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興 喬朋華 單寶玲 廖雅哲
[摘 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在我國已成為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便成為了社會共同研討的熱點話題。為了多角度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及成長訴求,本次調研以大學生支教團隊為依托,從留守兒童需求出發,采取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對貴州與河南兩省部分農村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進行調研,結合統計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分析留守兒童的問題及需求,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需求;支教;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073 — 02
一、 調研概述
(一)調研目的
了解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重視,為在校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新農村的建設貢獻力量。
(二)調研過程
本次調研歷時一年,共分為前期準備階段、中期調研階段、后期回訪階段、報告形成階段四個部分,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調查方法,共向貴州省和河南省的二十所學校發放調查問卷1050份,共收回870份問卷,有效問卷620份。
二、 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
通過統計圖表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現狀及需求進行描述分析,進而找出留守兒童問題,找到留守兒童需求。
(一)生活現狀及需求
1.被調查樣本總體中49.75%為男生,50.25%為女生,其中留守兒童為77.36%,非留守兒童為22.64%;在留守兒童中男生占50.43%,女生占49.57%,比例基本一致。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民族分布中,漢族占60%,苗族占17%,布依族占16%,彝族占3%,其他民族占4%。
2.留守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62.5%是打工,46%是務農,只有1%是經商,2%是其他;對于監護類型來說,單親監護比例占17.5%,隔代監護比例占46.5%,其他監護比例占33.5%,獨立生活比例占2.5%。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是很大的,家庭收入來源比較單一,生活水平相對較低。
(二)學習現狀及需求
大部分孩子都是想上大學的,不想上大學經濟條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是成績過低和信心不足,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在平時要適當表揚或獎勵,這樣孩子的自信會慢慢樹立的。
(三)心理現狀及需求
1.支教學校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性格評價的描述統計中,外向開朗僅占4.76%,內向靦腆38.10%,孤僻占47.62%,暴躁占9.52%,這反映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留守兒童因缺少與父母和他人的溝通交流,性格自我封閉,需要對其進行及時開導。
2.在留守兒童回答怎樣最快樂時,43%的答案是父母留在身邊最快樂,30%答案是學習成績好時最快樂,19%的答案是有很多知心朋友最快樂,5%的答案是天天不用干農活最快樂,3%的答案是有足夠的錢花時最快樂。孩子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大部分孩子需要精神富足,希望學習好知識,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三、 發現問題
(一)生活方面
1. 飲食結構單一,營養無法達標
留守兒童的飲食結構比較單一,多數孩子面黃肌瘦,營養不良,身高體重都達不到平均標準,而且患有多種急病,這與他們不注重衛生和不規律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飲水方面,孩子們一般從外面的水龍頭打開對嘴就喝,沒有個人專用的瓶或杯,而水籠頭里的水是水箱中儲存很久的,直接喝生水非常不衛生。
2. 生活壓力大,生活條件簡陋
留守兒童的生活壓力一般較大,盡管年齡較小但是肩上負擔很重。留守兒童中有63.82%反映經常幫助撫養者干家務活,34.47%偶爾干一些,只有3%的學生是不做家務的。幾乎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就自己做飯,干家務,大一點的會經常去割豬草和去田里干農活,自立能力特別強。
3. 缺乏生理知識指導,衛生觀念較差
由于生活環境的制約留守兒童的生理衛生觀念較差,冬夏的衣服全部搭在繩子上,而且很久才會換洗一次,女生能稍比男生強一點。
4. 交通閉塞,安全難保障
在我們支教走訪過程中,發現山路崎嶇,下雨道路泥濘、濕滑,經常有小面積山體滑坡出現,交通極為不便而且危險系數很高,孩子們上學要跋山涉水,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二)學習方面
1. 學習環境簡陋
⑴ 硬件設施不完備。教室陳舊,學校簡陋,教學設備缺乏,學生的音體美器材嚴重不足,一些教學器具因沒有開設相關課程而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部分學校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⑵ 軟件師資不到位。教學科目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學校缺少對教師的管理力度,個別教師責任意識淡泊,經常給孩子們放假去種田。多數是民辦老師而且薪酬待遇特別低,導致老師教學積極性不高,這也是農村留守兒童基礎薄弱學習成績差的一個重要原因〔1〕。
2. 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⑴ 厭學情緒嚴重,教學難度較大。很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基礎十分薄弱,尤其是數學普遍較差,語文上拼音較差,漢字書寫的十分不規范,一般沒有英語基礎。
⑵ 學習興趣較低,學習目標模糊。多數留守兒童在上課時經常溜號、走神或不認真聽課,經常不能及時上交作業,學習習慣散慢落后,學習目標不明確〔2〕。有少部分留守兒童陷入一種讀書無用論,認為農民的孩子就做農民。
⑶ 自卑忌妒心理嚴重,學習上缺乏溝通請教。遇到難題就會畏懼,會羞于向老師或同學請教,有時認為自己就是笨,會選擇主動放棄學業。
