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 顧麗


當前,成都市居民食品消費相對穩定,固化特點明顯。應合理搭配動植物性食物,合理安排在外飲食次數,優化烹調方式。
食品消費是反映市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科學的營養和良好的健康狀況事關家庭幸福,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膳食結構也由“溫飽型”向“富裕型”變遷,與之相關的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市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有必要提倡合理膳食、改變膳食模式,以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成都居民膳食結構狀況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類)、水、礦物質和維生素六大元素。其中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為主滿足人體需要,合稱為人體能量三大營養素。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主要包括:糧食、谷類及薯類、蔬菜水果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魚、蝦、奶、蛋、豆類及堅果;富含脂肪的食物主要體現在動物性食物及食用油當中。
膳食結構就是指膳食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合理膳食是指膳食中提供的各種營養素不但數量充足,而且營養素之間應當保持適當的比例,使膳食更適合人體生理需要。
根據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對近年市民食品消費的追蹤和監測,顯示出市民膳食的固化特點和失衡狀況。
上圖表明,成都市民食品消費相對穩定,固化特點明顯。數據顯示,谷類、薯類及雜豆的每日人均攝入量由2010年的310.5g減少到2012年的287.6g,減少7.4%。蔬菜類攝入量呈逐年下降趨勢,2012年比2010年減少16.9g,年均下降1.49%。水果攝入量略有上升,由2010年的117g上升到2012年的120.3g。肉類、蛋類和奶制品分別減少12.3g、2.9g、18g。烹調油攝入量略下降,由2010年的35.8g降為2012年的29.6g。
市民家庭膳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市民三年來的食品攝入情況和膳食結構分析,雖然各類食品人均攝入量略有變化,但膳食結構不盡合理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觀。
從上表可看出,成都市居民膳食情況呈“一高三低”態勢,營養結構較為失衡。
動物性食物攝入量過高
肉類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來源,供給人體所必需的氮基酸、脂肪酸、無機鹽和維生素。中國營養學會推薦人均每日肉類攝入量50g~75g,而成都市民人均每日肉類攝入量就高達135g,遠遠超過標準。
肉類攝入來源仍然以豬肉為主。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日豬肉攝入量為50.8g,占畜、禽肉總量的64.6%;而市民人均每日豬肉消費量高達80.6g,占畜、禽肉消費總量的67.8%。市民對動物性食物的攝入以豬肉為最高,而后依次為禽類、蛋類、魚類,攝入量分別為29.9g、27.2g、18.9g。
蔬菜水果攝入量不足
新鮮蔬菜水果是人類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的重要來源。蔬菜水果攝取量若嚴重不足,加上脂肪攝食量偏高,會導致乳腺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及前列腺癌罹患率節節高升。據測算,市民人均每日蔬菜攝入量為361.5g,基本在中國營養學會推薦范圍的中下限。水果攝入量為120.3g,嚴重低于推薦標準。
奶類攝入量偏低
奶類是一種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高的天然食品,為人類提供身體必須的優質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市民人均每日奶類及奶制品攝入量為65.0g,遠遠低于推薦標準的300g/日均攝入量。其中,鮮乳品57.0g、酸奶5.5g、奶粉2.5g,分別占奶類攝入量比重為87.7%、8.5%、3.8%。
水產品類攝入量過小
水產品食品以魚蝦類為主,作為高生物價的蛋白、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來源,在人類營養領域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標準為人均每日水產品食品攝入量75g~100g,而市民人均每日水產品攝入量僅為23.2g,其中魚類18.9g、蝦類0.8g、其他水產品及制品3.5g。
其他食物攝入情況
烹調油攝入以食用植物油為主
市民人均每日烹調油攝入量為29.6g,其中,食物植物油攝入量29.1g,占烹調油攝入量的98.3%,動物油攝入量0.5g。
谷類攝入量不均衡
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所示,人們每日應攝入谷類薯類及雜豆250g~400g為宜。數據顯示,市民主食仍以谷類食物為主,薯類及其他糧食制品為輔。人均每日谷類、薯類及雜豆食物攝入量287.6g,其中谷類攝入量就高達197.1g,占攝入總量的68.5%。薯類及雜豆人均每日攝入分別占主食攝入量13.7%、17.8%。
在外飲食支出比重略大
據調查,2012年城鎮居民在外飲食支出為人均1548.2元,占食品支出的22.9%。川味傳統飲食獨具特色,注重色、香、味,以麻辣、咸香居多,日常烹飪方式主要為煎、炒、炸、爆、熘、煸等。在外就餐機會的增多,除衛生狀況令人擔憂外,也容易忽略營養搭配。另外,經常在外就餐會增加脂肪和鹽的攝入,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增加。
合理膳食,提升健康水平
相關部門應加強營養干預
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市民生活的營養干預,開展公共營養領域的科學規劃。一方面,要通過在社區、學校加強營養知識普及、營養均衡教育、營養科學干預,轉變營養觀念,糾正膳食搭配,合理選擇食材,均衡吸收使營養。另一方面,要有意識的加強對營養師的培養,通過主流媒體引導,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居民膳食的合理搭配
平衡動物性食物攝取
鑒于市民肉類消費偏好,應大力提倡多吃魚、禽肉,減少豬肉攝入。另外,適當增加奶類及奶制品攝入。
合理動、植物性食物搭配
引導市民克服主食精細化趨向,增加對蔬菜水果的攝入,促進營養調節、增強體質、防止脂肪肝等疾病的年輕化發展勢態。
優化烹調方式,減少食材營養流失
適當改變煎、炸、炒等傳統食物加工方式,合理選擇有益健康的烹調方法,比如蒸、煮、清燉的方式,不僅可以減少人們對油、鹽的攝入,又較好地保留了食材中的營養成分。
合理安排在外飲食次數
建議市民合理安排在外就餐次數,選擇衛生良好的餐廳。注意葷素搭配,控制能量攝入,選擇低鹽、低糖、低脂肪膳食,多吃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高的蔬菜和水果。另外,盡量不使用餐館提供的免費茶水,觸摸菜單及用餐前后注意個人衛生。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住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