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義

建校6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探索,我們逐步形成了二附中的教育主張和辦學特色。1995年,以林福智校長為代表的二附中人,在總結幾十年實踐、思考與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學生自主,倡導人文教育,重視環境熏陶,強調道德實踐”的教育主張,掀起了加強人文教育和培養學生自主性的研究與實踐熱潮,隨后提出將“人文”和“自主”作為二附中辦學特色進行研究和建設。18年來,二附中“自主”特色的建設經歷了從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拓展到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從培養學生自主性的教育實踐拓展到促進教師自主發展的管理模式。至今,“自主”已成為二附中鮮明的辦學特色之一。
從研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起步
上世紀80年代末,社會上和學校里彌漫著一種厭學情緒,為此,學校將“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措施,作為我校“八五”期間的教學研究課題,從1990年至1995年歷時5年的研究,提出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八條方法”。研究的一個子課題是“優秀學生的特點研究”,研究發現,優秀生的重要共性之一是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此,從1995年開始,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全校“九五”教育科研課題,全校教師積極參與,從課內到課外,全面展開。
該項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認識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習的內在品質,是學生對為什么學、學什么、如何學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自主學習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內容的自我選擇、方法的自我改進、過程的自我調控、效果的自我判斷等綜合能力。二是提出了“雙主體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學是師生間和生生間互動的過程,需要發揮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教師的教和導、學生的學和習,最終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經過同化和順應,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此期間,有許多老師發表相關教學論文數篇,當時的科研室主任朱錫民老師最后概括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三種具體的教學方式:一是問題推進式,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設計一個符合認知發展過程與學生認識規律的問題系列,用問題系列層層推進,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這種認識的獲得經歷了學生思考、討論、演練等自主學習過程;二是實踐探究式,是以實驗現象和實驗操作作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三是啟發討論式,這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相互研討為主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形式異彩紛呈的今天說這些似顯老套,但它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卻是我校“自主”特色建設的開端。
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到自主發展能力,研究步步深入
學習不是學生發展的全部,學生發展除認知能力發展外,還包括身心、道德、情感、個性、志趣,以及未來人生發展的選擇、規劃等各個方面。從2000年開始的“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研究”是我校“自主學習能力研究”的自然深入。直到今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仍是我校教育教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歸納起來,我們主要探索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生的自主發展是從自主選擇開始的,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課程。2002年開始,學校以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為突破口,在實施中堅持讓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自主選擇合作伙伴、自主選擇指導導師、自主實施研究過程、自主獲得研究成果,以及參與成果評價。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學習方式的突破,也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發展的舞臺,現已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2007年,學校結合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和自主課程改革實驗,以豐富學生自主選擇為重點,構建了“6+1+1”的課程體系。時至今日,學校已經為每類學生設計了特色課程,如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為對科技具有濃厚興趣、善于動手實踐的學生,設計了項目式學習課程;為立志向社會科學發展的學生,設計了社科特色課程等,實現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所長”的課程保障,使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志趣、方向,在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等方面有所選擇。
其次,在德育活動中,我們引入了欣賞型德育理念,對各類德育活動進行了審美化改造,積極引導、組織學生參與到德育活動的審美化創作,使德育活動具有可欣賞性,學生在主動創造和欣賞中得到價值觀的自主構建。
再有,學生的自主發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指導和引導,我們建立了學生自主發展的“學校指導體系”,由學校指導中心、班級的導師組和導師組構成的指導體系,保證了學生在學法、課程、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個性化得到健康、有效的發展。
從學生自主發展到教師自主發展,研究進入到本質
學生的自主發展離不開教師。教師育人行為方式的選擇多以自身的生活、學習、工作和發展體驗為參照,沒有教師自主發展的體驗,難以形成穩定的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的教育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的“自主”特色的建設,主要靠教師探索、傳承和發展的。教師如何發展,如何促進教師的發展,是學校“自主”特色建設的根本。為此,從2003年開始起,學校在總結50年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探索了有利于教師自主發展的管理策略。
在隊伍建設中注重目標要求的引領作用,促進教師自主發展。教師群體是由差異豐富的個體組成,個體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發展方向等諸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化特征。教師個性化和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學校不能在教師成長路徑上強求一致,必須給予足夠的自主空間,通過自主性發展來實現。但是這種自主并不是放任自流,學校應該用發展目標進行引領。為此,學校在慎重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師發展目標和要求,如“師德目標”“學習型教師要求”“研究型教師要求”“骨干教師的要求”等。另外,學校同時在成長過程中為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創設條件,如建立《師徒關系制度》《導師制度》,指導和引領教師提高。在各級組織職能上強化學習職能,創設多種交流平臺,如《求索》《教研簡報》《三色帆》等促進教師提高。建立了《教育科研獎勵制度》《教師教學、輔導學生、發表文章獎勵制度》,激勵教師提高,并對教師進修、交流、科研等活動中提供物質、資金方面的支持。
強調多層面的自主管理,促進教師創造性實踐。這里的自主管理,主要指在統一觀念和目標的基礎上,要求教師在各自崗位上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主動意識,充分發揮各自聰明才智,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管理策略;多層面是指學校、學生處和教學處,教研組和年級組,以及教師個體四個層面。
從各層面的自主管理重點上看,學校層面重在理念指導、目標引領、策略協調和環境支持。學生處和教學處重在制訂行動方案、布置指導落實和檢查評估交流。教研組和年級組重在組織學習、研究和組織實施。教師個體重在依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自主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各層面應針對學校統一目標任務,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確定工作重點、自主策劃行動方案、自主組織方案實施、自主參與評估調控。
從各層面的關系上看,下一層應該與上一層布置的任務相一致,下一層的行動方案應與上一層協商,并尋求協調和支持;上一層管理應該為下一層管理留有充分發揮的空間,應該在自身的權限內給予支持。各層的自主管理應該符合學校發展方向和工作任務要求,符合學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可見,自主管理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越俎代庖,是管其所應管,是部分權力和責任的下移。在自主管理中,干部和教師在工作中,既是執行者,也是決策者,既受統一意志的支配,又有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自主管理是促進教師自主發展的管理,是學校“自主”特色發展至今的根本保障。
從二附中18年的“自主”特色建設歷程中可以看出,二附中“自主”含義集中體現在,師生應成為各自發展的主人。正如裴娣娜教授指出的,“主體性有三個特質: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且自主性是主動性的基礎,主動性又是創造性的基礎。”我校 “自主”特色的建設,是二附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極大地促進了師生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成為二附中持續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