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鳳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強調大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更加注重其道德素質,尤其是誠信。因此大學生誠信教育在促進社會經濟和諧、快速發展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誠信問題現狀的分析,探究其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關聯,從社會經濟效益的角度看待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作用,實現大學生本身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結合。
關鍵詞:誠信教育 大學生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
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之一,其誠信度的高低對社會經濟效益產生的作用值得探究。通過對我校學生誠信教育現狀和其對社會經濟效益的影響調查和分析,主要探究兩個問題:第一,大學生誠信教育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第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對社會經濟效益的影響。
一、大學生對誠信教育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效益的觀點和分析
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為人們提高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在物質文明得到空前發展的同時,對精神文明建設也越發重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之一,物質文明是發展精神文明的現實基礎,而精神文明又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由此可見,誠信教育本身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了解大學生的誠信現狀,以及他們對自身誠信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效益的觀點,我們隨機抽選了牡丹江醫學院150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了調查,并通過教務處所提供的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各類考試和大學生ECT4、6考試中違規作弊的學生人數和學習就業科就相關學生的就業情況所提供的資料進行了相關分析。
調查發現:在看待大學生誠信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時, 11.8%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誠不誠信和其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不沾邊”;有20.9%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誠信會帶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但不會太大”;有 49%的受訪者認為,“無論誠信是否帶來社會經濟效益,大學生都要講誠信”;18.3%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誠實守信反而給自己帶來了經濟負效益”。在被問及“別人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而對自己不講誠信時,你怎么看”時,95%受訪者認為,“非常生氣,不能接受”; 5%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而被問及“自己是否有過為了自身利益而對別人不講誠信”時,35%受訪者給予肯定的回答;55%受訪者給予否定的回答;其余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以上調查雖然僅在本校進行,但不可否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大學生所存在的誠信問題和誠信觀念,以及對誠信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的看法和認識。雖然有一部分大學生對誠信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益不以為然,但多數大學生還是認識到自身的誠信度對其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對社會經濟效益影響的深度和途徑
我國經濟雖然在高速發展,但社會提供給大學生的就業崗位卻很有限,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也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在崗位有限而求職者眾多的社會經濟背景下,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應聘者的道德素質。此時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對大學生的前途負責,也對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缺失對社會經濟效益的負性作用
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受多種因素影響,其影響因素也通過大學生本身來影響社會經濟效益。
1.大學生自己對誠信不理性、不健康的認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和外國交往頻繁,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等也隨之帶入我國,加上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追求物質的欲望也空前高漲。一些大學生在生活中只注重消費和利益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對包括誠信在內的一些重要道德規范理解為對個人生活自由的限制,把誠信等重要的道德規范當作是一種負擔和障礙。考試中作弊、投機取巧,即使被發現也絲毫不羞愧,取笑誠實守信的人。甚至一些本應該努力學習、報效社會的貧困生也受影響而錯誤對待誠信。《文匯報》2001年6月3日報道,對復旦大學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的調查顯示,29.7%的學生不了解個人誠信制度,甚至有近兩成的學生對如何還款并不關心。廣東省有的高校還貸違約率超過20%,到2004年3月20日為止,中國政法大學745名進入還款期的畢業生中,有190人未按時足額還款,違約率達到26%。由此可見,一些大學生對誠信的不理性、不健康的認知和行為,給國家的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給家庭帶來了額外的開支。甚至個別誠信缺失的學生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最后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浪費了國家對其培養的社會和經濟資源。
2.社會不良因素加劇了大學生不誠信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損傷。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中,總是存在一些違法亂紀、弄虛作假的現象,在社會環境方面對大學生產生了不良的負面作用,加上大學生關心一些負面的東西,使得社會的正面教育作用減弱。社會傳媒也營造了一種奢侈消費的誘惑,以及網絡不良思潮的誘導,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產生了很大沖擊。
3.高校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視不足損害社會經濟效益。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一些高校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對學生的一些不誠信行為沒有加以制止和懲罰,為那些考試中作弊被處分的學生解除處分,對學生簡歷“摻水”放縱不管,允許學生畢業學術論文作假,甚至個別老師并沒有帶頭誠實守信,進行學術造假。大學生每天都接觸老師,如果學校不重視老師自身的誠信度問題,加上誠信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大學生很容易被周圍環境影響而被動不誠信。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使大學生自身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結合
大學生自身價值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的高低,更表現在道德素質方面。高校應更加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嚴格考試制度,端正學風和考風,建立完善的學生誠信機制,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議和社會中介評議,將相關結果納入學生評獎、入黨、就業推薦等指標體系中,并加強大學生日常道德行為的管理,豐富誠信教育的方式,激發大學生誠信的熱情;社會輿論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傳播媒介大力宣傳“以誠實守信為榮”,弘揚社會正氣,營造良好、和諧、誠信的社會環境;家庭教育應重視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加強孩子對誠信重要性的認識;大學生更要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思潮和環境的影響,自覺加強自身誠信建設,誠信是大學生自身價值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重要體現,實現自身價值不是說不能追求物質財富,只要通過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法都是正確的。大學生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社會經濟建設也給大學生留了廣闊的空間實現其自身價值。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大轉型的時期,市場經濟在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大學生的誠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直接負責人,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大發展、大繁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助學貸款遭遇誠信缺失[N].中國教育報.2004-04-25.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