物權保護的成本科由侵權人承擔。無論是采取自力救濟,還是采取公力救濟,法律都應當將物權保護的成本科加于侵權人頭上,這不僅有利于降低物權人保護物權的成本,還有助于抑制侵權行為的發生,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的物權保護成本。據此,在我國的民事司法實踐中,由當事人分攤訴訟費用的做法,以及對物權人除訴訟費用以外的其他物權保護成本(如律師費用等)不予支持的做法,必須予以改變。
我國物權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確定物權法的的核心價值,進而確定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公平與效率不僅僅是兩個政治經濟學的命題,在物權法領域也有著其獨特的內涵。今天對兩個基本理念的強調,是實現物權法保護物權的目的,最終達到保護人權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利民.物權法平等保護原則[J] .2008.10.
[2]公丕祥.鄧小平的法制思想與中國法制現代化 [J]. 2010.8.
[3][美]斯密德.財產、權力和公共選擇[M] . 2008.5.
[4]朱光華,高建偉.《物權法》的核心觀念解讀:基于法經濟學的視角[J] .2008.4.
[5]姜黎浩.公平與效率的法理思考[J]. 2008.9.
[6]朱光華,高建偉.《物權法》的核心觀念解讀:基于法經濟學的視角[J]. 2009.7.
(作者單位:重慶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