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維維
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作業,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續,還應是學生成長的履歷和激發學生成長的生長點;不僅是預習新知、鞏固舊知的過程,還應是學生培養學習興趣、解決或生成問題、滿足需要以及展示自我、升華自我的過程。因此,教師設計英語課外作業時應擺脫單調的重復抄寫,增強趣味性、開放性、靈活性、創新性,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內部的需求感,自覺完成作業;另一方面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得到提高。
一、趣味性作業的設計
在小學階段,關鍵是要讓學生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因此要讓形式新穎、童趣盎然、接近生活、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來代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的作業。因此,我們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最近的字母教學中,我發現讓學生記住字形是一個大難點,而一遍遍單純地讓學生抄寫字母卻顯得過于死板乏味,效果也不佳。于是,筆者就給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字母練習題:
1.看看誰最會用我們的身體來創作字母。借手勢變字母或“人體字母”創作,如用食指和中指組成字母V;請一個或幾個學生根據字母形狀合作出“人體字母”(一般適合大寫字母)。
2.向學生出示一幅幅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字母組合圖,(如“田”字)讓學生來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這些圖里面有多少字母,并寫在自己的四線本上。
3.編歌謠記字母。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和想象,經過相互討論來給字母編歌謠,如:一座寶塔大寫A;小肚子圓又圓,小尾巴短又翹(小寫a)。
通過以上這些練習,將干巴巴的字母學習變成富有情趣的“演字母、找字母”等,激起了學生完成這些與字母相關的作業的興趣,也鍛煉了學生在觀察、思考中自主嘗試、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除了字母教學,在詞匯、句型、對話和語篇的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設計“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等吸引學生的趣味性作業。
二、布置作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傳統“一刀切”的作業不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簡單的作業,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但尖子生覺得毫無挑戰性,只是機械重復,沒意思;有難度的作業,尖子生10分鐘就完成了,后進生30分鐘都完成不了,他們只好不做或者抄襲別人的作業。一般來說,一個班的尖子生約占20%,中等生占60%,后進生占20%。尖子生成績優秀,學習能力強,學有余力;后進生的成績卻很差,他們差的主要原因是接受能力差、怕動腦、學習懶惰等,只要是要動腦才能完成的作業,他們要么抄襲別人的,要么亂做來應付教師。久而久之,后進生成績越來越差,尖子生潛能得不到發揮,達不到“輔優培差”的效果。為此,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有梯度的。一般來說,我每天給學生布置三組作業,A組作業是最簡單的,適合20%的后進生做;B組作業有點難度,適合中等生做;C組的作業是最難的,有的涉及課外知識,適合學有余力的尖子生做。我對每個學生的層次水平了如指掌,哪些學生適合做哪組作業我心中有數。但我只給學生建議,如:“我覺得某某同學能做出色地完成C組的作業,某某同學能做好B組的作業,某某同學一定能把C組的作業做得很好,你們可以選擇自己認為能做好的作業組來做。”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英語的實際情況、自身掌握英語知識的程度,選擇自己能力范圍內完成的作業,使做作業變被動為主動。
三、自主性作業的設計
在學習中,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更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供給學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對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解答、自我展示,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例如,在學習完weather的相關內容后,我改變了以往抄、背、讀的機械記憶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鞏固新學的詞匯。有的學生和同桌一起把它們編進了歌曲中:Sydney,Sydney,its rainy. New York, New York, its cloudy……或變成了新的對話: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ongxiang? Its windy. What about Shanghai? Its rainy.有的學生在單詞旁邊配了自己動手畫的天氣表示圖;也有的學生和父母一起查閱資料,制作了本市一周的天氣預報……事實證明,教師將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在學習中善于啟發、善于誘導,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布置“有聲”作業,邊聽說邊學
小學英語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要真正培養學生的四會能力,加強培養學生的聽說習慣,僅憑課堂上有限的訓練遠遠不夠。因此,課后還應布置“有聲”作業。目前學生之所以聽說能力滯后,一方面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關,另一方面與聽說作業的布置和檢查不足有一定的關系。學生很少或沒有機會真正為交際而使用過英語,而僅把它當作語言知識來學習。布置聽說作業就是針對學科特點,彌補傳統作業方式的不足。聽說作業不僅是朗讀、背誦,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實踐中的運用,如情景對話等。聽說作業可以是個人作業,也可以是雙人作業或小組活動,后兩者體現了交際性。
要求學生像交書面作業一樣交“有聲”作業——自己錄制的磁帶,教師進行審聽檢查,并記錄成績。并將做得好的“有聲”作業可在班上放給全班聽。口頭作業要求學生自行配備錄音機,購買課本磁帶和可多次重復使用的空白磁帶,大多數學生家庭都有這個經濟能力。
總之,英語作業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夯實學生英語知識、技能基礎的重要途徑。“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只要我們的英語作業設計能以教材為載體,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他們學習英語的空間,真正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