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辰
摘要:高校音樂教育作為我國音樂教育的奠基者,是音樂教育基礎的基礎。以高校音樂教育中琵琶演奏專業的音樂教育為例,基于它培養音樂專門人才的目標,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初步研究。
關鍵詞:高校;琵琶教育;現狀;原因;對策
一、高校琵琶教育概述
如今許多高校將琵琶演奏專業納入音樂教育體系中,培養出許多具備綜合能力的音樂人才。在規定的學時內培養出能夠完成獨奏、重奏、合奏等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質演奏者,堅持以人為本,學用相長,接好地氣的教育宗旨,成為高校琵琶教學的重點。
二、高校音樂教育中琵琶演奏專業的現狀:喜憂參半
(一)喜:在音樂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琵琶演奏教育有了新的突破
1.觀念上,大眾對琵琶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是琵琶教育發展的基礎。一般人誤認為琵琶演奏僅僅就是按著曲譜的標記進行無誤的表演即可,認為琵琶只用于一些比賽活動、文藝演出。通過高校音樂教育改變了人們對琵琶教育本質的認識,它是中華文化的體現,是全面推行、實施的素質教育。
2.理論教學上,教材編排更加合理;教法豐富;課程編配不斷完善,是琵琶教育的支柱。目前,高校琵琶演奏專業常用的練習曲教材以劉德海著的《每日必彈》,曲集以李光華著的《琵琶曲集》(共四冊)或劉德海、楊靖著的《中國音樂學院琵琶考級曲目》為主,這些教材具有簡明性、實踐性、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特點。另外,《山之舞》、協奏曲《春秋》等一批新曲目的加入,使學習更加實用,與創新結合,為學生提供新的音樂審美參考,促進琵琶事業的不斷發展。
基于琵琶教學的特殊性,課前學生自行摸譜、了解樂曲背景,課上老師講解演奏技巧、作品內涵、樂曲結構,示范典型片段。課后在練習中注意思考、傾聽。對于各自的演奏情況可相互討論交流,以便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作品。最終總結出自己的演奏風格,展現出琵琶音樂思維本身獨特的藝術魅力。
3.實踐上,藝術實踐平臺的增多是琵琶教育發展的必要手段。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琵琶實踐方式多種多樣。比如:暑期三下鄉,民樂團、音樂會、社會實踐、各項演出比賽等。學生可以通過一次次的實際演奏來鍛煉自己的演奏心理,提高表現技能、養成良好的舞臺風范。
(二)憂:琵琶音樂教育現存問題
1.從創作角度上看,琵琶音樂創作沒能真正的滲透到群眾中。一提到琵琶曲目恐怕能想起來的大多都是《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陽春白雪》等傳統古曲。很多新作只在專業學習者中傳播,未普及到民間。琵琶音樂看似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也就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聽眾的審美要求,無形中打擊了大眾對琵琶音樂的關注、欣賞積極性。
2.從學生學習角度上看,學生態度不夠端正。琵琶演奏技法繁多,要求十指在琵琶的不同位置上演奏復雜多變的技法,展現它變化萬千、余音裊裊的音色與音韻。因此琵琶演奏技能稍有難度、技法不易掌握。有的學生盲目追求高難度,忽視自身音樂文化素養和協作能力,導致彈奏的作品空有形式而內容蒼白無力。
3.從社會角度上看,欣賞琵琶的人群比例偏低。通過一份有關“中國民族器樂”(包括琵琶、古箏、二胡、笛子)的問卷調查得出,喜好琵琶的人占20%,古箏占50%,二胡占20%,笛子占10%。由此可見,琵琶的被欣賞度偏低。
4.從傳播途徑上看,琵琶的生存空間狹小。在廣播電臺中,每天會有大量的流行音樂播送,大概是播送中國民族器樂音樂時間的5-6倍。在圖書音像出版市場中,國內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臺灣風潮公司從事傳統民樂方面的音像出版。至于樂譜的發行,只有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等少數在從事,且數量少、價格昂貴。由此可見,媒體對于琵琶音樂的傳播更是不及一提了。
三、琵琶音樂教育艱難發展的原因
(一)從客觀上講,世界全球化使廣大群眾的欣賞標準和審美感觀發生變化
在西方思想文化的沖擊下,琵琶的發展不自覺地以它為標準,進行自我批判。如模仿西方的電聲樂器,研制出電聲琵琶等。這樣的改革加劇了琵琶的西化,從視覺上給群眾帶來了新的感受,但從某種程度上你講,忽略了琵琶的鮮明個性、獨韻的特點,抹殺了琵琶演奏中最有味道、最具個性的部分。
(二)從主觀上講,琵琶教育多多少少還存在偏
上文提到的調查顯示,不喜愛琵琶的理由主要集中于兩點:1.對琵琶不了解。2.認為琵琶演奏音響單薄,演奏形式呆板枯燥。這正是當前琵琶教育著重音樂本身,對其文化內涵的解讀不夠,未能透過音樂現象去領會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民族氣韻的體現。
四、解決辦法
琵琶演奏教育屬于一門專業技巧課,它具有許多不同的流派和獨特的技能,需要學生保持循序漸進、不焦不躁的學習態度,通過技術技巧的表演體會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廣博的文化藝術修養。
(一)教:加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大學生思想活躍,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理解力,相比傳統的課堂模式,啟發式教學更適合琵琶課程。它能使課堂興趣盎然,巧妙地引導學生產生新的音樂表現思路,不會為枯燥的基本功、技巧練習而發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資深專家的專題講座可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吸取各大派別精華,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二)學:培養自身演奏的創新能力
社會的發展需要一批具有創新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做支撐。培養琵琶演奏者的藝術創新能力,將創新意識貫穿到琵琶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能夠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產生新的演奏技術、藝術觀點和見解,有利于新作品的產生
琵琶教育不是演奏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們要從琵琶教學各階段的特點入手,融入多層次教學形式,堅持專業性、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實現高校音樂教育對人的發展、社會發展及科學文化發展的三大價值。
【參考文獻】
[1]關繼文.音樂教育研究成果的形態、功能及其轉化[J].中國音樂,2003(02)
[2]康建東.音樂教育目標系統闡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9(03)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