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統計局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GDP:16.6億元→1280.2億元
2012年德陽經濟總量較1983年增長75.9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0.9%。經濟總量從1983年的全省第7位躍升到第3位。
財政總收入: 2億元→257.5億元
2012年財政總收入比1983年增長128倍,年均增長18.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5.5億元,是1983年的37.8倍,年均增長13.3%。
人均GDP:497元→35945元
2012年人均GDP比1983年增長71.3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0.8%。按2012年美元平均匯率(6.3125)折算為人均5694美元,居全省全3位。
結構發生根本變化
非農產業比重:47.9%→84.9%
德陽堅持“工業立市、工業興市、工業強市”的發展思路,工業主導作用日益凸顯。三次產業結構由1983年的52.1∶32.8∶15.1,轉變為2012年15.1∶60.2∶24.7,形成“二三一”的產業格局。
非公有制經濟比重:11.6%→57%
1983年,德陽非公有制經濟總量僅為1.9億元,總量居全省第八位,2012年,德陽市非公有制經濟總量達到729.2億元,是1983年的377.8倍,總量居全省第三位。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從1983年的11.6%,到2012年的57%,已成為德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城鎮化率:10.5%→44.8%
城鎮化率從1983年的10.5%提高到2012年的44.8%,提高34.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升1個多百分點。
農村面貌變化巨大
現代農業:3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2012年,德陽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94億元,比1983年增長了21.4倍。創建了一批萬畝糧油高產示范片和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建成3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個省級示范區。擁有益海糧油、雄健米業、河南眾品等一批實力雄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建成蔬菜、生豬、煙葉、家禽、食用菌、藥材等九大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是國家級苗畜、苗禽基地市、省級優質瘦肉型生豬出口基地市和省級優質糧油生產基地。
新農村建設:20個新農村綜合體
德陽是全省第一批全域覆蓋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范縣。新建20個新農村綜合體,德陽市2131個農村集中建房點,實施“六進村”工程,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工業化進程加快
工業總量:全省第二
德陽緊緊圍繞“工業強市”戰略,在經歷了上世紀80、90年代鄉鎮集體工業迅速壯大和90年代后期私營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后,工業經濟實力大增,成為德陽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1983年德陽全部工業增加值5.1億元,2012年達到718.5億元,比1983年增長138.7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5.0%。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2012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6.1%,比1983年提高25.2個百分點。
支柱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77.9億元
德陽正在工業化進程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內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西部新型化工基地、西部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宏華石油等一批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裝制造企業集群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發電設備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石油鉆機出口居全國第一;食品工業享譽中外,擁有中國名酒劍南春、長城雪茄、冰川時代礦泉水等一批優質品牌,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雪茄煙生產基地;化學工業以磷化工、氯堿化工、鈦化工、天然氣化工為主,建成金路、龍蟒、宏達等一批大型化工企業。2012年,機械、食品、化工三大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77.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3.1%。
新興產業:增加值127.3億元
德陽著力培育新能源裝備制造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以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潮汐發電、生物能、燃料電池等為重點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被聯合國列為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國際示范城市;新材料、醫藥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是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和中藥現代化生產基地。2012年德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27.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9.5%。
經濟發展質量:工業利稅283.2億元
2012年德陽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99.7億元,比1998年增長13.2倍,年均增長20.9%;實現利稅283.2億元,比1998年增長10.1倍,年均增長18.8%。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億元→730.9億元
1983~2012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00.3億元。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730.9億元,比1983年的1.7億元,增長420.8倍,年均增長23.2%。地震后的2008~2012年,德陽市總投資達到2948.7億元,占建市以來總投資的73.7%。
工業投資:占40%以上
2000年以來,德陽市累計完成工業投資額1515.3億元,占同期德陽市累計投資的41.0%。東汽新基地、益海(廣漢)糧油、藍劍飲品、得陽科技等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建成投產。川渝中煙長城雪茄煙廠等一批技改項目完成,工業發展后勁增強。
基礎設施:公路通車總里程1909公里→8075公里
2012年,公路通車總里程8075公里,比1983年增長3.2倍,高等級公路從無到有,達到399公里;德陽市實現鄉鄉通水泥路,100%的行政村已通公路,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入使用。2000~2012年,德陽市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62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44.0%。
市區建成區面積:7.5平方公里→64.3平方公里
2012年底,德陽市區建成區面積比1983年擴大7.6倍多,達到64.3平方公里,德陽市建成區面積167.4平方公里。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產業增加值:全省第4位
2012年德陽市第三產業增加值315.9億元,比1983年增長124.5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1.9%,占GDP比重從1983年的15.1%上升到2012年的24.7%,提高9.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已經從量的積累向質的提升轉變,傳統與現代并存的服務業格局初步形成。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億元→408.0億元
商貿流通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加之家電、汽車下鄉等鼓勵消費政策,2012年德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08.0億元,比1983年增長63.5倍,年均增長15.5%。
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
進出口總額:全省第二
進出口貿易從無到有,產品結構不斷優化,主要出口產品成功實現由農副土特產品、食品→磷化工產品→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的兩次質的飛躍。1995年,德陽市出口總額僅為1724萬美元,2000~2012年累計出口76.5億美元,其中2012年實現外貿出口18.2億美元,是2000年的34.3倍。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規模不斷擴大。2000~2012年累計進口80.9億美元,2012年進口總額12.6億美元,是2000的45.6倍。貿易伙伴遍布亞、歐、美洲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獲批“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裝備制造)”、“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等國家級名片。2012年,德陽海關、德陽商檢正式獲批建設,為德陽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一個更加開放、便利、快捷的平臺。
金融業快速發展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7億元→1691.1億元
1983年,德陽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6.5億元。2012年底,德陽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691.1億元,貸款余額862.1億元,存貸款余額年均增速分別為22.5%和18.3%。銀行業務從傳統的存貸款和結算服務向中間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其他新興業務發展,業務綜合化和資產多元化的趨勢顯著。2012年德陽市保費收入38.0億元,其中財險12.6億元、人身險25.4億元。德陽市證券投資者賬戶數達22.4萬戶,累計交易金額為818.4億元。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元→22374元
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3年增長36.4倍。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16489元,轉移性收入5854元,分別占66.6%和23.7%。
農民人均純收入:361元→8953元
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83年增長23.8倍。從構成看,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2012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4043元,占純收入的45.2%,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家庭經營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4101元,占純收入的比重45.8%。
社會事業全面推進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6.8萬人
2012年,德陽市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在崗職工人數達到56.8萬人,比1990年增加46.2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為59.4萬人,比2001年增加35.7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均按時足額發放,發放率達到100%。
各類衛生機構:2342個
2012年,德陽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65個,覆蓋城鄉居民的衛生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建立;醫療機構床位16895張,比1983年增長1.7倍;醫療衛生人員23184人,比1983年增長1.6倍。災后重建使德陽市衛生基本建設水平達全國一流。總投資24.3億元的183個鎮鄉以上醫療衛生機構災后重建項目和1050個規劃外村衛生站項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德陽市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
文化事業進一步加強
2012年,德陽市公共圖書館6個,文化館7個,文化站127個,藝術表演團體28個,博物館8個。廣播綜合覆蓋率100%;電視綜合覆蓋率98.9%。德陽市地方報紙出版3種,出版量1400萬份;雜志出版4種,出版量6萬冊。
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從建市初的0.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7.7億元,增加125倍,機構布局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