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劉業鵬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國際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趨勢明顯。本文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進行規范研究,首先介紹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概念、發展概況和實質,其次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發展階段進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必要性,最后,對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經濟全球化
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
(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概念和發展
自2001年4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改組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以來,其一直致力于對現行國際會計準則(IAS)的改進和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的研究與制定工作,改組后的 IASB 正式提出了“趨同”的概念。趨同,本是指線條、運動的物體等會于一點、向一點會合、聚集,其目標在于達到某一個統一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IASB在這一意義上提出的戰略目標和規劃前景:(1)本著公眾利益,制定一套高質量、易理解且強制性的全球會計準則,這套準則要求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中的信息高質量、透明且可比,有助于世界各種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2)促進這些準則的使用和嚴格運用;(3)積極與國家準則制定機構合作,促使國家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高質量的趨同。
在IASB的大力推動以來,其制定的IFRS目前已經得到一百多個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發展的大勢所趨。
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國際比較
會計的國際比較,主要指不同國家地區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比較。通過比較,進行相應的評價,國家之間會計準則的交流學習促進了會計國際化的雛形。會計準則的國際比較,為促進國際協調以至趨同準備了充分條件,是國際協調和國際趨同的必經階段。
2.國際協調
協調是對會計實務差異設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過程。協調后的準則減少了邏輯的沖突并改進了國家間財務信息的可比性。會計國際協調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公認的會計慣例或準則,關于會計國際協調的基準,存在從多重向單一發展的趨勢。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程度的逐步提高,使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成為可能。
3.國際趨同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會計國際趨同包括會計標準的趨同、證券交易所公開交易披露的趨同和審計標準的趨同。日益發達的資本市場、跨國上市公司、跨國貿易市場等進一步促進了國際趨同的進程。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質
會計準則國家之間的差異是建立在本國國情基礎上的,有其特定的經濟價值和后果。一旦會計準則發生任何變動,都會對當前的利益分配格局、社會利益相關者造成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修改意義重大。
國際社會爭端的本質是利益的爭奪,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質也是世界各種利益爭端的產物。威廉姆(1997)認為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能夠產生經濟后果,其制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化的過程,政治就意味著控制。會計準則的趨同是國際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也反過來加深了經濟全球化,建立有利的國際會計準則必然對確定國際的市場經濟地位意義重大。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更加符合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利益,葛家澍(2008)對近年的部分研究進行了總結,認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正逐漸美國化,不論歐盟、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將有怎樣的反應與對策,對于大多數發展我國家來說,與IFRS趨同,實質上將成為與USGAAP的趨同。掌握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就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國際經濟社會會計的話語權。
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化歷程
(一)會計準則的改革探索階段(1978-1992年)
1978 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發展潮流,財政部于 1979 年開始著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工作,最終擬定了《關于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1985年3月和4月財政部分別發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和《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試行(草案)》,第一次借鑒和引進了國際上通行的會計處理方法,是我國會計制度國際化的開端。
(二)會計準則體系逐步建立階段(1992-2000年)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92 年至 1993年相繼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以及分行業的13項行業會計制度、10項行業企業財務制度(簡稱“兩則、兩制”)。“兩則、兩制”的發布實施,結束了之前計劃經濟的會計模式,開始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變,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的初步接軌。
隨著股份制企業的出現、滬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1992年,原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專門用于改組上市的企業。這個制度與“兩則兩制”相比,進一步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包括四項減值準備等,使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1997年,財政部針對“瓊民源”等上市公司舞弊案,及時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陸續發布了 15項具體會計準則,初步建立了我國具體會計準則的基本構架。具體會計準則的框架也是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慣例。隨后頒布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法》、《企業財務報告條例》等法律進一步規范會計信息質量,明確企業會計準則。其中《會計法》明確提出“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體系初現雛形,但是與經濟發展的不適應逐漸顯現出來,仍然需要進一步改進發展。
(三)會計準則大力發展階段(2000-2005年)
我國行業種類眾多、業務繁雜,企業會計制度不統一造成的沖突矛盾日益顯現。為了規范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2000年財政部出臺了《企業會計制度》,此后又單獨頒布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鑒于小企業會計行為的特殊性,2005年又制定頒布了《小企業會計制度》,至此,我國的企業會計制度由之前的“兩則兩制”轉變為三個企業會計制度并存的局面,建立規范統一的企業會計準則,引領了我國新一輪會計制度體制的改革高潮。
(四)會計準則體系完善階段(2005 年至今)
