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

截止2012年12月31日,德陽市災后重建累計開工項目5489個,開工率100%;累計完工項目5474個,完工率99.7%;累計完成投資1577.6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100.6%。
自2008年9月30日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實施以來,德陽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將城鄉住房重建與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生態重建等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條促進災區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德陽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各項民生事業取得突破性進步,產業快速恢復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超過震前水平。
第一面:住房重建
做法:把農房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和農村產業發展相結合
德陽市把受災群眾早日住上永久性住房作為恢復重建的第一目標,堅持把農房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和農村產業發展相結合,借助對口支援省市的規劃智慧和建設風格,突出三個注重:
注重規劃設計,科學定點選址;
注重風貌塑造,突出川西民居特色;
注重設施配套,優化人居環境,顯著提升了災區城鄉規劃建設水平,促進了城鄉整體布局的優化和環境風貌的提升。
成效:6.8萬戶需重建的城鎮住房全部完工
德陽市規劃2131個農村集中建房點,實施道路、供水、排污、供電、沼氣、光纖電視等公共設施“六進村”工程。
德陽市61.3萬戶農房維修加固全部完成,33.4萬戶需重建的農房全部竣工并搬進了新居,建成了一大批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新型農村社區,德陽市新農村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解決了城鎮住房恢復重建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妥善處理了各種產權關系,積極推動原址重建。
德陽市6.8萬戶需重建的城鎮住房全部完工,32.5萬戶維修加固全部完成。
第二面:設施重建
災后重建,速度最快、質量最好、品質提升最高的是事關民生的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德陽市把公共服務設施重建作為重中之重,優先安排資金、優先審批項目、優先提供要素保障,嚴格執行抗震設防標準,加強工程質量監管。一大批竣工交付使用的新學校、新醫院功能齊備,布局優化,大幅提升了德陽市城鎮的公共服務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重建推進力度,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交通:多條公路陸續建成
由北京援建的廣青路一、二期竣工通車,10個國省干線項目除綿茂公路外均已完工,一批通鄉公路、通村公路陸續建成,加快了德陽融入成都主樞紐和成為全省重要交通節點城市。受余震和山洪泥石流災害影響,通往清平的干線公路反復中斷,我們組織力量集中攻堅,全力搶通保通,在最短時間恢復災區交通。
水利:恢復重建各類飲水工程6722處
加快以震損水庫、灌區工程和農村飲水工程等為重點的水利設施恢復重建,完成病險、震損水庫除險加固113座,治理堰塞湖16處。修復整治渠系2080千米、堤防154千米、提灌站2201處;恢復重建各類飲水工程6722處,111.9萬農村人口喝上安全衛生水。通過重建,德陽市防洪減災、供水保障及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支撐保障能力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
此外,還建成了一批社會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敬老院、廣播電視等配套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飛躍提升。
第三面:城鎮重建
德陽規劃城鎮體系重建項目147個,已全部開工,竣工143個,完成投資168.7億元。在強化城鎮功能現代化的同時,德陽市注重塑造地域特色風貌,注重歷史文化傳承,注重城鎮產業支撐,著力提升城鎮整體形象。
總體規劃:形成“一主四副,三軸三帶”的“川”字形空間布局結構
圍繞構建覆蓋德陽市域的新型城鎮體系,邀請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水平編制了德陽城市總體規劃,抓住西部大開發、成都經濟區建設等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重點打造八角、城北、天元、東山四個城市副中心,加快形成“一主四副,三軸三帶”的“川”字形空間布局結構。
中心城區:建成四川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
市區陸續建成了一批城市干道、跨鐵路立交橋、城市供水管網、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下一步將加快建設旌南大廈、奧林匹克后備人才學校等重點項目,努力把德陽中心城區建成以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工業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型宜居城市,力爭到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達到100萬。
城市群:中等城市為主,小城市為輔
按照“一中心,多片區”的組團城市群建設思路,確定了5個縣域中心城市的空間布局和規模,規劃到2020年形成4個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1個10~20萬人的小城市。
重點城鎮:結合文旅顯特色
堅持以統籌城鄉的思路推進5個縣城和重點城鎮重建。按照“5·12汶川地震重要的遺址紀念地、川西重要的旅游節點鎮”重建定位的漢旺新鎮,按照奧運場館建設標準、體現川西建筑風貌的紅白鎮、八角鎮等城鎮重建已基本完成。此外,“江南水鄉”孝德鎮、“花果飄香”九龍鎮等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第三面:城鎮重建
德陽規劃城鎮體系重建項目147個,已全部開工,竣工143個,完成投資168.7億元。在強化城鎮功能現代化的同時,德陽市注重塑造地域特色風貌,注重歷史文化傳承,注重城鎮產業支撐,著力提升城鎮整體形象。
總體規劃:形成“一主四副,三軸三帶”的“川”字形空間布局結構
圍繞構建覆蓋德陽市域的新型城鎮體系,邀請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水平編制了德陽城市總體規劃,抓住西部大開發、成都經濟區建設等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重點打造八角、城北、天元、東山四個城市副中心,加快形成“一主四副,三軸三帶”的“川”字形空間布局結構。
中心城區:建成四川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
市區陸續建成了一批城市干道、跨鐵路立交橋、城市供水管網、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下一步將加快建設旌南大廈、奧林匹克后備人才學校等重點項目,努力把德陽中心城區建成以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工業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型宜居城市,力爭到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達到100萬。
城市群:中等城市為主,小城市為輔
按照“一中心,多片區”的組團城市群建設思路,確定了5個縣域中心城市的空間布局和規模,規劃到2020年形成4個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1個10~20萬人的小城市。
重點城鎮:結合文旅顯特色
堅持以統籌城鄉的思路推進5個縣城和重點城鎮重建。按照“5·12汶川地震重要的遺址紀念地、川西重要的旅游節點鎮”重建定位的漢旺新鎮,按照奧運場館建設標準、體現川西建筑風貌的紅白鎮、八角鎮等城鎮重建已基本完成。此外,“江南水鄉”孝德鎮、“花果飄香”九龍鎮等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第五面:生態重建
德陽市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積極整治地質環境,修復保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城鄉環境。德陽市已完成林業生態修復3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81.5平方公里,修復災損農田5.6萬畝。
以飲用水保護、垃圾及污水處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的城鄉綜合生態環境建設,描繪出災區群眾生產生活改善的嶄新面貌。狠抓地質災害防治與隱患治理,加快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著眼塑造新家園風貌,深入開展“五十百千環境優美示范工程”示范城市創建活動,德陽市環境衛生、城鄉面貌、交通秩序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