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文章、語言的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教師的一個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審美方面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本文從實際教學出發,針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做了一些闡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目標;審美能力
語文是一門需要審美能力的學科,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中的各種形式的美,例如語言美、文字美、形式美等。當然學生這種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貫穿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情況,通過多方面的引導、啟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審美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學生從心底感受到語文,得到良好的學習體驗。這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翁意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語文審美能力提高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觀察分析能力等,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心智的發展,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筆者在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直鉆研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筆者實際工作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
一、注重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對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感覺到學習內容中體現的各種形式的美。感知能力的具備是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教師首先應使學生逐漸了解到什么樣的形式是一種美,讓學生善于發掘各種美。羅丹曾經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高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名家名作。文章中蘊含著語言美、結構美、形式美、意境美等各種各樣的美。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滲透引導學生發現美,使學生逐漸具有這種感知美的意識。
1.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知文章的美。教師要閱讀是我們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在學生閱讀前,教師應給學生灌輸一下發現美的意識,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的美詞、美句以及美的意境等。學生帶著這種情感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揣摩。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內心世界。學生要多朗讀,通過朗讀在時而高亢、時而舒緩、時而激越、時而悲壯的語調中體驗到語句的節奏美、音樂美。閱讀的過程既是一個感知美的過程也是一個受到美的熏陶的過程。閱讀是培養學生感知的最好途徑,我們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多加引導,促進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入到審美狀態,積極地發現美,感受美。
2.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感知美。在閱讀的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給予學生良好的發現美、感知美的意境。良好的、恰當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更容易地感知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出適合內容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更容易地去感知美。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應選擇激昂飽滿的語調,營造昂揚、亢奮的課堂氣氛;在講慷慨悲壯型課文時,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則應是深沉豪邁的語調,造成慷慨悲壯的課堂氣氛。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鑒賞能力
語文學習中,對美的鑒賞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具有正確的審美觀、正確的審美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體能夠感知到哪部分是美的,哪些內容是美的,這是學生基本文化素質的體現。鑒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正確、高效地審美的前提,教師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當然,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尤其是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我思考意識,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因此,他們在審美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都會根據個人的知識結構、世界觀、實際生活情況、家庭背景等等情況的不同而不同。教師一方面在肯定其想法的同時,要對其產生的錯誤想法加以糾正,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僅從文字表面發現美,還要注重賞析其內涵,要充分了解作者的主旨,正確地認識到文章意思。筆者認為正確的鑒賞能力的培養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無論學生賞析什么樣的文章,首先要具有的就是一個良好的思想狀態,良好的價值觀。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生活中或文章中所表達的各種現象,讓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才能正確的分析善惡美丑。當然正確地價值觀是教育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學中更應注重這一點。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理解課文及社會生活中的觀點起著指導和規范的作用。
2.通過品鑒詞句,正確地審視美。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美的思想情感要通過精言妙語來表現。品詞析句是培養審美鑒賞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體味作者苦心經營的關鍵詞語,可使學生領略文章的語言美以及作者的用字匠心。優秀的文學作品都重視“煉字”,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發現作品中運用的特別傳神的詞語,通過品味文字,使學生獲得審美鑒賞。
3.培養學生良好的想象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對美進行鑒賞,離不開聯想、分析和比較。聯想是人的認識的能動性的重要表現,人腦是產生聯想的物質器官。“客觀事物的相互聯系反映在人的大腦中,形成了暫時的神經聯系,由于受到外物的刺激,暫時的神經聯系得到恢復,便產生聯想。想象力的形成,對審美鑒賞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材中的許多作品都運用象征、對比、映襯等表現手法,在讀這類作品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力來品味作品的內涵美。
鑒賞、品位美,離不開聯想,離不開比較、分析,在聯想、比較、分析中認知了美,品味了美。同時加深了認識,鞏固了認識,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體會了觀察景物的角度,同時把握作者的感情,既是一次審美的享受,也完成一次情感的體驗。
三、提高學生對美的創造力,逐漸使學生從感知美發展到體現美
審美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僅僅教會學生感知美,而是要學生學會怎樣用美的語言、美的形式表達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的美應能夠通過自己的文字、語言正確地評價美,把美表達出來,傳遞出去。在審美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表達美的能力。
1.指導學生仿照優秀文章寫作。教學內容中精巧的語言、精致的文章結構都可以讓學拿來仿寫。學習如何用這樣的文字表達美,就像練字時臨摹字帖一樣,學生通過仿寫的形式,可以在表達其他方面的內容時,用到這樣的形式,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表達形式。
2.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多積累素材,從生活中,從課外讀物中學習優美的語句、好的表現形式。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生活中處處都是可以學習的內容。所以在做好課本教學的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多從生活中學習、積累。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都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判斷意識。多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名家名作,引導學生正確閱讀。
總之,語文學習中,審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語文教師應自始至終注重審美教育的滲透,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