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獻兵
黨的十八大把城鎮化作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之一,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以下簡稱“農轉城”)是破解“三農”難題,加快城鎮化進程需要解決好的突出問題。支持好“農轉城”,對金融機構而言,既是機遇,也是責任。為此,筆者在玉溪市選取90戶已經“農轉城”的轉戶居民,包括私營企業主、城中村居民、城郊居民、返鄉創業農民工和本地農民工轉戶居民等,進行了金融支持“農轉城”專題調查,共發放問卷90份,收回有效問卷78份。
一、玉溪“農轉城”基本情況
《玉溪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的實施意見》(玉政發〔2012〕116號)文件要求,全市“農轉城”要確保轉戶群眾本輪承包期內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承包權和林木所有權、宅基地及農房使用權、計劃生育政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權“五項保留”落實到位,將轉戶居民就業、養老、住房、教育、醫療等納入城鎮保障體系,實現轉戶居民農村“五項保留”和城市“五個享有”無縫對接。截至2012年末,玉溪市共完成“農轉城”16.2萬人,2013年至2015年計劃每年完成轉戶8萬人,到2015年底實現戶口城鎮化率達到52%。
二、轉戶居民的基本情況
(一)宅基地保護較好,耕地、林地被征收占有一定比例,轉戶居民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存在擔憂
樣本中有3戶宅基地被征收,占3.8%,28戶耕地、林地被征收,占比達到35.9%。耕地、林地未被征收的轉戶居民擔心,土地、林地等在本輪承包期滿后如果不能繼續承包,在城市謀生手段一旦出現問題,自己和家庭生活將很艱難。
(二)四大因素導致部分轉戶居民對城市生活表現出不適應性
收入較低、開支較大、養老上學困難和融入城里生活圈子困難四大因素導致部分轉戶居民對城市生活不太適應。55.1%的轉戶居民表示收入太低,從家庭人均年收入看,表示自己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0元的達到74.4%,其中2000元以下的占21.8%。55.1%的轉戶居民表示城市物價高,生活開支太大。39.7%的轉戶居民認為城里養老、子女上學較困難。15.4%的轉戶居民表示,融入城里生活圈子比較困難,心理上存在一定落差。
(三)轉戶居民享受保障性住房和住房補貼比例偏低
調查顯示,由于保障性住房優先滿足城鎮失業人員需求,轉戶居民申請保障性住房較為困難,樣本中僅有2.6%的轉戶居民獲得保障性住房。所有被調查對象均未享受住房補貼。
(四)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覆蓋率和信用卡持卡率較高
98.7%的轉戶居民參加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9.2%的轉戶居民持有信用卡,普通小額消費、教育、就醫等短期資金缺口通過信用卡可以基本滿足。
(五)創業熱情高,參加就業指導、技能培訓少,申請“創業促就業貸款”比例低
60.3%的轉戶居民表示準備創業,但僅有33.3%的轉戶居民參加過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基本空缺。92.3%的轉戶居民未申請“創業促就業貸款”,主要原因是對相關政策不了解。
三、金融支持“農轉城”存在的問題
(一)專項支持“農轉城”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尚屬空缺
目前轄區金融機構尚未推出專門為“農轉城”服務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轉戶居民在申請“貸免扶補”、住房按揭貸款、助學貸款時與其他貸款主體享受同等待遇。
(二)購(租、建)房資金需求旺盛,但缺少抵押擔保,獲貸率和獲貸金額偏低
轉戶居民對購(租、建)房資金需求旺盛,但由于抵押擔保不足,僅有34.6%的轉戶居民獲得購房貸款,2.6%的轉戶居民獲得租房貸款,70%的轉戶居民貸款額度僅在3-10萬元之間。
(三)特定轉戶居民金融需求尚不能較好滿足
部分特定轉戶居民的金融需求主要有:一是希望在創業過程中,得到信貸資金支持,特別是小額貼息優惠貸款的支持。但已經申請“創業促就業貸款”轉戶居民認為,目前創業貸款品種申請審批手續較為煩瑣,找擔保人困難,且需定期償還本金,對其創業初期資金周轉存在一定壓力。二是希望金融機構能夠推出更多的理財產品,使土地征用款能夠得到更多保值、增值。三是希望金融機構在抵押貸款方面,能用農村集體土地的住房等資產進行抵押。
(四)轉戶居民身份識別制度欠缺,信貸管理存在障礙
“農轉城”居民身份的轉變,給金融機構信貸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對其已核定授信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證難以操作管理,在開發專項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時難度加大。轉戶居民的雙重身份,影響到涉農貸款統計數據的調整變更,金融機構對農戶貸款統計數據歸屬難以準確把握。
四、政策建議
(一)搭建政府與金融機構信息溝通平臺
針對“農轉城”工作,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應建立涉及身份識別、政策傳導、信息溝通、業務銜接等內容的溝通合作平臺,積極開展金融產品服務創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金融統計、信息反饋等方面的合作。
(二)提高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支持“農轉城”的耦合度
借鑒“貸免扶補”等貼息貸款的做法,嘗試創設“農轉城購(租、建)房貼息貸款”、“農轉城創業貼息貸款”、“農轉城助學貸款”等金融產品,提高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支持“農轉城”的耦合度。
(三)深入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解決轉戶居民抵押擔保不足的問題
結合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風險可控和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深入開展各類農村產權的抵押貸款創新業務,使農村信貸抵押范圍向農業用地、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農民自住房、林權、水權和其他農村集體資產全面延伸,拓寬轉戶居民在申請購(租、建)房、創業貸款時的抵押資源。
(四)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的支持力度,提高轉戶居民住房需求滿足程度
探索建立可持續的保障性住房融資機制,切實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服務工作。繼續支持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的合理信貸需求,增加市場有效供給,提高轉戶居民住房需求的滿足程度。
(五)探索開展城鎮化建設金融服務,為“農轉城”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
圍繞有序推進“農轉城”的重點,把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著力點,大力推動發展小額信貸,進一步完善農民工金融服務。加大金融知識尤其是優惠金融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信用卡在“農轉城”群體中的普及程度,為特定的轉戶居民開發專項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支持重點區域、重點城鎮、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城市新區和舊城改造工作,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為“農轉城”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