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本莉
鄉土地理教學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地理材料是地理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廣泛結合鄉土地理材料進行中學地理教學,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盡量結合客觀存在于學生生活之中的這些生動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同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課的質量。鄉土地理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鄉土地理材料能夠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而鄉土地理材料就在學生周圍,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學生時常接觸的素材,但是,學生對于這些客觀存在于他們周圍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要經教師點撥,便可言傳,所以鄉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親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點。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結合得好,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能起到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可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的進程。極大的調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喚起學生地理問題的意識。
2.鄉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復雜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
高中學生抽象思維占有相對的優勢,但是具體形象思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對于一切難度較大的地理概念,應適當運用直觀形象的材料,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講到“區位”這個概念時,就“區位”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同樣,在講授“全國河流概況”及“中國氣候”等問題時,也可以聯系本地的“河流”、“氣候”等實際知識,生動地舉例闡明教材的重點及關鍵問題。
3.鄉土地理材料既能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也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既不可能把所要講的事物和現象都搬到學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觀察,也不可能都靠實驗解決問題。但是,我們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客觀存在于學生周圍的,為學生所熟知的鄉土地理材料,就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對生活觀察的習慣。
4.鄉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強學生對本鄉本土人地關系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起愛國愛家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征,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材中的實例較為典型、實用,但有很多學生并沒有切身體會,如果利用學生身邊的熟悉且有切身體會的鄉土地理實例來講解,那么效果較為明顯。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
課堂教學是地理教學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體現鄉土地理基本知識,是學習鄉土地理的重要途徑,也是激活地理課堂的有效方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路石,任何一個地理教育教學的過程,都需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尤其是區域性校本鄉土地理,其選定研究的內容沒有一定的文本教材作為依據,其方法需要教師的引領和指導,教師要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設計者的角色,因此對于備課和教學過程、課后作業的設計,應當重視。
一、備課
(一)收集鄉土地理素材
備課,除了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還應在課余時間注意收集、分析和歸類大量有用的鄉土地理素材,建立鄉土地理素材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有一桶水;要“厚積”才能“薄發”。教師只有平時多積累鄉土地理信息,不斷豐富地理的感性認識,加強地理觀念。收集地理素材的渠道有很多,現列舉如下:
1.留意身邊的生活
2.善用生活媒體
3.捕捉新聞熱點
(二)備課
鄉土地理知識就在學生身邊,為學生所熟悉,有直觀的感性認識,通俗易懂,有親和力,具有趣味性。而地理本身具有廣闊的空間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但初中學生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備課中,充分利用以上鄉土地理知識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有意識穿插鄉土地理基本知識,會讓學生產生地理就在身邊、地理并不陌生也不遙遠的感覺,從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一)教師講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把要講的事物和現象全都搬到學生眼前,又不可能前去觀察,但是地理事物和現象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客觀的鄉土地理材料,加深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鄉土地理知識時機要恰當,內容要適量,少則四五句話,多則四五分鐘,不可過濫,不可為了重視鄉土地理知識而偏離了教學目標。
(二)學生回答
在課堂提問和課堂小結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體會來舉例,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得出結論,并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由老師加以補充完善。
三、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除了書面練習外,還可以有多種形式:
(一)收集網絡資料
課后可讓學生收集有關鄉土地理的網絡資料,但面對海量的網絡資源,學生往往無從下手,不知道應該訪問哪個網站,該看哪些信息。而且有部分的網站是為成人或高年級學生而設計的,內容對初中學生來講顯得難度大、難消化,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師應推薦部分適合的網絡資源,宜精不宜濫,避免學生出現信息迷航或信息過載的現象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畫圖
在講述平面圖的畫法后,讓學生畫自己的村的平面圖。學生參考地圖,并根據實地觀察、生活經驗和訪問調查,了解更多平時疏忽或知道但不熟悉的事物,加深對家鄉的熟悉程度,也增長了見聞。
(三)實踐活動
鄉土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帶祖國的情感”,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鼓勵或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充分開發地理課程資源,進行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調查方案、收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動、反思和評價、交流和表達等。
(四)圖片展覽
定期在校園開展專題圖片展覽,以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形式進行。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對家鄉建設成就的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伴隨著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在我國的推廣,鄉土地理教育出現并逐步確立其不可替代的教育地位,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必須變革學科中心”、“知識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課程,努力創設一種以區域和鄉土地理作為學習載體的地理課程,鄉土地理成為初中生的必修課;《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和鄉土地理教學相關的建議有三十多條,集中體現在活動建議中要求結合本地實際;鄉土地理也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載體。廣大的中學地理教師明確鄉土地理的教育功能,積極開展以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地理教育才能激發中學地理教學,充分發揮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