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發明專利代表創新能力,用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代表外國直接投資,分析了我國30個省市外國直接投資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外國直接投資自身對我國的創新能力沒有顯著影響,在與我國自身的研發投入以及發明專利的市場化程度相結合以后,其對我國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我國自身的研發投入以及發明專利的市場化程度對創新能力都有顯著促進作用。檢驗結果說明,創新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自身的研發投入和制度建設。
[關鍵詞]創新能力;外國直接投資;研發投入;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 ] F830.59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8-0084-05
一、引 言
兩缺口模型一度成為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的經典理論依據。根據《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FDI)首次超過了1 00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發展中國家第一位。FDI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來源于創新和技術進步,看一個要素是否對經濟有真正的促進作用首先要分析其是否利于創新和技術進步。因此我們仍有必要對FDI是否能夠促進我國的創新和技術進步進行分析。
二、文獻綜述
對于FDI對東道國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已有很多,從研究的結果來看分為兩大陣營,一種是認為FDI具有正的技術溢出效應,另一種認為FDI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無貢獻甚至是負效應。一類學者認為,FDI的流入能夠促進東道國(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如Imbriani和Reganati(1997)Sjholm(1999)以及Hu等(2002)對意大利、對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廣東的研究結果都證實了FDI的這種正的技術溢出效應,另一類學者認為,FDI的流入對東道國(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不顯著。比如Kokko(1994)、Haksar(1995)、Mello和Luiz(1997)、Aitken和Harrison(1999)、Henny和Manuel(2002)的研究表明,FDI技術外溢假設不成立,或者發現FDI技術外溢效應比較微弱,FDI對東道國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不顯著。
近年來的文獻對FDI溢出效應研究的更加細化,從不同的緯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尤其是我國學者近年來對FDI溢出影響我國創新的分析更加客觀,更加全面,奉獻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獻。王華等(2010)沒有發現外商直接投資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證據。FDI技術溢出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顯著存在基于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雙門檻效應”,區域間創新能力的差異非常明顯;區域只有跨越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門檻,FDI技術溢出才能有效地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魯釗陽,廖杉杉,2012)。覃毅和張世賢(2011)研究發現,中國工業部門各行業中的外商直接投資對同行業和上游產業中的內資企業產生正的行業內水平溢出和后向溢出(后者比前者更為顯著),而對下游企業產生負的前向溢出。蔣仁愛和馮根福(2012)利用G7對我國的直接投資研究發現FDI技術外溢未能顯著促進各省份的技術進步。這些文獻使得我們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FDI。
上述文獻在分析FDI對我國創新能力的影響時,沒有與國內的創新投入作比較。我們知道,來自外部的技術溢出具有不確定性和無目的性,這種溢出本身就是無疑泄露的,完全取決于其是否具有正外部性,接受者或者說學習者是被動接受。而內部的創新投入目標明確,是一種主動創新。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檢驗外資的技術溢出與我國研發投入對我國創新能力的影響,分析哪種投入對國內的創新具有顯著影響。
三、模型設定
我們用專利數量(本文所用數據是指國內數量)來衡量一國的創新能力。Malerba & Orsenigo(1997)認為,專利統計為技術變革分析提供了唯一的源泉,就數據質量、可獲得性以及詳細的地區、產業而言,任何其它的數據無法與專利數據相媲美。專利是衡量創新最常用和被廣泛認可的指標(Furman等,2002;李習保,2007;趙彥云等,2011;王靜、張西征,2012)。專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信息源,據實證統計,專利包含了世界科技信息的90%~95%。我國的專利法中專利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香港的專利法中專利分為發明專利、新樣式和外觀設計專利;在部分發達國家中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可以說,無論哪國專利法,幾乎都把發明專利和其他專利分離開來。因為,發明專利的原創性最強、技術含量最高,是衡量企業、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動力。我們用發明專利來代表創新產出。
一個國家的創新來源于國內的技術進步以及外部的技術溢出,因此,我們設定創新產出模型如下:
PAT=AαFDIβ (1)
對式(1)兩邊取對數得:
lnPAT=αlnA+βlnFDI (2)
我們認為技術要素A主要是由一國的研發投入決定的。這一結論從世界各國的研發投入強度及經濟發展的關系能夠得出,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研發投入強度往往也都很高。外資企業通過示范與模仿、競爭兩條路徑促進了同行業中的內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及技術效率的提升(覃毅,張世賢,2011)。實際上這表明了東道國利用FDI溢出效應的兩條路徑:一是模仿學習,二是被動改造。模仿學習實際上是外資的一種技術溢出,模仿是一種主動學習行為,這種研發投入代表了主動學習效應;競爭會產生倒逼機制,迫使東道國企業被動提高技術,企業需要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研發投入是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的重要物質前提,這種研發投入代表了因競爭而產生的被動改造效應。因此上式可以改寫為:
PAT=α1RD+α2FDI (3)
專利的市場化程度越高,越能夠促使專利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使專利所有者更快地受益,激勵更多的專利產出。因此我們加入專利和市場化的交互項作為控制變量。由于有些發明專利申請雖然最終沒有授權,但其畢竟比之前的技術有所創新,也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技術進步,因此我們同時考察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和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兩個變量這樣我們就得到本文的實證模型:
■PAT=α0+α1RD+α2FDI+α3PAT&MAR+ε (4)
PAT1和 PAT2分別代表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和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RD代表研發投入,用各地研發投入經費刻畫;有的學者用三資企業的資產來代替FDI的存量(何潔,2000;潘文卿,2003),這里我們用各地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作為FDI的代理變量;PAT&MAR是發明專利與市場化指數的交互項,代表發明專利的市場化程度。
由于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結構變動較大,同時各種物資價格和匯率的巨大變化,使得使用較長時間段的數據在回歸分析中會出現較大的偏差,同時因為市場化指數只到2009年。因此,本文基于2000年~2009年30個省市(本文樣本未包括港澳臺地區;由于西藏部分數據缺失,也未包括進來)的面板數據分析FDI對各省市創新產出的影響。各省市的市場化指數數據來自樊綱、王小魯等研究并發布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省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9年度報告》和《中國市場化指數——各省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度報告》,其他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四、檢驗結果
