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
戴賓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需重視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作為一個僅有30年歷史的市,德陽自設市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十分顯著。1987至2012年的26年里,德陽GDP一直位居全省第三位。也是除成都之外,全省第一批GDP上千億的市。自2000年以來,德陽工業增加值一直穩居全省第二位,成為四川名符其實的重要工業城市。2000~2012年,德陽市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44.8%,僅次于成都和攀枝花。
德陽市制造業的發展經歷了由勞動密集到資本密集再到技術與知識密集的轉型發展過程,而現代制造業是以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為特征。現代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產品附加值中越來越多的比重來源于服務,服務產值含量在整個企業產值和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企業的創新力與競爭力更多地要靠服務來支撐。30年來,德陽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三產比重一直偏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要想進一步提高德陽制造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水平,可能還需要在重視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上下功夫。
成德綿地區是四川地理條件最好、城鎮最為密集、產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從而也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區最富經濟活力、最具競爭潛力的區域。德陽緊鄰成都,在所有與成都毗鄰的市州中,德陽與成都接壤面最大,自然地理條件最相似,產業互補性最強。德陽可以以成綿樂城際鐵路的建成運營為契機,主動迎接首位城市的輻射帶動,加快與成都的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強市場體系、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以及城鎮建設的統籌協調,實現市場統一開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協調布局、資源合作開發、生態環境同保同治、城鎮協同發展。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德陽縣域經濟發展在全省處于前列,且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德陽模式,以東汽、二重、東電等大型國有企業為依托,聚集了一大批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為大型國有企業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配套服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集群。當然,德陽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諸多不足,應在堅持三次產業之間融合互動的基礎上,在四個方面下足工夫。
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德陽中小企業在西部的發展水平較高,但是跟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縣域地區相比較,無論是數量、規模、就業人員,還是對縣域財政收入的貢獻,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德陽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要想縮小差距,甚至趕超,必須做強做大中小企業,在國家鼓勵和允許的范圍內,遍地開花。
縮小縣域經濟發展差距。雖然德陽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綜合競爭力較強,但在德陽市域內,不同縣域經濟發展之間差距較大,第一產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城鄉居民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都存在較大差距。德陽市要想把縣域經濟這塊蛋糕做大,必須加快發展較慢的縣域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增強德陽縣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因此,應注重三產的融合互動;加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制定縣域之間聯動發展的機制。
做大做強配套產業和產品。縣域經濟的主體是中小企業,縣域經濟要進一步發展,一定要把配套產業和產品做大做強。我認為,要更加注重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互動,這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比如,圍繞制造業企業,怎么樣適應二產業向服務業延伸,做好設計、策劃、品牌延伸,以此加大產業鏈延伸力度;再比如,一產業如何和二產業融合,發展好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以此適應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四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德陽縣域,大多是平原縣,還有少數丘陵縣,縣域農業發展程度比較高。要進一步發展精細農業,把農產品加工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這也是三產互動的一方面。德陽縣域經濟要轉型,必須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深度,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三產互動,把縣域農業做大做強。此外,還要進一步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培育大型龍頭企業;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家庭農場。
王小琪
四川省社科院金融與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需多方面做大做強德陽縣域經濟
王小剛
四川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德陽應繼續堅持“大中小并舉”的特色道路
四川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城市化正在快速推進。其中,以成德綿為代表的城市群更應加快推進,走在全省的前列。德陽近幾年發展迅速,正率先形成增長點,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在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中,德陽市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了一條“大中小并舉”的特色道路。
德陽市的城市發展趨勢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德陽市主城區旌陽區的城市和產業規模并不大,但是次一級的城市實力和集聚能力很強。以廣漢市、綿竹市、什邡市為代表的次級城市發展迅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優勢產業和城市聚集區。另一方面,德陽各個縣(市)下轄的重點鎮也有自身的發展特色,比如興隆鎮蔬菜種植極具特色,是國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和四川省蔬菜標準化示范鄉鎮。這些鄉鎮發展前景廣闊。
因此,德陽市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出構建“一中心三片區”的組團式城市集群的發展戰略。即以德陽形成重大裝備業制造基地、物流、商業中心區;以廣漢形成機加工配套企業、三星堆旅游業的發展區;以什邡為煙葉生產、啤酒生產、磷化工為主的工業區;以綿竹形成劍南春酒業、磷化工企業為主要產業區,以此形成產業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的“一中心三片區”的組合城市群的特大城市。
擺脫旌陽區一家獨大的局面,以發達的交通聯系為依托,吸引并輻射周邊城市與區域,從而促進城市之間、市區之間、市縣之間、城鎮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協作,從而惠及到經濟社會和諧、協調、快速發展的最大地域范圍。這一戰略構想有自身的依據和發展前景:一是在城市間相連的快速通道兩旁,分別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技產業帶,有利于人員、貨物和信息的交流;二是以產業集群的發展為基礎,增強城市間產業的關聯度,有利于城市產業加強密切的分工協作,形成互補的局面;三是中心城區和衛星城鎮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逐步形成組團式布局,彼此的經濟社會功能明確分工,基礎設施可以共享,產業鏈條互相銜接、產業優勢實現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