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
【內容摘要】班集體建設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對班集體建設都十分重視。但我發現作為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的美育卻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甚至有些學校只講德智體而閉口不談美育,這很不正常。本文試著重談有關美育的問題,以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關鍵詞】美育缺失 美育建設 美育定位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什么是美?怎樣做到美?如何學會審美?這一系列的問題往往被中國傳統教育無心忽視或有意回避。特別在極左思潮肆虐之時,人們往往談美色變,那時對美的理解偏執狹隘甚至扭曲。愛美的人間男女把對美的渴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關上窗戶,不讓它見到一絲陽光。但美是倔強的,偶爾還會在人們的眼睛中見到它閃爍的倩影。改革開放之后,美逐步得到了解放,呈現出多元的態勢。人們恣意地談論著美,恣情地演繹著美。美已不滿足于在眼中的閃爍,它跳躍于人們的穿著服飾,舞蹈于人們的行為方式,更強勁于人們的思想意識。但也應看到,人們對美的種種誤解。曾幾何時,以丑為美,以俗為美,甚至于以惡為美的不良思潮頻頻出現于有些人的言談、行為和思想意識中。初中學生,絕大部分均未成年,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還沒有形成和確立,他們往往抵擋不住這種思潮的誘惑,是極容易中毒的。君不見未成人年中染發者有之,剃光頭者有之,化濃妝者有之,吞云吐霧者有之,咧咧罵娘者有之,奇裝怪服者有之……因此有人提出,在學會學習的同時,還要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審美者,德智體美勞中之美也。盡管如此,對美的教育在很多學校中還是十分缺乏的。有些學校僅僅把美育停留在日常行為規范的層面上,嚴格要求學生不準留長發,不準佩戴首飾,不準著奇裝異服等,這些規定當然是準確的,但這些規定也是冷冰冰的。一遇逆反心理強烈的學生,問題就來了,沖突就來了。有的學生振振有詞,有哪條規定說學生不準許剃光頭,我偏要剃光頭。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往往哭笑不得,只有生氣的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認為還是治了標沒能治本,重堵而忘了疏導。怎么辦呢?把美育放在班集體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學習、討論、引導、矯正,讓學生逐步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什么才是學生應該最求的美,應該怎樣識別似美之丑。
什么才是美呢?美學家認為,美就是以宜人的物質形式顯現出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和確證。美訴諸人的情感,具有一種怡情悅性,能引起人們喜愛、激動、崇敬的感情,在精神上得到愉悅和滿足的獨特性質。“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洋溢于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我們無私地愛美,我們欣賞它,喜歡它,如同喜歡我們親愛的人一樣。由此可見,美包含著一種可愛的、為我們的心所寶貴的東西。”(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6頁)
當審美主體(這里指學生)在對美的事物反映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美感就產生了。我們在班集體建設時要把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美感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審美就是在紛繁的事物和事件中針對美好的東西產生美感,得到享受和愉悅;針對丑陋的東西產生惡感,主動遠離和批判。很多學生為什么會以丑為美,就是因為對美的東西感覺遲鈍,不能分辨。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美感中包含著快感,以快感為其生理物質基礎。完全不能給人以生理快感的東西,是很難引起審美愉悅的。美學家認為,快感不是美感,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快感基本上屬于物質性的,是人的一種本能,而美感是精神性的,是審美主體對外部世界的一種情感體驗,是精神上的愉悅、自由和享受。美感為人類所特有,是創造性的主體活動,是以情感體驗為主,包含有感知、想象、理解在內的多種心理因素交錯融合所引起的高級情感活動。美感遠比快感高級、豐富和純正。快感向美感的轉化,是人的內在本質不斷趨于豐富、完善的重要標志。所以,在班集體建設和班級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地通過引導來幫助學生脫離低俗走向高尚,以完成從單純快感向崇高美感的轉化。譬如,學生們在觀看一個節目時雖然笑得前俯后仰,但從內容上講卻很低俗,完全是惡搞,過后我們就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討論,從而明確這絕對不是美,不能效仿。現在有些綜藝節目如《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很難從中獲得對傳媒節目的美感,很多時候完全是低下的鬧劇。
