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摘 要]利用調查數據探討了家庭結構各維度與以住房為代表的家庭實物資產的關系。分析發現新組建家庭對租房的需求強烈;家庭教育結構、收入結構、勞動結構和規模結構對家庭住房面積有正向影響;家庭性別結構、勞動結構與住房價值負相關。同時提出了完善住房市場;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就業率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家庭結構;實物資產;住房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8-0050-07
一、引 言
住房是家庭實物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居民資產尤其是實物資產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國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房地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住房投資在家庭再生產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影響住房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經濟因素、家庭因素、住房政策等。而住房的選擇和消費是以家庭為單位做出決策的,家庭的類型和結構影響了住房的選擇。在中國社會經濟大變革的背景下,中國家庭結構正在經歷從傳統向現代,從復合向核心的歷史性轉變,必然對家庭住房的面積,住房價格乃至住房市場供求的走勢產生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家庭結構在不同維度的具體變遷現狀和走勢,剖析其對影響住房需求和住房供給變化的傳導機制和途徑,對于更好的理解我國住房市場的宏觀走勢以及家庭結構的特殊作用有重要意義。
家庭結構是指具有血緣、姻緣及收養關系的成員共居和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種家庭類型(王躍生,2008)[1]。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平均家庭戶規模從解放以前5.5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3.10人(馬俠,1984)[2]①,家庭戶類型也由聯合家庭為主轉變為以核心家庭為主。實物資產是居民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住房、耐用消費品、奢侈品和生產性固定資產等,與金融資產共同構成了居民資產。
影響家庭實物資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國家、不同家庭結構對實物資產的影響程度不同。在美國,家庭所擁有的財富越多,平均年齡越長的家庭,其越偏好于風險性資產;英國家庭中,戶主的性別、年齡和財富總額對家庭經濟資產的分配有顯著影響(Shorrocks,1982)[3];在中國,隨著我國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的興起,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相繼發展起來,居民家庭的投資種類越來越豐富多樣,家庭結構對居民家庭投資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家庭結構與居民資產中的實物資產住房的關系緊密,2000年人口普查分析報告顯示家庭人口數與住房間數的相關系數為0.309,與住房面積的相關系數為0.274。擁有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障的居民投資概率高;居民健康狀況和風險規避程度對投資行為沒有影響(何興強等,2009)[4]。家庭收入、資產的價格水平、家庭的消費結構、消費觀念是影響居民家庭實物資產選擇的主要因素(邢大偉,2009)[5]。家庭性別結構對居民資產有顯著影響,男性居多的家庭為了在婚姻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會比女性有更強的資產積累意愿和行為,從而具有更高的儲蓄率和更多的居民資產(Shang-Jin Wei & Xiaobo Zhang,2009)[6]。戶主學歷影響居民家庭的資產選擇,戶主學歷越低,持有住房等實物資產越少,而是更多的投資于金融資產以彌補收入的不穩定(史代敏等,2005)[7]。黨員所擁有的財產水平高于非黨員群體(梁運文,2010)[8]。核心家庭和年輕家庭租賃住房的相對較多(Clark et al,1994)[9],而家庭收入結構也是決定一個家庭是否擁有住房的先決條件,當家庭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就會購買住房(Rosenthal,1989)[10],家庭戶規模擴大、戶主年齡增加、家庭勞動力增加等都會提高住房的消費需求。當然,宏觀經濟周期和房地產市場發展水平也是影響住房需求的重要因素,并且對不同家庭結構的家庭影響程度不同(Rudel,1987)[11]。
以往對家庭結構與實物資產的分析集中在家庭成員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僅僅研究家庭中成員的個人特征與實物資產的關系,而將人口學意義上的家庭結構例如家庭戶規模、家庭類型等與實物資產結合起來分析的很少。文章從家庭戶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家庭人口結構、家庭戶結構對實物資產的影響。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一)數據來源
文章使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和上海大學、中山大學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該項目主要調查個體、家庭和社區3個層次的數據,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教育、健康、人口、居民生活等各方面的現狀和歷史變遷,為學者研究中國各層次、各方面的狀況提供了高質量的第一手數據,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提供了很好的決策依據。2008年5月至8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與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合作在北京市、上海市和廣東省3地通過PPS抽樣方法對24個區(縣)的95個居(村)的2 375戶家庭就社會、經濟、教育、健康等方面進行了入戶調查,獲得了95份村居問卷數據、2 375份家庭問卷數據、1 120份16歲以下少兒問卷數據、6 094份16歲和以上成人問卷數據,總計620多萬個數據點。2009年的調查是在2008年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追蹤調查,文章使用2009年的追蹤數據。
