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華 范孟男 楊蓬
摘要: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涌現出各種形式的信息傳播與交流渠道。使高校黨建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嚴峻挑戰。在這一教育背景下如何繼續堅持高校黨建工作的優良傳統,弘揚黨的主旋律和堅持正確的輿論向導,維護黨的工作原則性和黨紀律的可靠性,同時能適應現代網絡新媒體的發展,不斷改進黨建工作的思路和對象,這是擺在高校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新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黨建;機遇;挑戰
一、引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發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達到38.3%。在大學生群體中每10個人就有約7.2人每天上網時間超過兩個小時,數量之龐大,比例之多都要引起高校黨建工作的足夠重視,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大多數大學生每天的必需品。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黨建的機遇
網絡環境下新媒體不斷涌現,出現了很多信息載體模式,比如,一些高校社交類的網站、博客、微博等等。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下,以往舊的媒介傳播方式正經歷著嚴峻的挑戰,但信息化的趨勢不時刻逆的,所以高度信息化給高校黨建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提供了現代化的宣傳方式
網絡時代開辟了高校黨建工作的新天地,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時間不同了,條件不同了,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不同。”傳統的高校黨建模式由于信息資源傳播方式的局限性和單一性,使得高校黨建模式僵化,效果不是很理想。高校黨建工作由于其面對群體的特殊性,一定要更加生動的傳達和引導青年人,所以新媒體的引入就為高校黨建提供了新意,我們可以利用更為流行的載體,更為貼近學生的方式,開展黨的政策宣傳和黨員的發展。
(二)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推廣宣傳資源
網絡世界是一個信息資源極其豐富的世界。其海量的信息資源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傳統的高校黨建工作面向的目標幅度比較窄,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比較少,往往局限在一本書,一個宣傳冊的范圍內。互聯網和新媒體的使用可以讓我們隨時了解到黨的歷史、政策、時事、動態,有利于我們在第一時間了解黨內思想動態,更為翔實的開展工作,對于學生群體也能夠隨時了解黨的相關知識,在辯證的過程中了解黨的優越性,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中國共產黨。
(三)提供了即時的交互平臺
網絡和新媒體的又一特性就是交互便捷,可以說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動態的信息交互,和以往的信息傳播模式不同,傳統的高校黨建模式采取的是“吃大鍋飯”、“開大會”的形式傳達當的先進性和優越性,從而引導學生的意識形態的培養和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
三、新媒體環境下給高校黨建帶來的挑戰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認為“技術的發展有為善和為惡的兩重性,因此,提高科學技術作惡的了解和防范程度,無論如何是不會有壞處的”。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他給高校黨建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創造了豐富的資源和發展的契機,也對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網絡強勢的文化侵襲
網絡資源的豐富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同時網絡又是開放的世界,沒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籬、觀點的束縛。網絡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但國際上強勢文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利用其信息傳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向世界灌輸西方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二)網絡道德責任感的弱化
我們總是聽說互聯網是一個沒有政府、沒有法律、沒有制約、完全自由的新世界,網絡時代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造成了當代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弱化,網絡提供了時間上的無限制,空間上的無邊界,道德上的無約束環境。
(三)網絡信息垃圾泛濫
網絡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信息庫,同時也是巨大的信息垃圾場。網絡為人民搜索信息帶來方便,也會使很多信息資源良莠交織,魚龍混雜,呈現出多元性和泛濫行
四、結語
互聯網具有開放幅度大、滲透能力強、交互透明等特點,所有這些使得我們高校黨建過程中環境更加復雜,開展工作的難度也大大增加。一方面,我們要從未來信息化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網絡信息化的重要性,努力推動信息網絡化在高校黨建過程中的進程,利用其提高高校黨建的廣闊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再堅持不斷創新黨建方式的同時,正確的看待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外部環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高度警惕學生因為網絡信息化造成的意識形態方面的變化。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高校黨建需要利用網絡的有點和特征,擇善用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1997年9月29日17號文件)
[2]杜匯良,劉宏,薛徽.高校輔導員九項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徐興穩,吳星杰.思想道德素質修養[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丁立華(1969-),大連海洋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黨總支書記;范孟男(1989-),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大連海洋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思想政治輔導員;楊 蓬(1982-),大連海洋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團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