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應該站在較高的起點來定位班集體建設中的美育教育。只有高起點,才有高素質。我們不能把內容豐富的美育撕扯成條條框框,僵化成沒有活力、缺乏人情味的硬性規定。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實班集體建設中的美育教育,進一步理解班集體建設中的美育定位問題,我想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施:
1.回歸自然感受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面對這樣的自然美景,我們感受到的是悠然自得的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面對這樣的自然美景,我們感受到的是蒼茫遼闊的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面對這樣的自然美景,我們感受到的是飄逸灑脫的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這樣的自然美景,我們感受到的是哲思迸發的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面對這樣的自然美景,我們感受到的是如夢如幻的美。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帶領學生走出書齋,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當自然的美景與學生的情愫、或多或少的文化積淀相碰撞,就能迸發出美的火花,就能產生強烈的美感。春暖花開之時領著學生踏青,秋高氣爽之際帶著學生欣賞如蝴蝶般飛舞的落葉,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學生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美的觸覺就能延伸擴張,對美的敏感度就能大大加強,這對學生來說又是多么重要的美的熏陶。
2.融入社會體察美
社會是一所最高效的大學。溫室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陽光房中的幼苗也長不成參天大樹。雖說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但如果不能讓學生融入真正的大社會,學生歷煉不出對美的火眼金睛。只有經過這所大學的教育,學生們才能體察到大愛大美,對美的感受才能更上一層樓。當吳菊萍用雙手接住從10樓高空墜落的兩歲女童時,我們應該知道那是一種美;當張麗莉老師奮力推開學生自己身受重傷時,我們應該知道那是一種美;當司機吳斌突遭不明物體襲擊強忍劇痛將車慢慢停好時,我們應該知道那是一種美……具有大愛大美的審美情操,我們才不至于熟視無睹、充耳不聞、麻木不仁。面對這樣的一種美,愉悅變成了振奮,享受變成了感動。經歷了這樣的美,對美的認識和認同才植根于學生的心間。當然,更多的如不闖紅燈、不高聲喧嘩、不浪費食物、車上讓座等細小的行為也具有不可忽視的美感,在美的本質上與前面的大愛大美并無區別。但不管如何,僅囿于學校的空間,美育教育的使命是不能全部實現的。
3.熱愛科學創造美
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在他的名著《科學與方法》中提出了“科學美”的概念,他認為這是一種內在的美,它來自各部分的和諧秩序,并能為純粹的理智所領會。對初中學生大談科學美可能為時尚早,但熱愛科學的素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應該毫無疑問。熱愛科學可以創造美,已為很多科學史上的實例所證明,愛迪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必多敘。當學生被慢慢激發起熱愛科學的熱情,逐步培養起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他就具備了創造美的基本條件。這里所說的創造美是指創造服務于人類的具有科學含量的美。這是一種胸懷天下的博大的美,應鼓勵學生去創造這樣的美。
4.沉潛文藝感悟美
文學藝術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美的素養的初步形成得益于文學藝術。它可以跨越時代和空間對學生進行源源不斷的美的熏陶和滋養。學生們從文學藝術中接觸到了真善美、假惡丑,也逐步具備了識別它們的基本能力。學校如果能充分利用文學藝術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的美感,往往會對學生產生終身的影響力。沉潛于文學藝術中,學生們將感悟到文化之美、文明之美,他們的眼界將更開闊、素養將更深厚、前途將更光明。
終上所述,我們已可以對班集體建設中的美育定位有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首先,班集體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美育建設。其次,班集體建設中的美育教育應是有溫度的而非生冷的,應是多維的而非單一的,應是長期的而非短期的,應是實踐的而非純書本的。
班集體建設是一個立體的工程,偏廢一隅,都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美育建設是班集體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我們不能忽視。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紅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