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上市公司并非不可以投資理財,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進行。風險高缺乏安全性、演變成變相的高利貸、為了理財而從市場中大肆“圈錢”等顯然都是不可取的
前陣子市場“錢荒”鬧得沸沸揚揚,但這并不意味著上市公司同樣會鬧“錢荒”。實際上,因為頻繁創造條件高價“圈錢”,諸多上市公司不僅沒有出現錢荒,處于“閑置”狀態的自有資金或募集資金反而數額巨大,上市公司用于投資理財的資金大多來自于此。
為了提高自有資金或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合理規劃與使用處于閑置狀態的資金,如果能在保證流動性與安全性基礎上進行投資理財,為上市公司全體股東創造最大的效益,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上市公司熱衷于投資理財已經從最初的“變調”慢慢“變質”了。
上市公司投資理財呈現出多個特點。其一是涉足的上市公司數量眾多、金額巨大。如去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在其時披露中報的2455家公司中,共有903家上市公司涉足證券投資,占公司總數的36.78%,合計投資金額為5317.85億元。無論是參與上市公司的數量、占比還是投入的金額,顯然都不是小數目。
其二是投資理財常常演變為“一窩蜂”的態勢。截至2013年6月21日,滬深兩市共有156家上市公司發布545份關于利用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公告,涉及金額高達531.06億元人民幣。而在“錢荒”發生后,僅6月24日-7月8日,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宣布百億資金在未來的一年內將要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以圖牟取高收益。
其三是投資理財標的開始多樣化。原來證券投資為上市公司理財的最主要方式,如今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逐漸成為“主流”, 甚至有上市公司通過委托貸款的方式賺取主營業務之外的額外收益。而隨著市場的發展,今后門類更多的理財產品或理財方式的出現應該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自去年底《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發布后,上市公司投資理財變得更加積極。而在此前,上市公司如果欲投資理財,只能使用自有閑置資金,而《指引》的發布,則為上市公司利用閑置募集資金理財打開了方便之門。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即使你理了財,財同樣可能不會理你。就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因投資理財引發的諸多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上市公司投入資金理財,并不意味著收益會被鎖定。相反,既然想獲取收益就要承擔風險。近年來,銀行系理財產品異軍突起,但在其漂亮的浮夸式的宣傳下,介入其中者巨虧出局的比比皆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者不乏其例。這也凸顯出上市公司理財的背后,并非只有“盛宴”。實際上,通過委托貸款方式理財的上市公司中,去年以來也頻頻被曝光貸款收不回來的事例。如果連資金的安全性都沒有保障,這樣的財不理也罷。
除了關注理財風險外,募集資金理財現象亦不容忽視。一些上市公司表面上很差錢,但對巨資理財卻樂此不疲。去年6月份海螺水泥曾通過發行公司債“圈錢”95億元,第二天即發布了動用40億元理財的公告,海螺水泥因之遭到上交所的公開批評。今年4月份江西長運定增“圈錢”4.66億元,7月初即公告擬使用2.2億元“閑置”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事實上,“圈錢”成功后,募集項目進展緩慢,募集資金最終進入投資理財領域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
上市公司并非不可以投資理財,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進行。風險高缺乏安全性、演變成變相的高利貸、為了理財而從市場中大肆“圈錢”等顯然都是不可取的。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要經營好主業,以回報其投資者。如果為了理財這項“副業”而影響了主業,或者因為理財出現巨虧,理財到底有什么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