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華 王建華 李英梅
摘要:分析軟件與服務外包人才匱乏問題,總結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方法,提出創建“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關鍵詞:軟件學院;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能力培養;保障措施
近幾年來,軟件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到2020年,預測全世界軟件產業將達到15000億美元。我國軟件產業從2001年掀起熱潮,至今已有10多年的發展歷程,軟件產業額由750億上升到1600億,巨大的軟件市場需要大量的軟件人才來支撐。由于軟件行業發展速度之快,人才供給跟不上產業的發展,顯現出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到2013年,我國軟件人才缺口將達到120萬。為此,10多年來,國內相應的高等院校根據市場的變化與需求,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積極調整與改革,部分高校相繼成立了不同級別的軟件學院,為軟件行業培養專門人才。
1、科學創建“3+1”人才培養模式
哈爾濱師范大學軟件學院是省級示范性軟件學院。學院面向社會對軟件人才的需求,走校企合作的發展道路,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科學構建符合企業人才標準的課程體系,加大實踐教學改革力度,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1.1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軟件學院是為軟件與服務外包企業輸送人才的,培養目標就是要通過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學習、訓練,培養具有軟件研發和工程管理能力,掌握并熟練運用國際上先進的軟件開發技術和現代軟件工程規范與管理方法,可從事軟件工程項目的分析、架構、項目管理和具體開發的創新應用型軟件人才。
1.2 校企合作制定“3+1”人才培養方案
學院與企業合作,實現無縫對接,建立聯合培養人才機制,成立校企合作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現資源共享。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3+1”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落實方案為:“3”即前3年,學生在學校學習。其中,前2年開設專業與公共必修的理論課程,為后期的技術應用奠定基礎;第3年學習企業技術課程,跟蹤企業技術變化,動態調整課程,將企業的流行技術恰當植入教學計劃中,對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校內專業實訓。“1”即第4年,通過企業招聘將學生派到企業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參與企業項目的開發,完成課程置換、學分轉換、畢業設計等活動。
2、構建通識教育、專業理論與企業技術相融合的課程體系
軟件學院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試點,其課程設置面向市場需求,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動態調整教學計劃。課程設置體系是將通識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與企業技術課程相融合。
2.1 課程體系的構成
課程體系由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環節3部分構成,其中,專業必修課與公共必修課是核心。此外,增加的選修課程有2大模塊,一是企業技術課程,即橋梁課程;二是通識教育課程,其目的是加強學生人文知識、自然科學知識教育與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的課程體系整合了課程學時數,優化了教學內容,保證了內容的專業性與應用性,充分體現了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學期與假期、校內與校外學習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方方面面獲得提高。
2.2 重視專業基礎數學課程教學
軟件編程等計算機專業課程與數學知識關系密切,其中,數學推理與應用所需要的邏輯能力是相同的。高等數學、概率、線性代數等數學課程是學生后期學歷提高、層次上升的重要知識基礎。因此,加強與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訓練,必須重視加強學生基礎數學課程的教學。
2.3 加強公共外語課程教學
服務外包企業項目的承接主要以歐美、日本企業為主,軟件人員需要有閱讀外語及外語交流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強的人才具有國際競爭力。哈爾濱師范大學軟件學院在第5學期開設了科技外語,包括英語、日語和法語等語種。因此,重視學生外語課程教學,鍛煉學生外語口頭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軟件人才的關鍵。
3、加強專業實習實訓,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踐環節是關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實踐教學的改革力度,采取多形式、多學時、多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方法,提高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實踐活動以“課程實驗——校內實訓——企業實習——頂崗實習”為主線,突出學生能力培養。
3.1 加強實驗課程教學管理
一是加強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模式,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討論式學習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質量;二是教師要跟蹤檢查學生的實驗課內容完成情況,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并督促檢查學生填寫實驗報告;三是對實驗課進行考核,成績評定要將實驗課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計人;四是開放實驗室,有效利用實驗室設備資源,使學生有時間上機練習,提高動手能力;五是更新陳舊的實驗設備,提高實驗課程質量。
3.2 加強校內外專業實習實訓
