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5月,艷陽高照,本刊編輯部走進了北京市平谷區的學校和幼兒園,感受平谷區的“幸福教育”。平谷區教委主任徐素芝給我們介紹了“幸福教育”的模樣兒,即“建設幸福學校、做幸福教師、培育幸福學生”,這是平谷教育人的教育價值觀,也是平谷教育人的教育情懷!請隨著我們一起走進平谷區的學校和幼兒園,切身感受撲面而來的“幸福教育”。
從本期開始,《北京教育》將開設“區域教育”欄目,交流、分享區域教育的戰略構想和教育特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與學生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與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這種將幸福視為最核心和最終極價值理念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我們提倡以“幸福教育”為理念引領,就是以“幸福”為指向、為核心、為目標,建設幸福學校,做幸福的教師,培育幸福的學生。讓教師享受到職業幸福,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幸福的學生時代,并為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積極做準備——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價值觀,也是我們教育人應有的教育情懷。
建構“幸福”模樣
關于“幸福教育”的樣子,課改專家楊九俊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幸福教育的樣子》。他認為幸福的學校是“到處流淌著奶和蜜”,幸福的教師是“人間四月天”,幸福的學生是“活潑潑的生命”。他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幸福狀態賦予了浪漫色彩,雖然沒有設置具體的標準,但是我們卻能從中感受到“幸福教育”的模樣,文章給我們建構“幸福教育”留下很大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可見,“幸福教育”不是一件具體的事情,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標準,如果說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幸福地做教育,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如果說有標準,那就是不同地區、不同學段的學生和教師把對幸福狀態的理解和感受用相對穩定的文字或指標予以表述。
“幸福教育”不僅僅是教育理念,更是實實在在的教育實踐。“幸福教育”追求的是知識學習和精神成長的有機統一,現實幸福和一生幸福的有機統一,學生幸福和教師幸福的有機統一。它需要我們把人的一生幸福放在靈魂的最深處,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每天、每時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考慮心靈的感受,促進生命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每天都能享受到知識的潤澤、精神的滋養、收獲的喜悅、成長的快樂。
建設幸福學校
讓“幸福教育”從理想走向現實,把“幸福教育”理念變為扎扎實實的教育實踐,首要的就是建設幸福學校。幸福學校包括幸福環境、幸福班級、幸福課堂、幸福活動、幸福課程等方方面面。
(一)建設幸福校園
“幸福教育”的倡導者高峰說:“如果孩子厭煩了校園,那么,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已經失敗了。”如果教師不迷戀校園呢?學校也就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教育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校園必須成為師生精神的寄居之地、靈魂的充盈之所、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家園,這是教育成功的基本保障。
建設幸福校園一要明確辦學理念,培育校園精神,用先進理念和校園精神引領校園道德風尚,深入挖掘學校文化的精神內涵,提煉全體師生認可、符合學校特點、能代表師生共同精神追求的校園精神,引領師生道德追求;二要綜合考慮設計校園內的各類教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滿足師生對校園生活的渴望;三要深入進行新課程背景下人際關系問題的研究與構建,在人與人之間構建相互欣賞、相互理解、共同學習、同步提高的合作共贏式關系。
(二)建設幸福課堂
學生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是學習負擔重,造成學習負擔重的主要原因是課堂質量低。因此,建設幸福學校的突破口應該是課堂教學改革。
1.切實轉變教師課堂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觀
“幸福教育”不是神話,必須落實到每一節課堂上,落實在每一個教學環節,落實到每一個教師和學生身上,讓學生成為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主宰幸福的感覺,課堂才能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實現提質減負。
2.切實變革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這四個字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每一天的課堂上,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課堂上充分地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教師必須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研討交流,教會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技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創造。
但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很多課堂上體現不出來,或者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課堂上還是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講代學現象比較嚴重,教師不放手或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說、去論,自己去看書、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本應生動活潑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壓抑。要改變這種狀態,唯有進行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立足點,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思考,在表達中學會表達,在合作中學會合作,在探究中學會探究,讓思考、表達、合作、探究成為習慣,成為一種優秀的學習品質。
在教學方式變革中要注重“三個結合”,即教學方式變革與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相結合,把學科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重點放在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上;教學方式變革與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相結合,用教師教的方式變革引領學生學的方式變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教學方式變革與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成績相結合,通過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維護學生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提高學生個體和班級整體的學習成績。
3.樹立課堂均衡發展意識,把教育均衡落實在課堂上
均衡發展的落腳點必須是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發展機會公平要體現在常態課的課堂上。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學生的存在,關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努力去“傾聽學生甚至未發出的聲音”,為每一個學生發展提供機會。
培養幸福教師
1.幸福教師是“幸福教育”的關鍵
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師幸福觀。教師的幸福主要體現在職業上。要理直氣壯地對教師進行價值觀教育和引導,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境界,真正使我們的教師認識到教師生涯不是輪回往復,而是在學生成長的同時教師自身同步成長,即“教學相長”。
2.積極探索有益于教師創造性勞動的校園生活方式,讓創新成為常態
有人說,把工作做好就是創新。這句話聽似普通,實際上意義深刻。把工作做好的狀態是什么樣?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和“眾里尋他千百度”的磨練。要引導教師在研究的狀態中工作,如通過小課題研究引導教師進入研究的工作狀態。只有在研究的狀態中工作才能讓每天都是新的,教師創造性的勞動也只有在這種研究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否則,教育教學都只能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輪回往復,教師的幸福感也無從談起。
3.培養教師積極的心態
美國成功學院的研究表明:積極心態決定了成功的85%。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心態消極,比如說面對一項新的工作總是把困難擺在前面,還沒有做就設想了一大堆做不了的理由。如果總是圍繞“做不了”這個論點找論據,就會形成消極的思維定勢,會造成50%以上成功的機會被放棄,這就是任務之前的心態決定了最后的結果。“幸福教育”需要積極、平和、樂觀的教師,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更多地體會到職業和生活的快樂,才能給孩子們一片藍天。
4.教師更要注重自身的塑造
幸福教師不能僅靠他培更要自培。一方面,教師要理直氣壯地追求幸福,包括生活幸福和職業幸福。托爾斯泰在《幸福論》中曾說過:“人生是為了讓自己幸福而存在。”老師也好,學生也罷,在這一點上是一樣的。教師一生基本上只從事一個職業,職業幸福度直接關系到教師的生命狀態,教師不幸福不僅是個人的不幸也是教育的不幸。教師要理直氣壯地去追求和創造自己的職業幸福和生活幸福。另一方面,教師要對每一個孩子的命運負責。有人把教師的職業價值觀分為多種類型,如生存型、享受型、奉獻型、發展型等,無論哪個類型都沒有錯,這是由教師個體對教師職業的需求所決定的,無論是為了謀生還是養家糊口而從事教師職業,是為了奉獻自我還是完善自我而從事教師職業,都不妨礙我們做一個好教師。但我們必須正視教師職業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體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孩子,他的幸福人生才剛剛開始。所以教師的幸福不能僅限于個人的幸福,還包括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沒有這樣的責任心和價值觀,就不可能有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狀態,更不可能站在人的發展的高度理解“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