我們對模型(4)進行檢驗,先單獨放入RD、FDI,再將兩個主要解釋變量一起放入,最后加上控制變量共3個解釋變量一起放入進行檢驗,得結果見表1。
從結果中可知,在單獨就FDI進行回歸的模型中,雖然系數為正,但是統計上并不顯著。在控制了研發投入RD變量之后,FDI與兩個創新反應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即FDI越多,東道國的創新產出越多。在控制了研發投入RD和發明專利的市場化程度之后,則在5%的水平上顯著;同時R2也隨控制變量的加入大幅升高,都在70%以上,說明模型的解釋能力較高。無論是單獨放入,還是與其他變量同時放入,RD的結果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無論是發明專利受理量還是授權量,其市場化程度皆在1%水平上顯著。
這個檢驗結果說明,就FDI本身來說,不會從正面促進我們的創新。這也驗證了之前的文獻研究結果,來源于發達國家(地區)貿易伙伴的FDI通常集中于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利于發達國家(地區)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同時,為了保持自身的技術領先地位,這些FDI也只愿意投資于技術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環節(代謙、別朝霞,2006;程惠芳、岑麗君,2010)。因此,就FDI本身來說,對我們的創新并沒有正向的溢出效應。外資投入的主要形式是技術和設備,這需要我們大量的研發投入來消化、吸收和模仿外資帶來的較為先進的技術。因此,進行模仿和吸收的研發投入越多,越能發掘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
單獨放入RD,或同其他變量一起放入,RD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樣的結果說明國內的研發投入是創新的主要推動力,這與蔣仁愛和馮根福(2012)的研究結果一致。
從外資中不自覺或不自愿溢出的技術不能從根本上推進技術進步;我們創新的源泉來源于自身的研究,對外資企業主動地進行模仿和學習,以及由外資進入帶來的競爭壓力而產生一種倒逼機制,這種自身的研發投入比外資溢出本身更能促進我們的創新。
專利的市場化使得智力成果能夠獲得應有的收益,同時,市場化程度越高說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的較好,能夠較好地保障專利所有人的權益,因此,市場化程度越高,創新的積極性越大。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用發明專利受理量和授權量代表創新能力,考察檢驗了我國30個省市外國直接投資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并且與研發投入對創新能力的影響作了比較。結果發現,FDI并沒有顯著促進我國的創新能力;而我國各地區的研發投入對創新能力有顯著促進作用,并且發明專利的市場化程度對創新有顯著影響。
發明專利是含金量較高的創新活動,充分體現了一國自主創新的能力。這一檢驗結果充分說明了創新的真正源泉來自于東道國自身。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根據檢驗結果和十八大報告精神提出以下建議:
1. 提高研發投入強度
我國的研發投入強度一直處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研發投入占GDP之比以及政府對科技的財政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比例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2012年全國及各地區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結果顯示:許多地區科技投入水平下降,有超過半數地區的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企業R&D經費支出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科研與綜合技術服務業新增固定資產占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產比重等指標出現不同程度下降,有24個地區的科研與綜合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低于全國水平,有12個地區每名R&D活動人員新增儀器設備費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企業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有所減弱。全國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較上年降低了0.06個百分點,全國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下降了0.49個百分點(資料來源:中國科技統計網站)。這與我們發展創新型社會、實現可持續增長的目標不符。各地政府應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高研發投入,這對于提升科技水平,推動經濟增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隨著知識產權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世界各國和地區都認識到未來競爭的實質就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經濟實力競爭的實質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而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因此,近年來知識產權從科技問題、經濟問題,升級為重大的政治問題、國際問題。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已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提升到國家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并且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作為一項重要戰略措施,在各種談判中加入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以保持其在科技、經濟領域的國際競爭優勢。知識產權保護是專利市場化的前提,也是完善技術市場的前提;沒有產權保護,沒有對專利的完善的所有權,科技人員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會喪失創新的積極性,不利于科技發展。因此,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并保證執法力度有利于創新產出的增長。首先,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通過執法來推動全民重視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激勵科技人員創造出更多的知識產權成果,鼓勵建立自主知識產權產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其次,要進一步普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知識,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學會用法律程序將新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同時要大力宣傳專利制度在技術中的作用,專利制度不僅僅是促進發明創造的激勵機制,而且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科技發展的一種動力機制。要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特別是要提高各級相關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經營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3. 建立完善的技術市場
我國2001年技術市場成交額是783億元,2010年達3 910億元,增長了近50倍(資料來源:中國科技統計網站)。只有建立規范、完善的技術市場,才能盡快把專利轉化為生產力。因為只有完善的技術市場,才能讓科技人員的智力成果獲得最優價格,提高科技人員進行創新的積極性,從而推動創新產出的增長,促進技術進步。首先,政府應從宏觀層面建立和完善技術交易法規和機制,規范技術交易秩序。其次,各級技術所有者從微觀層面應依法交易,尊重知識,尊重創新,規范自身交易行為。
4. 注重科技人員隊伍的建設
