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英
摘 要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思想問題及心理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本文根據筆者調查與現實情況,從三個方面淺談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教育 科學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化和理想化,加上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的忽視,造成學校的努力并未產生如期的效果。為遏制日益突出的大學生自殺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內容上實現突破。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融入生命智慧教育的精髓
所謂生命智慧教育,就是依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理解生命與生活的真正意義,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的培養,關注其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其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和創造智慧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教育片面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卻忽視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可見,生命智慧教育理應成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國,人們對生死問題相對忌諱,很多家長和老師寧愿與學生談論理想、暢想未來,對生死問題常常避而不談。這種做法極易給青少年學生傳遞一種消極的信息,認為生死是神秘的、可怕的、恐懼的、需要逃避的。沒有正確的生死觀,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就不能正確理解,就很容易產生不珍惜生命的行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創造性地通過多種有效的途徑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生命的由來、發展及終結,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情,懂得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體現成功教育的實質
所謂成功教育,就是教育者通過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成功的環境,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建立一個支持學生成功的激勵機制,一切從實際出發,采用多級評價標準,高頻率、大面積地肯定學生,幫助學生在自身已有基礎上經過努力不斷取得成功,進而用成功的愉悅體驗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培養一種成功的良好心理品質,從而不斷擴展自己在各方面的優勢,爭取更多的成功。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成功教育十分必要:
第一,不能把成功演變成教育的目的。羅素曾講過:“成功只能是幸福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不惜以犧牲其他一切來得到它,那么這個代價是太昂貴了。”事實上,我們有很多貌似成功的大學生生活并不幸福,他們時常體驗著一種消極的高焦慮,表現出變態的人格,甚至厭棄自己的生命。如果把成功當作唯一目的,就扭曲了成功教育的初衷,就會增加痛苦和憂慮,使成功者成為成功的犧牲品。
第二,要把成功教育建立在完整的人性上。一方面要擺脫身心外在互損的成功,即以個性的分裂為代價而換來的成功,這種部分個性的“成功”換來的是整個人的失敗;另一方面要超越個人主義的成功,學會從他人和集體的成功中體驗到更博大的幸福。一個狹隘的追求成功者在感到個人成功無望時,可能置集體榮辱于不顧,使他對他人的失敗采取譏諷和嘲笑,對他人的成功產生忌妒和不滿的。
第三,要把大學里的各種成功體驗積淀成積極的個性品質,遷移到生活的其他領域。對大學生進行成功教育應以學習或其他各類素質拓展活動為突破口,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當大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時,他們就很容易樹立起自尊、自信,相信自己的價值并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增強了生活的信心,生活中也往往表現地認真主動、樂觀進取、敢負責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挫折教育的理念
挫折教育(抗挫折教育或磨礪教育),是指有意識地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挫折情境,通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正視挫折、預防挫折,增強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的任務是教育廣大青少年具備必要的知識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心理免疫力。教會人們效仿某些策略和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或者形成適當的應變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長過程中障礙。大學生初涉社會,對“失敗”比較敏感,往往害怕失敗。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大學生應建立正確的挫折觀,對挫折形成科學的認識。
第一,學會客觀地看待挫折。世界不是十全十美,我們的需要也不會被無限地滿足。因此,挫折是人生的必然,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挫折的客觀存在性要求我們,惟有接受這種不完美才是正確的認識和正常的心理反應。
第二,學會辨證地看待挫折。毛澤東說過:“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我們的事情就能辦得好一些。”人生中總會有挫折給人以打擊,但挫折也能使人在磨礪中成熟,給人以振奮。身處逆境要正確對待挫折的態度,克服看問題的片面性、主觀性,杜絕將問題絕對化、夸大化。
第三,學會勇敢地面對挫折。有些人稍遇挫折就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心理障礙,有些人卻在挫折中迎難而上,勇往直前。英國著名科學家威廉·湯姆遜說:“我堅持奮斗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學的發展,用一個詞可以道出我艱辛的工作特點,這個詞就是‘失敗”。可見,失敗、挫折并不可怕,“我們不能對每一件輕微的傷害過于敏感”,只要我們用積極的態度對挫折加以利用和轉化,就一定能夠戰勝挫折、駕馭生活。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逐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形勢、新要求,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有力地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的目標,關鍵要把科學化、社會化和現代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握其內在聯系和本質要求,科學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
參考文獻:
[1]李長春.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直黨建,2010,(11).
[2]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教社政[2005]5號.
[3]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蘇振芳.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顧鈺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