軟件學院秉承“請進來、走出去”的開放辦學理念進行實踐教育改革,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要,與企業建立聯合培訓機制,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IT人才。學院在多家企業建立實習基地,每年定期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實習;同時聘請企業技術骨干、項目經理到學校指導學生專業實訓。通過實習實訓,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軟件開發環境,學生接觸到真實的項目案例以及企業的新技術,提高了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
3.3 引進企業招聘,落實頂崗實習
“3+1”模式要求學生在大四學年全程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因此,在大三下半年學校就要積極引進企業,落實頂崗實習。企業招聘流程包括校園宣講、學生報名、筆試、面試、企業錄取、簽約等環節。針對企業頂崗實習,學校制定了“實習實踐管理辦法”,對學生進入企業實習規定了相關要求,如學生實習期間的管理、項目實踐過程、學分置換、課程置換、畢業設計的一些規定等。如果學生對實習公司不滿意,可以更換實習單位。
4、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教育部“卓越計劃”提出對學生“全面培養提高,突出個性發展”。軟件學院貫徹教育部的方針,將全面培養提高與個性發展相結合,注重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針對企業用人需求,將學生項目開發方向與就業求職相結合,既讓學生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又能使其有更好的后期發展。
4.1 加強職業規劃教育
結合學生個性,同時考慮企業的實際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與引導。學生入學后,通過班會或講座,讓學生了解軟件行業的形勢與發展前景,了解IT領域一些新的動態以及領先技術,使學生熱愛軟件專業,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引導學生制訂基本的職業規劃,進而按照規劃學習,避免臨近畢業擇業時仍處于盲目狀態;針對大四學年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職業方向,作頂崗實習意向調查,學生按照意愿填表,學院再根據學生意愿有針對性地與企業合作,請企業來校招聘頂崗實習生。
4.2 培養學生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企業需要員工具有非常好的表達能力。軟件學院開展各種語言類的比賽及開設語言溝通交際類課程,以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企業的項目是龐大的,完成任務需要諸多人的合作,這就需要員工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學會配合,學會協作,學會溝通。在作項目訓練時讓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分工協作,在合作中看到不足與問題,加強學習,積累經驗,提高合作能力。
4.3 參加軟件設計大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軟件設計大賽是提高學生軟件設計能力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軟件大賽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參賽獲獎情況也是公司招聘參考的條件之一。如,阿里巴巴舉辦的全球ACM大賽,激勵學生踴躍參與比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5、保障機制
5.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機制就是要有一批“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將理論功底深厚的研究型專業教師送到企業進行長期或短期實訓,直接參與企業項目開發,在企業中鍛煉和提高技術應用能力。“雙師型”教師具有理論能力強、應用技術過得硬的雙重能力,這部分教師主講企業技術課程,是學院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方向。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隊伍進行結構性的調整與優化,一是配備理論研究能力強的教師擔任前兩年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夯實學生知識基礎;二是聘請企業工程技術骨干、項目經理、高級管理人才來學校講課;三是加大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每年學院送出3~5名教師到企業進行工程實踐。
5.2 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
目前校企合作存在著“游擊式”的問題。企業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形勢好,人才需求量就大,就會到學校招聘人才,存在著隨機性、盲目性與短期性,缺少長期深入的合作。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就要面向市場,與企業建立起長效合作機制。
5.3 按企業需求,分層次培養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
學校與企業之間要聯合解決人才培養層次不分明問題。目前,整個軟件行業高端人才與低端人才缺少,人才結構呈“橄欖型”。因此,學校與企業要長期合作,按企業需求定制培養,即分層次培養軟件企業需要的人才,特別是軟件產業急需人才,如初級人才與有潛質的高端人才。目前,軟件學院培養的主要目標是企業的初級應用型人才,對于學校優秀的拔尖學生,可在大二、大三讓其提前進入企業參加項目開發,為企業發現、培養、存儲后備高端人才。
6、結語
經過4年的改革與實踐,驗證了軟件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方向是正確的。軟件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市場,與企業無縫對接,調整課程設置,改革實踐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使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的需求標準。今后,軟件學院將鞏固成果,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深化改革,培養更多企業需要的各類人才。
參考文獻:
[1]朱莉,李純蓮,面向企業需求的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長春大學學報,XOll(10):199。
[2]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s],教高[2011]1號。
[3]王建華,王明華.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計算機教育,2012(14):38。
(編輯:郭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