我國勞動力素質和研發人力投入強度在全球仍處于落后位置。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發展科技、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必須要有一支優秀的科技隊伍。首先,改革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尤其要改變國有企業僵硬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有效發揮科技人員的才能;要提供良好發展平臺,能夠做到人盡其才,注重人才的后期培訓,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研發人員的智慧是無形的財富,如何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是需要管理者認真思考的命題。其次,教育機制的改革也不容忽視。因為科技進步、經濟發展需要教育為其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這也是一國科技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最后,要在戶籍制度、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建立吸引海內外人才的良好宏觀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科技人員進行創新的積極性,從而推動創新產出的增長,促進技術進步。
5. 改進引進外資的政策
首先,今后在利用外資的導向上,應以外資是否能夠有利于促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為主,具體應關注外資的研發投資水平,并將其作為門檻條件之一。其次,根據各地經濟發展不同狀況制定不同的引資政策,如經濟發達地區適當提高外資進入的門檻,在規模、技術含量以及環境標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提高引進外資的檔次;在產業準入方面制定相應政策,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外資,使其流向符合我國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規劃。
[參考文獻]
[1] 程惠芳,岑麗君,FDI、產業結構與國際經濟周期協動性研究[J].經濟研究,2010(9).
[2] 代謙,別朝霞.FDI、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6(4).
[3] 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機制、技術進步路徑與經濟增長績效[J].經濟研究,2010(6).
[4] 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
[5] 何潔.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外溢效應的進一步精確量化[J].世界經濟,2000(12).
[6] 蔣仁愛,馮根福.貿易、FDI、無形技術外溢與中國技術進步[J].管理世界,2012(9).
[7] 李習保.區域創新環境對創新活動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
[8] 李玉梅,桑百川.FDI與我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1(2).
[9] 魯釗陽,廖杉杉.FDI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能力差異的雙門檻效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5).
[10] 潘文卿.外商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的外溢效應:基于面板數據的分析[J].世界經濟,2003(6).
[11] 孫瑋,王九云,成力為.FDI質量對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效率的溢出效應——基于企業所有制結構視角的中國數據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1(8).
[12] 覃毅,張世賢.FDI對中國工業企業效率影響的路徑——基于中國工業分行業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11).
[13] 田素華.FDI占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變動的倒U形特征與決定因素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2).
[14] 王華,賴明勇,柒江藝.國際技術轉移、異質性與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0(12).
[15] 王靜,張西征.高科技產品進口溢出、創新能力與生產效率[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9).
[16] 王然,燕波,鄧偉根.FDI對我國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及機制——基于產業關聯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0(11).
[17] 趙彥云,劉思明.中國專利對經濟增長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4).
[18] Furman J. L., Porter M. E. and Stern S.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 2002,31, 899-933.
[19] Henny R., Manuel A., 2002,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 [J].Research Policy,31:1053-1067.
[20] Aitken B.,A.E.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605-618.
[21] De Mello,Luiz R.J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Growth:A Selective Survey [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7,34(1):1-34.
[22] Haksar V.Externality. Growt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pplications to the Indian Manufacturing Sector [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Memo,1975~1990.
[23] Kokko A. 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279-293.
[24] Imbriani C.,Reganati F. International Efficiency Spillovers into the Italian Manufacturing Sector[J].Economia Internazionale,1997,50:583-595.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hinas Innovation
——A Comparison Study with Chin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
Wang Jing1,2
(1.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2.Shanghai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nventions patent are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investment by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re taken as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Both of which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s 30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ed FDI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s 30 provinces when it was examined independently, while after integrating with Chinas ow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vestment and patent marketization,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our domestic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f innovation abilities relies on our own R&D investment and system building.
Key words: innovation capabilit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rke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