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ra Harney

最近,中國有關部門對于奶粉市場和藥品市場展開調查。調查已經牽涉到包括達能、雀巢和葛蘭素史克等外國知名大公司。但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未來幾年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了經濟政策轉向,可能會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動作。
發改委一直擁有著調節定價的權力,現在對奶粉和藥品等暴利行業開刀,可能是在向國務院證明其在價格調節上還起著作用。發改委急于證明,即使經濟政策轉向為以消費主導,它還是有一些貢獻的。發改委之所以最近動作頻頻,是因為在新政府的政策下,它的優勢地位受到了動搖。
李克強總理今年三月宣布的一個改革計劃就包括減少官僚審批,而這是發改委的主要角色。減少行政主義的繁文縟節,如國家發改委審批的過程,表明了新政府想減少國家在經濟上的管制。
五月,李克強還拒絕了國家發改委曾提議的40萬億元人民幣(合6.5萬億美元)的城市化計劃,盡管發改委后來否認了這一點。習和李仍致力于城市化建設,但現在是推動“減少城鎮的建設”,更多地幫助農村移民融入“成熟的城市生活”。
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已經開始試圖轉變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從政府的投資主導走向群眾的消費主導。在這種轉變下,一些學者甚至高級官員開始公開質疑發改委的角色。
爭論的一部分是關于發改委的投資審批功能。在中國的許多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擔憂的情況下,發改委能否盡可能有效地分配資源讓人質疑。發改委的力量是如此龐大,以至于有這么多權力集中在一個機構,腐敗總是讓人擔心。前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正由于涉嫌收受賄賂,幫助商人欺騙銀行接受調查。
國家發改委對于這些質疑并不陌生。在這之前,它也面臨過對其權力的挑戰,但是它每次都不受什么影響,甚至反而增加其影響力。
事實上,這個月對于藥物和嬰幼兒奶粉的調查很可能是發改委發出的一個信號。發改委通過加強其監管的職能適應北京政策的調整。
對于奶粉行業的打擊既是為了中國消費者,也是為了適應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調整。自2008年以來,三聚氰胺事件導致6名嬰兒死亡,30萬人患病。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由于涉及到健康安全特別為中國社會所關注。
壓低價格往往能夠促進消費,這樣使得政府關于經濟增長轉變為依靠消費拉動的目標得以實現。在中國,藥物和嬰兒配方奶粉的價格普遍被認為過于昂貴。
嬰兒配方奶粉調查似乎顯示公司之間不存在勾結,但對這些產品的零售價格如何設置卻是一個問題。中國的法律不同于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
在發改委宣布調查之后,所有的嬰兒配方奶粉公司有針對性地降低了在中國大陸的銷售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