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慶
摘要: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教育在整個教育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課程設計是計算機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課程設計的質量關系到計算機教學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況。旨在通過分析當前高校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計算機教改策略及課程設計。
關鍵詞:課程設計; 教學質量;計算機教改
在當今的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們是以現代媒體技術作為傳播手段與學生進行交互學習的,而在現代媒體中,更多的是以多媒體計算機作為主要的傳輸手段,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與傳統媒體下的課堂學習環境有很大的不同,相應的多媒體學習課件的教學設計模式也與傳統媒體課堂教學條件下的教學模式穿在著明顯差別。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計算機教學需要改革,課程設計需要新的內容。
一、傳統多媒體教學模式缺點
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當代高校學生除了要具備計算機基本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外,更要具有能適應所學專業方面的計算機實踐應用創新能力。而當前依然有很多因素制約著我國高校計算機課程的順利實施。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課程教材的編寫,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和學術性,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偏重于理論教育和素質教育,即注重講授知識產生的來龍去脈和體系背景,不能及時刪減過時、落后的教材,有時甚至會出現同一本計算機教材連續使用的情況,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突出知識應用和能力訓練的特點。
(二)教學方法單一
教師不注意授課方法,以自我為中心,以課程為主,上課只介紹專業內容,不訓練學習能力,固執地堅守某種具體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能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學,不會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導致學生消極被動的接受知識,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實踐環節不足
教師過于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將實驗課環節當作教學的輔助環節,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雖然有的對實踐教學環節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增加了一些實踐課程,但各課程之間缺乏溝通機制,學生很難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職業能力。
二、信息背景下的計算機教改
鑒于傳統多媒體教學情況,高校在今后的教改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學生計算機課程的綜合素質。
(一) 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軟件、硬件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夠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和維護、一般應用系統的開發設計及相關領域的應用技術工作。因此,院校要以學用結合為著眼點,以社會崗位需求為出發點,構建符合高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合理整合計算機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
(二)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要全面、深入的掌握課程內容,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講授課程的重點和基礎知識,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教學實踐中應結合高校學生的特點,采取讓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講授課程內容,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大力提倡啟發式、交流式、討論式、案例式、自學指導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三)強化實踐環節
計算機課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實踐性,通過教師自身自主探究能力向學生的遷移,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讓他們能更好的適應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并結合學校的各項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參與創新。這樣逐漸幫助學生樹立了創新意識,淡化了失敗的感覺,體會到了大膽嘗試就會成功的道理。
三、信息背景下的計算機課程設計
(一)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Access 數據庫程序設計》課程中,注重對該程序設計的基本的理論、方法、以及技能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來進一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啟發與提示下,理解這種程序的基本理論、方法,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軟件的開發制作能力,增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以及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要以工作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根據市場的調研情況,根據崗位的需求,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重點,改革課程的內容。通過工作崗位對程序設計員的需求,來確定課程內容。以工作的內容作為一種導向,根據工作任務進行教學設計。
(三)確立一個指導思想,即以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核心,以工作任務作為主線
采用實踐性的教學法來開展項目的教學。以工作任務作為基礎,設計教學的環節,建立起工作任務與專業技能以及知識的聯系,增加他們的體驗,激勵他們的學習動力,激發他們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徐愛萍,許先斌,蔡朝暉,黃源.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教學研究[J]. 計算機教育,2009,( 10).
[2]何蘊崢,李忠學.計算機類教材特色研究[J]. 北方經貿,2009,(12).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