隨著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增強,資本市場的國際流動,信息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以及會計理論的成熟完善,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對我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建立與國際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成為迫切的需要。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正式發布了由 1 個基本準則和 38 個具體準則構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規定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了國際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不僅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而且為國際會計準則體系提供了新的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的趨同,是一項重要的歷史性突破。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說,這是一套“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能夠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2005年11月8日,我國會計準則委員會(CASC)與IASB 簽署聯合聲明指出:“我國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會計準則體系再次引起世界的重視,我國為了順應進一步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趨勢,響應G20、FSB的倡議,2010年4月2日,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路線圖的發布明確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態度,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會計體制改革發展的經驗,深化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的趨同,完善了我國的會計國際化。至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實現國際趨同,在此基礎上進行持續趨同。
三、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必要性分析
經濟全球化、資本的國際化流動、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跨國公司的日益壯大、跨國兼并活動的頻繁發生等,對國際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比性信息質量提出了要求,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一)國際資本的流動
我國的國際投資機構和投資者要求統一的國際會計準則體系,從而可以根據可比的財務會計信息,做出最佳的投資決策。同樣,我國進行國際籌資的公司機構,由于各國會計準則體系之間的差異,調整甚至重新編制財務報表的成本、交易費用等相關成本使得籌資成本異常龐大,也要求統一的國際會計準則體系,以最低的融資成本在世界范圍內融資。
(二)國際貿易的發展
在對外貿易中,因為我國會計準則不被國際認可造成的貿易損失已經非常嚴重,由于我國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相當高,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二十多年來,對華反傾銷案給我國出口造成的損失累計約 100 億美元, 直接影響了我國的對外貿易。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是我國企業敗訴的重要因素,加快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保護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措施。實現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可以提高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使我國在國際貿易舞臺上擁有相應的優勢地位。
(三)跨國公司和跨國兼并活動
統一的國際會計準則體系,對于跨國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收益意義重大。會計人員在編制合并報表的過程中也將有更為統一的基礎,使得財務信息具有更強的可比性。 財務信息可比性的增強有助于評價各國子公司的經營成果和經營業績,有助于進行國際投資分析和做出各種國際經營決策,還有利于為購買國外子公司而進行的評價和分析。為了順應跨國公司的發展壯大和跨國兼并的順利開展,使得我國公司“走出去”和“引進來”,需要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實現國際趨同化。
(四)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公眾利益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使得各國的會計準則具有可比性,會計政策具有可比性,其最直接的表現后果是編制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相關決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四、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策略研究
實現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有其必然性,但是在趨同的過程中必須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走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之路。
第一,必須堅持“趨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立場不動搖,“趨同”不等于“等同”。2005年,我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簽署聯合聲明。聯合聲明提出:“趨同是方向、是進步、是大勢所趨,但是趨同的具體方式由我國自己決定”。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能照搬照抄,應當考慮我國市場經濟、企業的特點。
第二,穩步推進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進程,不斷完善國內會計環境。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要根據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探索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需要,循序漸進地推動其進程。借鑒國際會計環境中成功的經驗,不斷完善國內的會計環境,為我國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客觀條件。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在國際會計舞臺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為了實現我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我國應該加強與ISAB等國際組織的交流和合作,實現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使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得到更多的認可。
第四,不僅要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保證會計準則的貫徹實施同樣重要。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程中,要結合不同企業的自身特點,有先后有側重地推進國際趨同進程。還要完善我國的監管體制,加強法制建設,解決好會計準則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協調問題,積極發揮財政部、審計署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監管職能。另一方面,還要注意提高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保證會計準則的落實實施。
參考文獻:
[1]劉玉廷.企業會計制度的中國特色及與國際慣例的充分協調[J].會計研究,2001(3)
[2]李琳.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探討[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06
[3]汪祥耀.主權國家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經驗及啟示—以澳大利亞為例[J].會計研究,2005(3)
[4]葛家澍,張金若.FASB與IASB聯合趨同框架(初步意見)的評價[J].會計研究,2007(2)
[5]葛家澍.創新與趨同相結合的一項準則)評我國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會計研究,2006(3)
[6]葛家澍.美國SEC采取的異常行動對IASB影響的分析)SEC提出以IFRS取代USGAAP7J8[J].審計研究,2008(4)
[7] 王晨.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實意義探析[J].時代金融,2010(2)
[8]王軍.審時度勢把握機遇完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J].會計研究,2005(10)
[9]朱美燕.淺談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政治地位和國家利益[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22)
[10]Amy E.Buttell:Convergence or conversio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