(二)變量選取
1. 家庭結構變量
①家庭年齡結構。從戶主的結婚時間算起,婚齡在10年以下的為年輕型, 11年~20年的為中年型, 21年~30年的為中老年型,31年以上的為老年型。②家庭性別結構。即一個家庭中男性人口數占家庭總人口數的比例,具體分為女性為主家庭、性別平衡家庭和男性為主家庭。③家庭教育結構。按照問卷分為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大本、研究生及以上等7個等級。④家庭規模結構。以家庭問卷中的家庭總人口數作為家庭戶規模的變量,2人以下的為小規模家庭;3人的為中等規模家庭;4人以上的為大規模家庭。⑤家庭流動結構。家庭中流動人口數量與家庭總人口數之比,該比例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0%的為流動家庭,沒有流動人口的家庭為穩定家庭。⑥家庭收入結構。把家庭收入分為1.2萬、4萬、9萬、14萬等4個級別。⑦家庭勞動結構。用家庭中15歲~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來代表家庭的勞動結構,以家庭中勞動年齡人口占家庭總人口的50%為界,分為生產型家庭和消費型家庭,該比例大于等于50%為生產型家庭,小于50%的為消費型家庭。⑧其他變量。
2. 住房結構變量
①住房來源。采用2008年對住房的相關調查數據,并將2008年的住房部分數據與2009年其他家庭變量進行合并。把住房來源分為不租住和租住兩個類別。②住房面積。以“您家現在居住房的建筑面積有多少平方米”作為住房面積的衡量指標。③住房價值。以“您居住房子現在的市值約為多少(萬元)”作為住房價值的衡量指標。
三、家庭結構影響住房的描述性分析
家庭結構影響住房來源、住房面積和住房價值,下面分別從家庭規模結構、家庭年齡結構、家庭勞動結構、家庭教育結構、家庭性別結構和家庭收入結構等方面來探討其與住房的關系(見表1)。
平均戶規模越大的家庭租房住的比例越小,大規模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為120 m2,高于小規模家庭,但是住房價值卻低于小規模家庭,因為農村地區的家庭規模大于城市家庭,而其住房價值卻遠遠小于城市地區,中等規模家庭和小規模家庭是城市家庭比較普遍的家庭規模結構。家庭年齡結構中,年輕型家庭租房的比例為17.92%,稍高于其他年齡結構家庭,中老年型家庭租房比例最低,因為剛組建的年輕型家庭雖然對住房的需求比較大,但是受到收入、房價、職業穩定性等各方面的制約,只能選擇租房居住;而隨著家庭組建時間的延長和收入的增長,家庭對購買商品房的承受能力逐漸增強,因此中年型家庭租房的比例下降;中老年型家庭的住房面積大于其他類型家庭,老年型家庭住房面積較小,年輕型家庭受租房的影響,其住房價值較低。
家庭勞動結構也影響家庭住房狀況,消費型家庭租房的比例為14.26%,略高于生產型家庭,但是住房面積卻小于生產型家庭,住房價值反而略高。因為生產型家庭平均來看大多是勞動力富足的農村家庭,其住房面積大于城市住房,但住房價值卻較低。家庭教育結構中除了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外(樣本量限制),總體來看,家庭教育程度越高租房的比例越小。受到家庭城鄉背景不同的影響,初中教育程度家庭的住房面積最大,并且學歷與住房價值呈正相關。家庭性別結構中男性為主家庭的租房比例較高,女性為主家庭的住房面積較大,住房價值較高。年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家庭租房的比例較低,家庭收入越高,平均住房面積越大,住房價值越高。
四、 家庭結構對家庭住房影響的回歸分析
(一)家庭結構對家庭是否擁有住房的影響
住房作為家庭的一項重要資產,前提是該家庭擁有住房的產權,即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擁有產權的住房和租賃住房最大的差別是該家庭是否能夠以住房為資產進行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不同的家庭結構意味著不同的住房需求,因此需要更加關注家庭結構變化對住房需求的影響。下面從農業生產和非農業生產家庭角度分別來看家庭結構對家庭是否擁有住房(租房為1,不租房為0)的影響。
模型一全部家庭的樣本中,家庭年齡結構、家庭勞動結構、家庭教育結構、家庭規模結構、家庭距公交站距離、房價等對家庭是否擁有住房有顯著影響;而家庭性別結構、家庭收入結構、家庭流動結構、被訪者職業的影響不顯著(見表2)。
首先,從家庭平均年齡來看,即平均年齡越大的家庭,租房(即不擁有住房)的可能性越小,家庭平均年齡每增加一歲,家庭租房的風險發生比減小0.08倍。因為從家庭生命周期角度來看,新組建的年輕家庭經濟基礎薄弱,大多數家庭首先選擇租房居住。隨著家庭平均年齡的增長,家庭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逐漸鞏固,家庭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家庭人數增多導致的客觀需求都增加了家庭對具有權屬特性住房的需求,因此,更多的家庭購買或自建住房,家庭租房的比例逐漸下降。隨著家庭渡過中間時期,進入到父母與子女共居期或者家庭空巢期后,對住房會有新的需求。
家庭勞動結構也顯著影響家庭是否擁有住房。家庭勞動人口比例越高,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因為勞動人口比例越高,意味著該家庭是相對比較年輕的成人家庭,處于生命周期中的創業期,租房對他們來說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哈里·S·登特(2005)[12]的研究也顯示,買房比較集中的時期是30歲~40歲,在此之前該家庭主要以租房為主。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租房的可能性越小,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家庭租房的風險發生比下降14%。家庭戶規模越大,租房的可能性越小。主要原因是受城鄉戶規模差異的影響。前面的分析也顯示,農村地區家庭主要以自建房為主,租房的比例很低。
