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
人口轉型與計生政策的變化
2012年,我國15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69.2%,下降0.6個百分點。這是長期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第一次下降。
由此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議論。不少經濟學家、人口學家表示:勞動力人口下降,可以說是人口轉型的一個拐點,會加劇人口老齡化速度,意味著我國人口紅利將逐漸衰退和消失。放開和調整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呼聲日漸強烈。去年底,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了《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的調整》專題報告,集納了茅于軾、許小年、梁建章等20多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他們提出,我國應實施“生育自主、倡導節制、素質優先、全面發展”的新人口政策。
如何認識和看待這個問題呢?依筆者的觀點:人口紅利雖將逐漸消失,但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仍要繼續執行。
人口紅利消失:不必過于緊張
人口紅利,是指在人口結構轉變過程中,由于出生率下降和老年人口增長有限,會出現一段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較高、數量相對較多即“兩頭小中間大”的人口結構。這個時間段被稱為“黃金時代”,也就是人口紅利期。期間,撫養費用較低,勞動力負擔較輕,有利于儲蓄和投資的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口紅利。反之則稱為人口負債。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人口紅利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這兩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用工荒”從沿海波及全國,普通勞動者和農民工工資上漲幅度較大,都透露出勞動力需求增加、用工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開始消失的訊號。
其實,從世界范圍看,伴隨著老齡化的到來,人口紅利衰減是必然過程,眾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在積極應對人口紅利拐點到來的時候,不必過于緊張: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是漸進的,相比于全國九億多勞動力總量而言,一年減少三、四百萬勞動力占比是很低的。而人口紅利的消失,反而會倒逼我們促進經濟方式的轉變,倒逼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以應對勞動力的減少。
人口政策取向:繼續堅持計劃生育
那么,今后人口政策的取向如何呢?筆者認為,總原則和基本點仍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不動搖。
執行了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確實有諸多弊端:限制了人們的生育權利,破壞了社會家庭結構,加速了人口老齡化的程度,縮減了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出生性別比有一定失衡,獨生子女缺乏親情感受等等。另外,當前我國生育率已很低,人口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增長過快。但是我國人口總量基數太大,去年達到13.5億人,受人口慣性增長的影響,即使保持目前的生育水平,每年新出生人口都在1600萬人左右,未來20年總人口還將增加1億以上。隨著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本已十分緊張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不會根本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壓力的局面不會根本改變。況且人口問題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其結構、素質、分布、遷徙相互交織,人口總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局面將更為復雜難解。這就決定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使人口總量在穩定的基礎上有一個緩慢的下降。
當然,現行的計生政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需要根據國家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和新的情況進行適當修正。筆者贊成從現在開始完善計劃生育政策。全面、簡單地放開生育顯然還不合適宜,除現在的“單獨”二胎政策外,可以分省份、分步驟地逐步放開二胎,民族地區、再婚夫妻可以生育二胎,一方面可以緩解老齡化進程,補充新的勞動力,一方面又避免了人口的突升突降,使之穩妥過渡。同時著力提升人口素質,用科學統籌的辦法解決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