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彩
摘 要 語文課堂提問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把握科學的課堂提問提問技巧,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精彩、更有效。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教學 提問技巧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那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并實施提問呢?
一、緊扣主題,變中求異
所謂緊扣主題、變中求異,指的是教師要在設計問題時靈活變通,在問題緊扣主題的前提下,突破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束縛,盡量使用比較新穎有趣的提問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一個經典的教學案例中,教師講斑羚飛渡時并沒有說教性很濃地引導學生學習老斑羚的犧牲精神,而是用一個人類的道德兩難故事引入:一家四口去劃船,船翻了,只能救一個人的男主人應該救誰?妻子,兒子,還是母親?問題提出后,該教師逐步深入,引出文章主旨——珍愛生命,學會選擇。這堂課是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該教師能夠在緊扣主題的前提下提出新穎獨特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詳略得當,難易適度
所謂詳略得當,指的是教師對重要的、難理解的問題安排較長的教學時間,花費較多的精力與學生共同討論解決;而對相對簡單、或對課文解讀意義較弱的問題則安排較少的教學時間,甚至一帶而過。所謂難易適度則指的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及實際的理解能力、思維水平的基礎上,合理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不能提過難、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也不能提過于簡單、無法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無法在回答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的問題。可以提一些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的問題,即學生在現有水平上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播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比如在《祥林嫂》一文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分析魯四老爺的性格特點可能學生不知從何說起,但如果換一種問法,問為什么魯四老爺說祥林嫂的死為“老了”?為什么不讓祥林嫂插手祭祀的事?為什么在祥林嫂改嫁之后依舊稱她原來的稱號“祥林嫂”?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學生們比較容易得出魯四老爺的迂腐、守舊、迷信、勢力的性格特點,比起直接問魯四老爺的性格效果要好得多。
三、逐步深化,切中要害
所謂的逐步深化,指的是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把握講授內容的主題。要做到這點可以在提問中采用化整為零、多層設問的方法,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而切中要害指的是所提問題要能緊扣教學內容的脈絡,比如分析《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對于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臟停止了跳動”,而用“停止了思想”來表達?學生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于是,我引導學生認識到馬克思是無產階級偉大的思想家,他創造了科學共產主義學說,給人類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思想財富,用“停止了思想”,能十分準確地突出他作為偉大思想家的形象。
四、情感貫通,產生共鳴
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努力使學生產生情感貫通,因為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內容,降低文章解讀的難度,提高課堂效率。講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時,在分析了父親對作者的愛及作者對父親情感變化過程之后,我問學生是如何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的,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在他們的回答中我也感悟到了他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這無疑與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是一致的,情感共鳴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了如何愛人,如何被愛,及對愛心存感激。
五、目標明確,全場掌控
這主要是針對教師自身來說的,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有準確的目標,把握教學的重難點,而且始終要做到掌控全場,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這要求教師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的同時,認真備課,細致設計課堂提問的內容和數量,在實際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信手拈來。在《背影》一文的講授中,我主要通過最核心的幾個問題來掌握課堂:文中幾次提到背影?分別的作用是什么?哪一次刻畫的最細致,是如何刻畫的?以及作者對父親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對于時間的分配我做到心中有數,掌握著課堂的總體進度,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六、引導思維,舉一反三
所謂引導思維,就是指提問要能夠從思維層面引導學生,使得他們再碰到類似問題時能夠舉一反三。俗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提問中,我們也要遵循這種原則,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拿文言文教學來說,很多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感到吃力,因為文言文的語法和我們現代文是有區別的,這就需要他們掌握學習此類文章的方法。在講授《木蘭詩》一文互文這一修辭手法時,我舉了文中一個例子“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通了句義之后,我問學生“從這個例子來說,互文這一手法的運用有什么好處?”學生的回答可以總結為:可以構成排比,句式整齊,可以煉字,可以使句子內涵更加豐富等等。通過這一提問,學生們關注到互文這一手法運用的特點、好處、標志、及翻譯方法等,在以后遇到這種手法時也可以舉一反三。
七、小結
學起于思,思源于問。看似簡單的提問卻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巧妙地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能夠建構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的效率。因此教師不應做一個知識的灌輸者,而應做一個引導者,通過巧妙的課堂提問讓學生自己去領悟。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