家庭距公交站的距離和房價也顯著影響了家庭擁有住房的可能性。家庭流動率越高,家庭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在于受流動人口家庭化的影響,進城打工流動人口的租房行為是導致租房發生比提高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模型中不顯著。
模型二是只針對農業生產家庭進行的分析。家庭平均年齡越大,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長,家庭租房的可能性越小。教育對個人、家庭、尤其是農業生產家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對改變人生命運,改善家庭狀況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房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擁有住房的概率。除此之外,家庭性別比越高,即家庭男性人口數越多,家庭勞動人口數越多,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家庭年收入越高,戶規模越大,租房的可能性越小。但是這些在統計上都不顯著。
從只針對非農業生產家庭的模型三可以看出,家庭平均年齡越大、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戶規模越大、租房的可能性越小;家庭勞動人口比例越高、家庭流動率越高租房的可能性越大。而家庭性別結構、家庭年收入、被訪者職業則對家庭是否擁有住房的影響不顯著。
(二)家庭結構對家庭住房面積的影響
家庭結構除了對家庭是否擁有住房的權屬有影響外,還影響家庭住房的面積。從模型一全部家庭樣本來看,家庭年齡結構、收入結構、勞動結構、流動結構、戶規模、農業被訪者對家庭住房面積有顯著影響。
家庭平均年齡每增加1歲,家庭住房面積增大51.2%。家庭收入結構對家庭住房面積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家庭年收入越高,越有能力和意愿支付購買住房的花費,家庭住房的面積越大。家庭勞動人口比例越高,家庭中的撫養比越小,越有利于家庭實物資產的積累,家庭住房面積越大。家庭流動結構與家庭住房面積呈反向相關關系,流動性越強的家庭,其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即使不租房,受家庭收入等方面的限制,購買住房的面積也較小。戶規模越大,家庭住房面積越大。農業生產家庭的住房面積大于從事其他產業的家庭(見表3)。
從模型二農業生產家庭的分析來看,家庭平均年齡越大,即家庭組建時間越長,家庭住房面積越大。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住房面積增大2.23倍。與全部家庭樣本分析的一致,家庭流動率越高,農業生產家庭的住房面積越小。戶規模對家庭住房面積的影響在農村非常顯著,且顯著程度超過城市。在人均住房面積一定的情況下,戶規模越大,就意味著該家庭需要更大的住房空間。家庭住房主要來源于在本村本戶宅基地上自建,而宅基地的面積基本靠人均分配獲得,因此戶規模越大,住房面積越大。家庭距公交站距離越遠,家庭住房面積越小。房價對農業生產家庭住房面積的影響不顯著,因為在農村,住房不在市場上交易,住房面積也不受市場上住房價格的影響。
針對非農業生產家庭的模型三顯示,家庭平均年齡、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情況、家庭勞動結構、戶規模、房價對農業生產家庭的住房面積有顯著影響,而家庭性別結構、家庭流動結構、家庭距公交站距離對農業生產家庭的住房面積沒有顯著影響。
(三)家庭結構對家庭住房價值的影響
住房價值是家庭實物資產的重要方面,因此家庭結構對家庭住房的影響還表現在住房價值上。從全部家庭來看,家庭平均年齡、家庭性別結構、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年收入、家庭勞動人口比例、家庭住房類型都顯著影響住房價值。
家庭平均年齡越大,住房價值越高。男性占家庭人口的比例越高,家庭住房價值越低。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長,家庭住房價值越高。因為教育水平是人力資本的關鍵指標,家庭平均教育水平越高,表示該家庭人力資本越強,人力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能力就越強,體現為家庭住房價值越高。同時家庭年收入越高,家庭住房價值越高。家庭勞動結構對住房價值的影響中,勞動人口所占比例越大,家庭住房價值越小。因為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家庭勞動人口比例越大,家庭結構越年輕,家庭租房的可能性越大,則家庭住房的價值越小。在住房類型對住房價值的影響中,自建住房家庭的住房價值較低,而購買住房的家庭相對于其他家庭來說住房價值較大,這在統計上都很顯著。
從農業生產家庭來看,只有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家庭年收入對農業生產家庭的住房價值有正向影響。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地區家庭住房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只有居住權,沒有處置權,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家庭住房的價值。而對于非農業生產家庭來說,家庭年齡結構、家庭性別結構、家庭教育結構、家庭年收入、家庭勞動人口比例、家庭住房類型都顯著影響住房價值(見表4)。
五、結論與建議
家庭結構各維度對以住房為代表的家庭實物資產的影響程度和方向不同,并且這些特征在城鄉間、不同家庭結構的住戶之間和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都有所不同。新組建的家庭對租房的需求較大,隨著家庭進入成熟期,對具有權屬特性住房的需求增強,住房面積逐漸增大,住房價值不斷提高;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家庭租房的可能性越小;家庭教育結構、家庭收入結構與住房面積和住房價值正相關,家庭收入往往成為決定住房面積尤其是城市家庭住房面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勞動人口比例越高、戶規模越大,住房面積越大;家庭性別結構、流動結構與住房價值負相關。房價也是居民家庭是否租房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公租房、保障房建設,完善住房市場
針對剛組建的年輕型家庭對租房的需求,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出臺針對特殊人群的優惠政策,繼續加大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的投入,形成通暢的住房市場過濾機制,為不同階段、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
