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燕艷
人物簡介:
黃霽陽,男,生于1967年1月,現年46歲,遂寧市大英縣玉峰鎮人,中共黨員,統計師,現任大英縣統計局副局長、普查中心主任(正科職)。
“黃霽陽,1990年統計專業畢業分配統計局工作至今。”這是大英縣統計局副局長黃霽陽2007年任前公示的主要內容,一句話,二十余年。從青壯小伙兒到如今的鬢間斑白,他有了他的專屬勛章:“德高望重”的統計人(縣委書記贊)、統計戰線的“老黃牛”(同事語)。
黃霽陽辦公室的書柜里,擺放著《統計法規與統計制度執行標準》、《中國統計現代化探索 實踐 發展》、《理論熱點面對面》等大量書籍,辦公桌上的文件夾分類清晰:行政事務、統計工作、上年目標、本年目標、當前數據資料等。桌面亦是十分整潔。
坐在記者面前的黃霽陽,戴著眼鏡,一只眼睛下長了一塊泛紫的囊腫,將眼睛擠成了一條縫。他的膚色偏黑,笑容誠懇,衣著簡樸,甚至有些拘謹。但這并不妨礙房間內的細節間接地說明他的骨子里是一個好學上進、條理清晰的人。二十余年的統計工作,已讓他成長為一名嚴謹細致、思考全面甚至有些完美主義的統計人。
“我也曾徘徊動搖”
上世紀90年代,統計工作地位低、條件差,參加相關會議時常居于末位,年終發5元獎金都令人興奮。有人形容是“清水衙門”,甚至有人將統計局錯稱為“統戰局”、“審計局”。黃霽陽在這種環境下來到了統計局,內心的彷徨焦慮可想而知。
1991年,他到蓬萊鎮梨子壩村做水稻田間測產回來,偶遇丈母娘。丈母娘用別樣的眼光掃視著他,當時的黃霽陽頭戴一頂舊草帽,身背一個帆布包,左手提一雙涼鞋,右手握一根打狗棒,白襯衣沾滿了泥點,雙足裹滿了泥漿。丈母娘無可奈何地嘆息:“別人女婿坐辦公室,像當官的,我的女婿跑田坎,像叫花子,讓我臉上多沒面子!”
有一次因工作去射洪時,半途客車壞了,他和同事們好不容易乞得一輛手扶式拖拉機風塵仆仆的趕到地點,已過晌午,沒有吃上飯。雨夾雪的街上如此之冷,他的心中亦是冰涼一片,統計工作如此地艱辛,是否要放棄?
艱辛是磨練,是考驗,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年輕的黃霽陽轉念又這樣想。在田間監測,可以讓自己擁有更接地氣更有感受的基層統計經驗;被領導批評,是因為自己確實有需要改進的方面。統計工作,看似是與枯燥的數據打交道,實際上卻是在觸碰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是對時代的診斷和促進。
于是,從思考中激發出的熱情推動著他繼續行進在統計大道上。環境不能改變,思想卻可以拓寬。他開始注重學習交流,堅信工作只會越干越好。最初的徘徊動搖期,就這樣度過了,并為他今后的發展躍進夯實了基礎。
“只要熱愛本職工作,一樣能尋找樂趣”
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讓人在細微之事上也尋找到樂趣。
珠算時代,黃霽陽運指如飛地算出各種所需數據;制圖上,他盡可能地做出更為簡潔明了的圖表;在記賬戶資料錄入時,他從數據細微變化里尋找到折射的含義;“一套表”改革中,他從深入調研、探索問題、爭論求解中找到樂趣;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他因將經濟運行的特點、問題、根源剖析得淋漓盡致而感到暢快;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經常找統計局談話,研究統計工作,盡管有時受到了批評,但他卻以這是體現了統計工作的“價值感”、“存在感”而感到欣慰并愈發地努力。
“工作,就該干好。”這是黃霽陽最質樸、最真切的想法。在他看來,統計工作不能局限于單純的“催、審、報”,不能簡單使用“加、減、乘、除”。既然統計工作被社會各界稱為“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那就意味著不僅要用現代的管理手段規范統計工作,而且要用現代的統計學原理和科學方法處理統計業務。他的表現,可以用四個詞來形容:“不斷學習、樂于進取、以身作則、精益求精”。他對工作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主張崗位管理和目標考核促工作質量。無論是統計基礎規范化建設,還是統計報表報批流程,無論是數據質量,還是統計服務方式,他都要求盡善盡美。
