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戶的心目中,銀行理財產品應該是經過精密設計,是風險與收益完美結合的化身,像銀行豪華大氣的辦公樓一樣,穩當得很。理財經理應該是能夠為他們解決一切問題的專家,股市、匯市、期市的最新走勢和新發理財產品的各種特性應盡在其掌握之中。
然而現實往往難以讓人滿意,銀行理財產品巨虧事件頻發,投資者血本無歸時有發生。理財經理要么橫下一道買或不買的判斷題,要么讓云里霧里的我們在不同投資產品間做一道不得不選的選擇題。而當我們真正有了理財的煩惱與困惑時,理財經理卻是一問三不知。
不滿之一:部分理財產品虧損太離譜
近幾年,渣打銀行的理財產品屢遭投訴,甚至有產品曾被曝巨虧九成以上。頻發投訴,而且都標以“巨虧”、“重創”等字樣,“百年老店,信譽卓著”的渣打銀行理財能力飽受質疑。成都投資者朱小姐曾連續購買渣打銀行兩款理財產品,累計投入500萬元人民幣,贖回時只剩270多萬元,半年多時間虧損223萬元。
招商銀行7款2007—2008年集中出海的QDII理財產品中,營運五年來仍有5款理財產品處于虧損狀態,其中“招銀商品指數投資組合”虧損最多,浮虧34.1%,主要投資商品類基金、債券類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等金融資產。去年農歷春節前夕,有部分投資者在招商銀行某網點門前“控訴”招商銀行是騙子,其中一女子稱買20萬理財產品到期只拿到13萬,虧損達35%。
不滿之二:解釋不清收益與何掛鉤
理財產品越做越復雜,越做越玄乎,金價走高銀行扎堆發行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能源漲價銀行又推出掛鉤能源的理財產品。然而打算購買理財產品的消費者卻越來越看不懂,所謂的“掛鉤”到底怎么個掛法?
近期投資客記者調查了解到,某外資銀行最近面向市場推出一款掛鉤原油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與該行以往的理財產品不同,這次理財產品潛在收益率一欄并未給出明確的數字,而是一連串復雜的公式。在所列出的兩個公式里,一個名為“參與率”的概念以及原油初價、終價等概念貫穿始終。這意味著投資者如果要了解潛在收益率究竟幾何,必須先弄明白銀行所謂的“參與率”和這堆繁復的數學符號背后的涵義。
記者就本款理財產品的收益究竟與何掛鉤咨詢該行理財經理陳小姐,卻沒有得到確切答復,讓人大失所望。可是,如果不曉得這個參與率,又怎么知道你們這款一年期產品的潛在回報率?不曉得潛在回報率,怎么做投資決定呢?在記者一再堅持下,陳小姐在咨詢發行部門后答復記者,原來這個所謂的“參與率”是銀行的產品設計人員在向供應方購買此產品時定下的一個參數——60%。至于這個“參與率”與60%之間的關系,理財經理陳小姐又說不出了。
不滿之三:理財經理只賣產品不理財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的理財專柜發現,理財經理并不能給出真正的理財建議,而只是在現有的產品序列中做排列組合,為客戶做出一個最佳“購買”方案。目前來看,理財經理更像是銷售經理。
一度被潛在收益率問題投訴怕了的理財經理們現在開口必提“投資風險”,至于理財產品本身、投資某款理財產品的利與弊,很少有人能說明白。“您覺得這產品有投資價值嗎?”不少理財經理在被問及這個在投資者看來最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最直接的購買理由時,常常是兜圈子,并盡其所能地再次把產品介紹一遍,至于投資價值如何,那還得留給客戶自己判斷。
這是一個看上去相當諷刺的現象:很多人無法從銀行那里得到“為什么要買這款產品”的答案,但最終仍然不得不選擇它們。 “銀行能賣出收益較低的產品,靠的還是中國老百姓對銀行的信任多過其他渠道。”工商銀行理財經理向先生如是坦言。
不滿之四:理財經理不清楚自己在賣什么
“賣指定產品,才會有傭金提成,加
上每個月都有既定的銷售指標,這些是理財經理的動力所在。”在銀行工作多年的向先生低調地向記者表示,其實大多數的銀行理財經理并不懂得理財產品本身。 “理財的銷售很講究策略,什么樣的產品適合什么樣的人。3%一年的產品照樣有儲戶會買。”理財經理賣得稀里糊涂,投資者買得也稀里糊涂。
據了解,有相當一部分在中資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是通過購買信托計劃得來,而產品本身的設計、細節,銀行的理財經理根本無從得知,最多只能看到收益來源是投資于什么項目。而在外資銀行方面,由于不斷推陳出新的價格掛鉤類理財產品本身已經十分復雜,理財經理其實未必真正清楚他們在賣的是什么。
對理財經理失望,記者轉而試著求助于銀行客服電話。遺憾的是,除產品的認購期、最低投資本金獲得完整解答外一無所獲。電話那端的銀行電話客服人員甚至不愿意深談下去,只是建議記者直接向開戶行的理財經理咨詢——于是,皮球又被踢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