(二)提高教育水平
家庭的教育水平決定了家庭資產的種類和數量,不斷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對于改善家庭資產配置、提高居民資產選擇能力有重要意義。應該提高對教育的投入,不斷提高教育程度和質量,尤其要改善農村地區的教育狀況,培養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
(三)增加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狀況是決定居民家庭實物資產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促進資產財富效應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促進居民家庭實物資產合理配置、提高居民家庭資產選擇的可能性需要進一步增加居民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的收入。通過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家庭比重。
(四)提高就業率
完善就業市場,建立健全勞動力就業培訓制度,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實行嚴格的失業登記制度,提高就業服務質量,同時創造平等的就業環境,確保農村流動勞動力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享受同等的就業待遇。
[注 釋]
① 資料來源: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1-04-28。
[參考文獻]
[1]王躍生. 家庭結構轉化和變動的理論分析——以中國農村的歷史和現實經驗為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 2008(7) .
[2] 馬俠. 中國家庭戶規模和家庭結構分析[J].人口研究,1984(3).
[3] A. F. Shorrocks.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s[J]. Econometrica,1982,50(1):193-211.
[4] 何興強,史衛,周開國.背景風險與居民風險金融資產投資[J].經濟研究,2009(12).
[5]邢大偉. 城鎮居民家庭資產選擇結構的實證研究——來自江蘇省揚州市的調查[J]. 華東經濟管理,2009(1).
[6] Shang-Jin Wei, Xiaobo Zha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Evidence from "Excess Men" in China[R].NBER Working Papers,2009.
[7] 史代敏,宋艷. 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實證研究[J]. 統計研究,2005(10).
[8] 梁運文,霍震,劉凱. 中國城鄉居民財產分布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0(10).
[9] Clark W. A. V, Deurloo M. C & Dieleman F. M. Tenure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Micro - level Family and Macro- level Economic Shifts[J]. Urban Studies,1994,31(1): 131-154.
[10] Rosenthal L.. Income and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Owner-occupied Housing in the UK[Z].1989.
[11] Rudel, T. K.. Housing Price Inflation, Family Growth and the Move from Rented to Owner Occupied Housing[J].Urban Studies, 1987,24:258-267.
[12] 哈里·S·登特.下一個大泡泡[M]. 阮一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s on Family Physical Assets
——Taking Housing as an Example
Guo Lin1,2
(1. Center for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Using survey data,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dimensions of family structures and family housing which socially represents family physical ass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ly formed family has a strong demand for rental. The education structure, the income structure, the labor structure and the family scale structure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housing area, while the gender structure and the labor structure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ousing value. Therefore, we propos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housing marke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creasing the household income and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rate.
Key words:family structure; physical assets; housing
(責任編輯: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