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品德養成是伴隨人一生的一件大事,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時代特別是中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成長中打基礎的時期,也是諸多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基礎打好了,會讓孩子受益一生。現在的學校德育任務很多,內容范圍非常廣泛,與學生品德培養內容相關的讀本也不計其數,諸如可持續發展教育、廉潔文化教育、防治艾滋病教育、安全應急教育、禁毒教育、志愿服務教育、控煙教育、知識版權教育、糧食教育、反假幣教育等等都統列在其中。隨著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的涌現乃至反映在人的德性層面的問題日益增加,似乎學校德育承載的專項內容也日益呈現做加法的狀態。
我常常想,許多教育內容都很重要,也必須要從小抓起。如果把諸多的教育內容做一梳理,究竟哪些要素可以涵蓋、包容、牽動方方面面的教育事項,可以是關系人一生的基本的、基礎的骨架性要素呢?按照社會發展的時代特點、教育改革的環境背景、人的發展規律,責任、規則、重要心理品格應成為人的品德養成諸多要素中的關鍵詞。它符合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道德美;符合中國社會發展依法治國的時代呼聲,符合當今社會以獨生子女為主題的青少年人格成長、身心發展的內在需求。
責任,重在擔當,不論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少年強則國強”等膾炙人口的名句,還是《中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剛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的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的當代教育要求,都反映出國家和社會對人的期待最大的需求是一種擔當精神。不難想象,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我有擔當精神,一個對社會、對自己負責任,做事有責任心的人,將會是一個有品德、有追求、能奉獻的人。其實,上面提到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也好,志愿服務教育也好,禁毒教育也好,都是一種責任教育,體現的是對未來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因此,“責任”是品德養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正因為如此,一些地方、一些學校強調和突出責任感教育,把責任感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切入點和抓手,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可行的。東城區就有許多中小學校是這樣做的。
規則,對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具有約束力,是人的社會行為的準則。我們的社會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規則,出行有交通規則,體育運動有各種比賽規則,貿易往來有商業規則,食堂吃飯有就餐規則……規則,從小的方面來說是沒有規則不成方圓。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法則,是法制社會的構成要素,是每個人在社會生存應該恪守的底線。從小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從人的社會存在需要來說,是個體走向成熟實現社會化的需要,是培養健康的、向上的社會公正的內在需求,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客觀要求,有規則才能和諧。不管是法律還是道德,不管是社會公德還是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其實都能抽出“規則”的要素來。
心理品格,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心理品質,這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心理脆弱、缺乏堅忍的意志品格是在當今青少年中比較常見的問題。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對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突如其來的困難、逆境,不至于輕易摔倒。雖然不足以完全決定人生發展方向,但也許它是人的一生中某些品德養成的關鍵因素,個體內心的和諧與強大是培養“奉獻”、“包容”、“堅韌”等品質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人的內心有了正確的自我認知,有了強大的自我,就一定能夠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
由此看來,不管社會怎樣更新和發展,不管德育內容如何增加和豐富,教育工作者都不應簡單關注內容的疊加,更要準確把握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德育的基礎道德品質、人的關鍵發展因素,那么在任何時候都能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的是基本要素,變的是具體要求、呈現形式。只要抓住了這些基本要素,學校德育就不會只是簡單的做加法了。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