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暉

學校是教師工作、生活和成長的地方。選擇在什么樣的學校任教,這所學校有怎樣的文化底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成長路徑,影響著教師的生活質量和生命狀態。因此,每一位在職教師,或者有志于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青年,都在追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校。
十年前,我走進以“人文”著稱的傳統名校——北京師大二附中。和同來的許多青年一樣,初來乍到的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也充滿不安。那時,我心目中的所謂“人文”,是指間接獲得語言符號,而不是真切感知的生活內容。十年后,當許多期待變成現實,所有不安也都化為穩步成長,我慶幸當年做出的選擇。這所學校給予教師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保障和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充實和快樂,更是被尊重的幸福,被愛護的感激和被持續喚起的奮發昂揚的生命狀態。而這一切,都源自于那個曾讓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匯——人文。
第一次深切感知“人文”的內涵,是剛參加工作不久時的一個插曲。一天,我坐在小花園里備課,一時興起,點起了一支煙悠閑地吸起來。不巧,老校長林福智迎面走來,看了我一眼,也沒說話,就徑直走進教學樓。我忐忑了:二附中是無煙校,怎么可以在花園里旁若無人地吸煙呢?何況林校長雖然時常微笑,卻是個嚴肅、認真的人,據說很反感教師吸煙,他現在不說話,是不是考慮在特殊場合嚴厲批評我呢?我整整擔心和焦慮了一上午。午休時,我收到林校長發來的即時消息。出乎意料,不是找我談話的通知,更不是措辭嚴厲的責備,里面甚至沒有一個漢字,只是一組圖片和一張笑臉。圖片是他閑暇時拍攝的校園景色,郁郁蔥蔥的林蔭甬道,一朵朵盛開的玉蘭,恬靜的小橋流水,還有秋天里金黃的銀杏樹葉……一組圖片,一張笑臉,勝過千言萬語,讓我剎那間讀懂了老校長的良苦用心,他在告訴我美麗的校園該用怎樣的行為去愛護,更重要的是,他在告訴我這個道理的時候,想方設法保護了我脆弱的自尊。
有一則家喻戶曉的教育故事,是關于陶行知的。陶先生擔任一所學校校長時,見有男生用泥塊砸班上同學。陶行知制止了他,要他放學后到校長室。放學后,男生在校長室等著挨訓。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男生驚訝地接過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了一塊放在他的手里,說:“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這說明你尊重我。”男生更驚訝了。陶行知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他手里,說:“我調查過,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同學,這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勇氣!”男生感動極了,流著淚后悔地說:“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我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你能認識錯誤,我再獎你一塊糖果。我的糖發完了,談話也該結束了。”
引述陶先生的故事,并非為了把林校長比作教育家,將自己比作知錯就改的小男孩,甚至也不是為了從中收獲教育啟迪。我思考的問題是,當社會和學校不厭其煩地要求教師向陶行知等教育家學習,用平等、尊重和愛護來對待自己學生時,是否考慮過教師也需要同樣的平等、尊重和愛護?我無法想象,在上指下派、頤指氣使、批評管束的學校環境里成長起來的教師,如何去獲得平等待人的理念,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擁有愛的能力?
