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它們也遇到過繁榮和衰落的時期,但是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里,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一向有著難以置信的穩固?!痹凇顿Y本之都》中,經濟歷史學家尤瑟夫·賽西斯(Youssef Cassis)這樣描繪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極難動搖。
確如尤瑟夫·賽西斯所言,盡管經歷了次貸危機、歐債危機等金融危機,歐美國際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依舊。英國倫敦智庫Z/Yen集團在業已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老牌金融中心倫敦依舊占據榜首。
但是亞洲市場顯然不甘一直屈居人下,對國際頭號金融中心的寶座一直虎視眈眈。風光了近幾個世紀的倫敦,還能繼續保持著全球頭號金融中心的位置么?
受歡迎的亞洲市場
“在爭奪倫敦全球金融中心寶座問題上,法蘭克福和巴黎都不是倫敦的對手,亞洲才是。”渣打銀行副主席哈里斯日前表示,國際金融中心的轉移不可避免,倫敦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受到來自香港和新加坡的極大挑戰。
關于頭號金融中心會被亞洲取代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話題,2008年次貸危機給美歐市場金融業造成災難性影響,一時之間各種“亞洲中心論”甚囂塵上。匯豐控股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預期金融市場中心將由華爾街和倫敦移向亞洲。羅杰斯(Jim.Rogers)也曾宣稱“倫敦氣數已盡”。緊接而來的歐債危機又使得這種言論繼續發酵。
之所以投資者把眼光一次次投向亞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世界經濟增長重心逐步轉移到亞洲,其中以中國、印度、印尼為代表。亞洲經濟增長快,預示著這一地區機會更多,國際銀行把更多的目光和業務重心放到亞洲。在各大銀行縮減在歐美業務之后,它們加快在亞太主要金融中心的排兵布陣,以搭上亞洲金融業務發展的快車。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亦在今年七月宣布在新加坡設立的分行正式開業。
“火箭”式的經濟增長速度,再輔以超高的市場儲蓄率,其中東南亞儲蓄率為全球最高,資金擁有著充裕的流動性,跟著資金走的全球銀行家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投資回報率高的“天然大金礦”。更多在亞洲投資的利好消息傳來,在商業銀行業務方面,家族控股企業急需資金進行業務擴張;東南亞經濟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
而在此次歐美受到沉重打擊的金融風暴,對于亞洲金融市場的打擊卻是微乎其微。此次的歐債危機,亞太地區銀行被認為沒有持有大量歐洲主權債務產品,它們不會受到歐債危機的太大影響。金融行業向來都是此消彼長,歐美普遍不景氣,亞洲自然受到了追捧。
在爆發金融危機的當下,歐美民眾蒙受了損失,普遍認為銀行專業人士為“騙子”,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亞洲國家,它們紛紛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銀行專業人士面對的社會環境也較友好,相對富裕的中產階級也歡迎著專業金融機構的到來。
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這場災難,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金融中心在吸納資金流入與對沖金融風險的能力上有了長足的進步,這種趨勢將持續下去。亞洲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新加坡,下一個中心?
相比較紐約、香港、蘇黎世,新加坡成為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領頭羊為眾多業內人士所看好。在英國倫敦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GFCI)中,受訪的國際金融界人士認為,今后將變得更加重要的金融中心,新加坡、上海和香港名列前三位。
即使新加坡被普遍看好,成為全球頭號金融中心的道路也并不好走。在倫敦金融城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力包括“五個核心要素”:人才、商業環境、市場化程度和基礎設施,以及在上述四個領域領先的總體競爭力。倫敦在這五個方面都牢牢把握著頭把交椅的位置。一個真正頂級的金融中心,是在全方面都保持著領先的位置。
成為亞洲頭號金融中心,才能夠有資格去叫板歐美金融中心。而在亞洲,東京受累于日本經濟萎靡不振的影響,早已經跌出了頭號金融中心的爭奪戰。而首爾則由于其強烈的本土保護傾向,對外部投資家采取限制的態度,在研究機構科爾尼發布的《2012年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中名列倒數第二。只有香港,才是新加坡邁向頭號金融中心的真正對手。
從已公布的數據分析,新加坡超越香港似乎是遲早的事情。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數據中,新加坡的增長幅度在前四大金融中心中穩居首位。新加坡在這份榜單中得分為759,香港則是761,得分數值之差僅僅為2,這是香港超過新加坡之后兩者得分靠得最近的一次。而增長的數值,新加坡是34,香港則為28。
香港的最大優勢是大陸資源。龐大的中國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熱潮,一直是香港股票金融市場持續發展的動力。2009年至2011年間,香港市場的新股發行融資規模(IPO)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而隨著中國政府規劃在2020年將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不禁讓很多業內人士擔心,中國政府還會持續投入那么多資源到香港去么?
香港受累于與上海的金融中心之爭,而新加坡在東南亞地區則是沒有對手。新加坡把自己定位成“東方瑞士”,重點發展資產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在業已公布的《2013年全球私人銀行/財富管理調查》中,普華永道預測新加坡將在兩年時間內取代瑞士成為世界財富管理中心。此外,新加坡的大宗商品交易,包括現貨、期貨交易,也很活躍。托克(Trafigura)、嘉能可(Glencore)、維多(Vitol)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交易商正在通過新加坡不遺余力地開展業務。
新加坡在衍生品市場上具有領先優勢。新加坡是亞洲地區第一個設立金融期貨市場的金融中心,擁有先進的金融期貨市場,對新加坡的國際風險管理活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新加坡交易所2012年財報顯示,衍生品業務方面,新交所衍生品交易量在該財年增長到了7600萬份合約。日均成交量(DAV)提高16%,合約數達到308312份,月末持倉量增長了53%,達到1432145 份合約。
羅生根據新華網、金融時報、FT中文網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