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小高新企業逐步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方面發揮了尤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資金匱乏使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在技術創新及規模經濟等方面始終處于尷尬境地,嚴重制約了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壯大。
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支撐作用日益重要
我國中小企業在確保國民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與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從政府角度講,量大面廣,占全國總數逾99%的中小企業是我國社會就業和國民經濟的主體,是抵御金融危機沖擊的重要支柱,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刻不容緩。
實踐證明,一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離不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大企業發展的同時,中小企業已大量存在,幾乎都占本國企業總數的99%左右。21世紀,我國將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中小企業的支撐作用顯得日益重要。
中小高新企業融資難
現狀:81%的中小企業認為“流動資金不能滿足需求”
據有關統計,在現有的經濟統計中,我國81%的中小企業認為“流動資金不能滿足需求”,60.5%的則認為“沒有中長期貸款”,在停產中小企業中47%是因為資金短缺。
中小高新企業融資難,是目前世界中小企業面臨的通病,是中小高新企業我國當然也未能逃脫其中。在任何一個經濟體中,不管在中小高新企業的起步階段還是發展階段,亦或者是盈利階段,這是中小高新企業不可避免的“成長中的煩惱”。由于這些企業結構的不規范、發展階段不成熟、可供抵押資產少、企業自有資本低、投資風險高以及信用度低等原因,各種金融機構不輕易放貸,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重重。“一位金融界資深人士將這個問題稱為‘一個死結——無論哪種類型的中小企業是最需要資金的,但又最不具備融資條件,融不到資就無法發展,發展不了就仍然很難從銀行貸到款。這就是現在中小高新企業融資面臨的最大難題。”
原因:中小高新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較高,沒有足夠額度的資產作為抵押
長期以來,由于大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強,經濟實力雄厚,所生產創造的效益比較有保障,信貸額度較高等因素,其融資是政府扶持的重點對象,而競爭力較薄弱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卻尤為顯得孤立無援。
主要歸咎于兩方面:一方面,接受銀行所提供的銀行信托的融資渠道受阻,歐洲國家主要是利用銀行、貼息貸款、政府優惠貸款等來作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撐。例如美國,商業銀行融資成為37%的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其余資金則由金融公司、租賃公司和其他非金融機構獲得。但由于我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龐大,貸款數額小,與一般大型企業相比,業務量冗雜,市場風險較高,資金占用時間長等原因,此類業務是一般商業銀行所不愿意接受的。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信貸須執行嚴格的擔保程序,而作為資金鏈脆弱、創業期負債率較高的中小高新企業來說,沒有足夠額度的資產作為抵押,也缺乏提供合理的擔保的方式。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需完善
據銀監會調查,在宏觀調控從緊的貨幣政策環境下,大銀行“保大壓小”的趨勢較為明顯,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顯著加大,這使得大量中小企業資金鏈嚴重吃緊,也有不少中小企業倒閉。筆者認為應從健全融資政策體系與完善資本支持體系等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
健全融資政策體系
中小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保護和扶持,政府應從多方面著手為中小企業的融資創造有利環境。包括明確中小企業事務的管理機構;政府部門財政以及稅收方向的扶持;規范民間金融融資。
完善資本支持體系
完善資本支持體系主要包括建立多層次的中小企業股權融資體系、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證券的場外交易系統和交易制度以及啟動中小企業債券市場三個方面。包括發展并完善二級市場;發展完善中小企業債券、證券市場;企業之間互相構建誠信利益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