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以人為本。學校以教師為本,教師才能以學生為本,以學校為家;學校的領導干部像教育家一樣尊重和愛護自己的教師,教師才能像教育家一樣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學生。這一點說來容易,做到又何其艱難!因為這種尊重和愛護要內發于心,才能外顯于行。既不是偶然,更不是做秀,而是扎扎實實植根于現實的每個細節,廣泛存在于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的日常生活中。
十年前那個秋天的中午,我坐在電腦前,看著林校長發來的照片,心中百感交集:慚愧,感動,并且幸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把這件事藏在心里,但接踵而來的感動讓我總想起這段美好的回憶。我做第一節公開課時,教學師父徐美菊和備課組的老師們幫我磨課到夜里十點多。當我第一次被派往參加國際研討會時,教科室主任朱錫民老師為讓我不至于迷路,用鉛筆在會議文件的背后一絲不茍地畫了一幅從二附中門口到八十中學的騎車路線圖。我第一次做全校教學工作總結時,幻燈片出了問題,影響了發揮。會后不到五分鐘,不愛發短信的曹校長就發來鼓勵的話語。十年里,這樣的記憶太多。這不是領導和老教師對哪一個年輕教師的青睞,而是文化使然,風氣使然。
有幾位與我年齡相仿的老師,因為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客觀原因,離開了二附中。他們走時都很難過,一位語文組老師跟我說:“我真的不想走,二附中是可以工作一輩子的地方。”說著,她哭了起來。我不知道,歲月在她的記憶里留下了怎樣的溫暖和感動,只是想起蘇東坡寫給歐陽修的詩:“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在被尊重的幸福與被愛護的感激中,二附人滋潤而愜意,甚至于忘記追問是什么令自己如此留戀。這就是“人文”的魅力:相逢曾感動,離別更珍惜,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因為作為一種文化,“人文”已寫進了二附人的生命里。
如今,林校長、徐老師、朱老師都已退休,但二附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傳承不息,開枝散葉,蓬勃生長。近年來,曹校長多次明確提出:學校是師生共同發展的地方。這已經成為二附中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二附中人文精神走向更深層次的體現。
在東西方文化里,教師作為一種崇高的職業,不約而同地被賦予了強烈的道德色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是蠟燭。教師是春蠶。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知識黑夜中的燈塔。教師是幫助學生打開幸福大門的鑰匙。不乏溢美之詞的判斷,從不同層面揭示了教師的角色,也反映出社會對教師的心理預期。在中國當代教育發展史上,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教師的道德角色曾經被過度放大,似乎教師旗幟鮮明地提出自身的發展需求就有悖師德。近年來,大學教授的社會地位、社會話語權和個人價值不斷提升,而中小學教師的發展需求卻依然缺乏關注。
在這樣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中,今天的二附中,把教師的發展與學生的發展等量齊觀,怎能不讓身處其中的我們歡欣鼓舞?這意味著“人文”對二附中教師而言,已經超越了尊重、包容的人格層面,超越了關懷、愛護的交往層面,直達飽含成就感與滿足感的價值核心。教師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一名教師。如果教師沒有強烈的事業心、遠大的理想和獨立的人格,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又怎能培養出志存高遠、心憂天下的社會棟梁?
努力成就教師的發展,在二附中不是一句空話。在學校對教師的預判上,二附中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精神氣質。在這里,每一位教師都被認為是可造就的、可勝任本職工作的。有了這樣的預判,教師的業績能夠得到及時肯定而不會被熟視無睹;教師在工作中出現種種問題,從學校到處室、從教研組到年級組,都將給予真誠的幫助,而不是挑剔和指責;學校豐富的教研活動是教師展示自我的舞臺,而不是考評教師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學校敢于在不同層面下放權力,從教師的教學安排、班級管理,到文科、理科、項目等工作團隊的運行和決策,再到干部的選拔聘用,都尊重教師的民主性和自主權。對教師能力的充分信任,對教師價值的尊重、激勵,使有理想、有能力的青年教師更容易脫穎而出,讓有思想、有經驗的骨干教師更容易規避職業倦怠,始終保持昂揚奮發的生命狀態。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說起二附中的人文,我最感念處正在于此。哪個大學畢業生沒有夢想?哪個青年走向工作崗位時不希望自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并不是只靠個人努力就能夠得來的。形勢大于人,環境改變人,命運捉弄人,生活消磨人。對有志于教育事業的青年來說,最大的悲哀不是清貧,不是勞累,甚至不是苦難,而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虛擲光陰。我慶幸選擇二附中。雖然十年來超負荷的工作已是家常便飯,也并未因此獲得更多物質上的回報,但我和同事們心情愉悅,樂在其中。因為在這里,個人的能力獲得了施展的空間,有限的價值得到了充分地發揮,我們能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成長。最重要的是,我們依然心懷夢想。
一次專家座談會上,有位教授悄悄對我挑著大拇指說:“你們曹校長是我見過的校長里面,最不像校長的一個。”聞聽此言,我很自豪。我明白他的意思,有多少學校就是因為校長太像校長,所以才辦不好。在這些校長心里,領導指示很重要,校長權威很重要,個人得失很重要,而朝夕相處的教師們卻很渺小,甚至卑微。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別以為渺小就沒有信念,別以為卑微就沒有尊嚴。學校也好,校長也罷,最難得,也最重要的,是胸襟,是情懷。尊重教師,就是尊重自己;愛護教師,就是愛護根本;成就教師,就是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