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笑添
摘 要:高職教育專業在類型上屬于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環渤海經濟圈駐地高職院校眾多,伴隨著地方經濟的迅猛發展,應對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做出新的要求,以期對地方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環渤海經濟圈 高職院校 教育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158-01
環渤海經濟圈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在這個區域內高職高專院校共有227所,這些職業院校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近年來由于生源逐漸減少,加之市場對于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充滿了危機與挑戰,高職院校的教育專業亦不能獨善其身。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穩步健康發展,必須加強高職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1 高職院校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特征的具體分析
高職院校特有的職業屬性決定了職業院校的定位在于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對于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講,應突出“教育”這一職業屬性特征,并作出相應的具體措施。
1.1 市場導向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中起決定作用
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教育最為主要的特征是市場導向。因為高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融入市場,為社會發展服務。由此做出的培養方案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要根據市場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需求相一致,才能夠得到市場的最終認可和歡迎。因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的開發具有拓展空間的專業來。
1.2 注重學練并舉的培養模式
以往的職業教學模式仍然沿襲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其弊端在于過度的強調了學科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而對于實踐操作比較忽視,這導致學生學成眼高手低,與實際嚴重脫節。因此,課上學習和課下實踐聯系應該并舉,在合理安排課堂學習的同時,大力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所學直接轉化為市場需求的生產力。
1.3 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當前的職業教育體系里面,目前存在三種考察能力的觀念。第一種就是任務能力觀,其主要表現為對來自各方面的任務的一種驅動疊加。第二種是對整理能力觀的一種考察,核心內容為個體的素質對工作能力起主導作用。以上兩種能力觀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提倡整合前兩種觀念的優點并舍去其不足,形成整合能力觀。它的優勢在于把學生的個體素質與其所從事的職業崗位郵寄的結合在一起,能夠在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及技術應用等多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1.4 大力加強校企合作模式
大力發揮學校與一線企業之間的合作聯系,拋棄以往單一的學校教學模式,在學校傳授職業教育知識的同時,加強在一線對口單位的實習力度,使學生能夠獲取一線工作實際的工作經驗并從中獲益。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辦學顯示出靈活多樣化,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夠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認可。
2 高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1 教師整體素養不均衡,“雙師型”教師不足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很多高職院校前身都是由師范類中專學校升格、轉型發展而來。原有教師隊伍基數較大,知識結構相對陳舊,教學手段也已老化,且學歷層次已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的需要。而新引進的教師主要畢業于各種高等院校。他們在知識層面上有著較好的理論基礎,但是在企業實際經驗方面明顯不足,進行培訓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比例很小,且絕大多數雙師教師的“雙師證”含金量不高。
2.2 高職教育專業和市場需求沒有完全對接
一些職業院校采用的是多方辦學的模式,管理部門較多,在課程設置上又相對獨立,這使一些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出現了嚴重重復。另外,一些高職院校應變能力較差,不能很好的和高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形成良好的對接,在培養方案上與社會需求出現較大偏差,存在一定的脫節。各個管理部門都按自己所需設置培養方案,沒有很好的和市場需求對接,社會化程度不高,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質量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培養方案的不合理,也使一些專業的學生出現飽和的現象,將會導致影響學生的就業。
2.3 相對單一的知識技能無法滿足市場發展需求
由于培養方案和社會需求銜接的不夠緊密,加之在課堂上過于強調理論知識,使得學生的知識面不夠寬厚,在技能上表現也比較單一,在科技日益發展和不斷進步的今天,顯得力不從心,缺乏應變能力。如果按這樣的培養思路造就學生,將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大力發展校企合作模式,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創造出素質全面且能力廣泛的全方位人才,以適應市場發展的不斷需求。
3 解決高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方法策略
3.1 在知識結構上打好基礎
高職院校知識結構式衡量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之一。知識由文化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知識及科技知識組成。高職教育專業學生如果能夠學好以上三點知識,不僅能夠滿足當前日益發展的市場需求的需要,也能以此為基礎,為適應將來知識更新和崗位變更打下基礎。因此,對于教育專業學生來講,對于本學科的理論知識的掌握是首要前提。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政治素養,要在現代信息技術知識、人際交往、專業技能實踐等方面全面掌握。
3.2 在能力結構上做足文章
能力結構主要是指應用性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主要突出以實用為主。在獲取知識的能力方面,發揮師生之間的互動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主動性,在課堂上搭建平等對話的平臺,在課后能夠主動的學習和探索。同時,加強學生對知識能力的運用。這是指運用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能夠很好的作用于社會實踐中,使學校的學習能夠和社會實踐順利對接。還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鼓勵學生敢于對常規事物有所突破。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張揚個性,對于課程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在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深化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能力。
3.3 在素質結構上深下功夫
做為教育專業的學生,未來從事的也是教學有關的事業,通過教學對他人形成影響,思想政治素質應該放在首位。另外,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在面對挫折時具備良好的承受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磨練出奮發進取,不怕困難的精神,并將每一次失敗作為新的挑戰,不斷的完善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 蔣維佳.淺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35-36.
[2] 張世林.我院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