比如,針對部分企業統計基礎薄弱,統計人員素質較差等諸多問題,黃霽陽組織人員學習,深入調查研究,推行了規模工業統計代理制,解決了無力承擔統計義務企業的統計工作問題;在尋求政府支持方面,黃霽陽主動匯報,獲得縣政府的積極支持,實現了由政府出資為企業開展統計從業資格培訓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配置計算機設備,在提高統計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的同時解決了企業聯網直報設備;在“一套表”改革中,盡管大英縣聯網直報率名列全市前茅,但仍未達到全覆蓋,黃霽陽經常與專業股室負責人探討學習,從找不到問題到找準問題,并通過書面報告,向省、市求解,對提高聯網直報率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鄉鎮統計規范化建設上,他積極推進鄉鎮統計管理體制改革,和統計局的戰友們一起在全省首次實現了“鄉鎮統計垂直管理模式”,受到了國家、省、市統計局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大英蓬萊綜合統計站被國家統計局表彰為先進集體。
“有滋有味地戰斗在統計崗位上”
二十余年的統計生涯,黃霽陽不是沒有機會升遷到更好的工作位置。1993年,蓬萊開發區邀他到經濟科工作;1995年,縣政府機關黨工委推薦他到鄉鎮鍛煉;2002年,大英統計局第一任局長調到縣工業園區主持工作,邀請他去園區工作,并有機會升為副科級干部;2011年,上級考察他到遂寧市工業發展區任經濟局副局長(正科級);2012年,上級考察他到縣政協任常委、城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如此多的機會,黃霽陽都謝絕了。他總是覺得,統計工作專業性強,業務急需傳、幫、帶,統計隊伍急需壯大,統計實力急需夯實,他不能走!
于是,他有滋有味地戰斗在統計崗位上。縣委、縣政府的工作要點、工作報告、匯報材料大多留有他辛勤筆耕的痕跡;所撰寫的統計資料多次受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批示,有的作為縣委中心組專題學習材料;參與主編的《大英縣黨政干部經濟社會發展知識讀本》已出刊發行(12萬余字);2009年,大英縣首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2010年、2012年,黃霽陽創新思路,主動作為,完善各類申報資料,積極跟蹤對接,參與成功創建了“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小城市百強縣”和“中國承接產業轉移最具優勢縣”兩張名片;主持群眾滿意度測評和多項縣級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得到縣級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
因此,黃霽陽多次獲得縣委、縣政府以及上級統計部門的表彰獎勵,他的“榮譽證書”過去用麻袋裝,現在則拆下內頁用冊裝。
“再難的工作總得有人做,再重的擔子總得有人挑,再難的問題總得要面對。”這是黃霽陽的工作信條。每天對著繁雜的數據,工作、分析,甚至連電子表格的每一個字體、行距都做得不差分毫,沒有一絲抱怨。二十余年的統計工作或許是他最好最大也是最長的一次自我崗位管理。他的夫人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并欽佩,告訴記者:“他讓我內心充滿了平和。”而他的同事們這樣描述,每當黃霽陽歌聲遙遙之時,必是有得意之作。于苦中尋樂、于樂中求進、于進中提質,黃霽陽就是這樣的人。
人之一生,白駒過隙。可有人就是可以用短暫的人生創造出價值,塑造出輝煌。一路踏實而行,一路點滴收獲,統計工作于黃霽陽有溫馨,有艱難,喜歡唱歌的他用執著與堅守、辛勤與汗水、思考與行動譜寫了一曲最精彩最動聽的統計人之歌!
致敬!默默奉獻的基層統計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