⑷ 傳統觀念錯位引導,輔導方式單一。留守兒童在留守期間監護人多是一些老人,他們年齡偏大, 身體狀況差, 文化素質低,不能對孩子進行學習輔導。學校很少有家長會或心理輔導培訓講座,對學生的關注偏向成績高低,對心理成長方面關心不到位〔3〕。
(三)心理方面
1. 性格行為表現怪異
⑴ 自身性格弱點眾多,自我矛盾突出。通常表現為比較內向,不善言談,沖動易怒、感情脆弱、焦慮多疑、悲觀消極,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卑自閉等,但自尊心理表現極強。
⑵ 自我封閉,缺少溝通交流。多數孩子反映他們沒有朋友或是朋友很少,無傾訴對象,個別孩子漠視親情,但對友情卻極其渴望,重視朋友間的真誠。
⑶ 傳統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學生早戀現象已有體現。一般在家中男孩都很受寵愛,女孩要干很多家務,部分留守兒童父母輩離婚、重婚、再婚、離家出走等現象給孩子們形成一種錯位導,使孩子們婚姻觀念早熟,時有早戀現象發生〔4〕。
2. 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心理壓力大,恐懼親情缺失。在重新組建的家庭環境中,家庭成員復雜,兄弟姐妹眾多。留守兒童不但要干很多的活,有時還會受到言語刺激甚至體罰,根本沒有時間學習。由于家庭條件的限制,有些孩子很擔心自己會被送人。
四、 建議對策
(一)完善留守兒童幫扶制度體系
第一,改革戶籍制度,讓農民工及其子女能夠享受與當地市民同等優待,在城市制定對特殊群體的救助和保護的政策,針對農村子弟學生設立獎學金或助學金等方法,幫助農民工減輕負擔〔5〕;第二,在農村建立并普及寄宿制學校〔6〕,對留守兒童形成專業化和系統化的管理與輔導,這樣既能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也能滿足其人際交往需求;第三,健全政策監督體系,確保有利政策高效實施。
(二)加大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
第一,營造良好學習成長氛圍,農村要加大教育投入,適時維修教學設施,添置教學器材,適當擴充師資隊伍并優化教師年齡結構,為老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第二,在教學方面,加大對教師的監督管理力度,豐富學生文化課程,確保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切記不可忽視在法律安全、生理衛生、思想教育、人際溝通、興趣培養等方面的教育工作;第三,在人格塑造方面,老師要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指導,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第四,關于課程內容方面,建議給留守兒童多開設國學課程,增加一些與法律安全、禮儀、心理健康等課程,并相應增加一些興趣特長類的活動競賽等;第五,關于視野開拓方面,可為學校創辦小型圖書館,積極開拓學生視野,給學生增加圖書閱讀量,讓學生從書中認識外面世界。
(三)制定親情陪伴課程培訓方案
第一,督促監護人做好監護工作,監護人在留守兒童的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監督過程中如果發現留守兒童存在問題應及早對其進行教育并適時向其父母和學校老師反映,定期督促外出務工父母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第二,強化家長家庭教育責任,留守兒童父母要增加與留守兒童的心理溝通,經常與臨時監護人保持聯系;第三,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主動學習,熱愛生活,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明確理想目標,堅定人生信念;第四,建立地方監護管理委員會,村委會、學校、派出所等相關地方部門都要積極配合, 整合農村的人力,充分利用富余資源,建立地方監護管理小組;第五,當地政府依法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文化成長環境,加強留守兒童自身法律安全意識,全面保護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
(四)改善留守兒童生活成長環境
第一,生理衛生安全方面關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學校和家長要十分重視。針對山區特殊情況提早為孩子開設法律安全和生理衛生課程,教孩子學會自救。在思想上開導孩子,提高警惕性,增強安全意識。第二,地方政府應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走好農村脫貧致富之路。第三,對于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平均每家都有幾十顆梨樹,但是由于交通不便,這些梨子根本無法運出大山,政府部門可為農民提供技術上的指導,在當地建廠,就地生產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打造地方特色產業帶。
(五)呼吁社會大眾關愛留守兒童
第一,營造和諧友愛的社會氛圍,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社會關愛,摒棄嘲笑的態度,摘掉有色眼鏡;第二,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監管機構,形成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共性問題及個性問題進行研究,形成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解決方案;第三,建立留守兒童愛心機構,開展愛心行動,打造愛心工程,組建關愛家庭,為留守兒童送去物質幫助和精神關愛,從而形成長期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參 考 文 獻〕
〔1〕 榮紅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10,(01): 60-61.
〔2〕 任相昀.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12,(01): 68,75.
〔3〕 張艷,何成森.留守兒童親子溝通的心理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01): 49-51.
〔4〕 江立華.以鄉村文化的衰落與留守簡的困境〔J〕.江海學報,2011(04):108-114,138,239.
〔5〕 〔119〕 Wen, M, D Lin. 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2012(01):120.
〔6〕 馬娥.農村留守兒童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03): 51-53.〔責任編輯:郭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