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22歲的單親媽媽布雷納德·巴恩斯在一家網上模特公司ModelMayhem.com注冊成為會員,她以為當模特,可以讓她走上音樂之路。但進一步了解之后,巴恩斯發現它們是招收裸體模特的,而且有時還要做陪護服務。知道這些情況后,巴恩斯沒有放棄,并驚訝原來可以掙這么多錢。
巴恩斯生長在一個貧困的城鎮,但是因為有了網絡——每次出去巴恩斯總能掙到2000美元。巴恩斯終于不用再寄人籬下,并且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了。
被改變的性交易
也許在很多人心中都認為年輕女子墮落成妓女的原因是家庭不穩定、有毒癮或者曾經被人遺棄,但是網上賣淫女并非傳統觀念上的妓女。她們和家人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她們跑到紐約只是因為她們能在那里掙到改變自己生活的錢,而這種市場的門檻卻極低。
互聯網是很多行業的災星,它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其中包括性交易。
在網上發廣告,提供陪護服務的人,無需離開家門或上街就能找到顧客。這種方式打開了方便之門,充滿了誘惑,就像是一臺自動提款機——發一條廣告,幾秒鐘后電話就會響起。
雖然沒有人能準確估計出互聯網造就了多少從事陪護服務的新人,但很顯然,如果沒有互聯網,很多在網上從事性工作的人根本不會跑到大街上去干這行。
貝勒大學的經濟學家斯科特·坎寧安,在美國和加拿大對700名性工作者進行了一次調查。他說:“互聯網通過把一些在沒有互聯網時,根本不會從事性工作的女性帶入性交易市場,而擴大了性交易市場的規模。”
明日黃花
互聯網把形形色色的人都吸引到了色情業——她們受過更好的教育,身材也更苗條。2011年,阿肯色大學的研究學者詹妮佛·哈佛說,人們之所以喜歡到網上賣淫,“其實和到正常的就業市場找工作的原因一樣——都是為了錢,穩定性,自主性,甚至還有工作滿意度。”
但是盡管一些做陪護服務的人很喜歡這種方式,但這種便捷顯然無法消除和陌生人約會帶來的危險。
2010年,巴恩斯與三個年輕女孩的尸體在長島吉哥灘沙丘上被警方發現,她們被草草裹在麻袋片里,兇手至今沒有找到。2013年,在巴恩斯死后的第三年,又有另外6具年輕女孩的尸體被發現。這些女孩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是在網上賣淫的陪護小姐。
互聯網可能讓皮條客變得無足輕重,但是陪護服務依然和以前一樣始終都很容易受到侵害。當遇到危險時,警察很少去幫助她們,也不會把她們的失蹤當回事。對于政府來說,她們的職業依然決定她們邊緣的社會地位。
Ayman根據《紐約時報》《衛報》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