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珍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是教師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但是,廣種薄收、事倍功半一直是閱讀教學存在的垢病。我認為,要突破閱讀難點,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會學、善思的能力,提高學生答題的技能與技巧,變復雜為簡單。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激趣 關鍵信息 語境 邏輯關系
下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行道樹》為例,根據學生學習心理特征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當前教學中“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這一教學現狀,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淺見。
一、突破閱讀的心理障礙
課前批改了《行道樹》課內閱讀習題,結果反饋很不理想,學生的答題五花八門,甚至語義前后不通。最讓我不解的是,部分學生出現有空不填的現象。對此,我調查了部分學生,向他們了解情況,以便掌握學生做閱讀習題的心理特點。
片段一:王子瑤說:“有的問題知道大致的答案,但不知道怎么填。”吳成璽說:“有的題目一點都不會,不知道填什么。”郝少杰說:“老師,我都看不懂題目,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學生的唉聲嘆氣和臉上無奈的表情不禁讓我莞爾。與其說學生排斥閱讀,不愿動腦,不如說他們害怕閱讀,不會動腦。因此,學生缺乏的首先是閱讀的興趣,其次是閱讀的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建議“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為了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我利用學生的成就動機,通過設置懸念的途徑,挑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樂于傾聽,樂于思考。麥克利蘭在“發展成就動機訓練班”的實驗中,結果顯示:中產階層的孩子經過培訓,他們的成績得到提高;底層積極的孩子,他們的成績也得到改善。由此看來,突破閱讀難點應該從激趣開始。
二、理清學生的閱讀思路
先將錯誤率最高的題目用投影儀展示出來,讓學生明確題干的異同。問題如下:
1.“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2.“你是怎樣理解‘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句話的?”
3.“解釋‘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中‘墮落一詞。”
學生都睜大了眼睛盯著屏幕,有的小聲議論,有的沉思揣摩,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終于,有幾個學生舉起了手。
片段二:班長康佳琦率先發表看法,“三個問題都是讓我們解釋它的意思。”
“那你能給第一個問題換個句式嗎?”
“怎樣理解‘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我對這個答案非常滿意,它表明學生學會轉換問題,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了。但是,我期待更精彩的回答。
“第三個問題似乎比前兩個問題簡單”,蔣婉婷站起來說。
“為什么第三個問題簡單呢?”
“問題短小,只要求解釋一個詞,而前兩問要求解釋一句話。”
“解釋詞語和解釋一個句子有沒有共同點呢?”
“都要結合上下文語境解釋。”太棒了,一語中的。學生已然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口了。
語文大家魏書生主張,解釋詞語,一定要“聯系上下文的意思,對詞的意思加以生動形象的描繪,使人明白”,即“描繪說明法”。而竇桂梅老師在她的閱讀課堂中也是提倡學生多讀、多思,鉆研文本,正如新課標所說的,理解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只有認清題干的意圖,理解大的語言環境,才能科學、合理地解釋文本中的具體詞語和語句,閱讀也就有了思路和方向。
三、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
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分層擊破。就是說,首先分析問題里出現的關鍵信息;其次結合語境,逐個分析每個成分的意思;最后,將分析連貫成一句話,形成答案。下面就以2013年各地中考語文試題為例分析說明:
14.文章第②段中說:“每個人都是一部中國讀本”,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江蘇蘇州卷《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答:這句話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個人形象代表國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國人要注意言行舉止,以免國家形象受損。
23.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下面句子。
①傳統的書信文明似乎已成為遠去的雅樂;②網絡人的頭腦,基本是雜亂信息的跑馬場。——江西卷《云中誰寄錦書來》朱鐵志
答:①因為當下雜亂無章的信息泛濫,許多人舊學功底差,社會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觀念當道,而書信文明正在逐漸消失;②網絡人盡管接受了許多的信息,但這些信息雜亂無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獲不了多少真知,頭腦也就變成任意踩踏的場地。
對照命題老師給出的參考答案,每一個問題的題干都有幾個被重點解釋的關鍵信息,如第14題中的“每個人”、“中國”、“讀本”,第23題中第一問題的“傳統”、“遠去”、“雅樂”,第二問題的“網絡人”、“雜亂信息”、“跑馬場”等。此外,對于這些關鍵信息的解釋都是緊密結合文章主旨,符合上下文語境,并不是簡單地“顧名思義”。還有隱性的一點,每一問題的解釋都借助了一定的邏輯關系,如第14題中的因果關系,第23題中第一問題的對比關系。其實,掌握住題干關鍵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答題時就會言之有據,持之有理,文從字順,游刃有余。
下面就示例本節課中的第一個問題:第一,分析句子里的成分。有“我們”、“存在”、“點綴”、“悲涼”。第二,結合原文,分析每個成分的意思。“我們”是指行道樹。“存在”是指生存在城市里。“點綴”是說行道樹美化城市環境,凈化城市空氣。“悲涼”是說行道樹的力量太過微弱,改變不了充滿車輛和煙囪的城市,就像是一件擺設,不被人關注。第三,將分析連貫成句。即城市充滿煙塵,著實讓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學生恍然大悟,紛紛托腮琢磨,開始對另兩個問題躍躍欲試。
四、鞏固學生的閱讀實踐
為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我請學生重新思考第三題。一分鐘后,有部分學生就迫不及待的想發表見解。掃視一遍整個教室,我的目光鎖定了班里的學困生王恒,示意他回答。他沒有舉手,很猶豫地站了起來,沉默不語。我啟發:“是說誰墮落,哪些事情表明它墮落了,真的墮落了嗎?”好大一會,他才小聲說出心里的想法,“行道樹墮落了,它的同伴生活在原始森林,有陽光、雨露,空氣新鮮、干凈,現在生活在城市里,空氣污濁,身上只有抖不落的煙塵。”片刻后,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想,這是對他努力思考的認可,更是鼓勵。
緊接著,我又選了兩道同類型的題目,再給學生五分鐘的思考時間。檢驗的結果令我非常滿意。學生都能快速地解決問題,根據原文內容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思考,都很投入,都享受著學習的快樂。
這節課中,我的教學設計本著務實、創新、高效原則,提倡快樂、自主性學習。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說過:“興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點,其力量好比炸藥,立即把障礙物炸得干干凈凈。”在本節課的“激趣”環節中,我受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啟發,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功勾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正如達爾文所說:“沉浸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會主動而深入地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這時,老師要及時發揮其指導作用,教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審題”環節中,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準解題的切入口。緊接著“解惑”環節,學生摸索、驗證解題的方法。此時,學生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老師乘勝追擊,又選了相同類型的題目,讓學生將暫時的認識轉化為內在的經驗和能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遷移學習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堂課,我很欣慰,我送給了學生一份最好的禮物。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