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
毋庸置疑,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時候無法從書本上或者周圍同行那里找到現成的答案,怎么辦?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探尋,自己去研究。這就是中小學老師要進行以行動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式的教育課題研究的主要原因。
一、在行動中思考:在教學反思中找到研究的課題
我們有一個課題“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整合培養的策略研究”。研究這個課題是因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及對身邊老師的課堂教學觀察中,存在著口語訓練隨意性過大或者沒有、口語訓練與寫作訓練脫節或者兩者不能很好地有機整合的問題。我就想可不可以把這一問題或現象搜集、歸納,尋求其背后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于是,跟同仁研討后決定申請這樣一個課題。
這一課題有三個研究目標:①分析、梳理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相關的理論綜述;②研究口語交際和習作能力培養兩者之間的關系;③提升口語交際和習作能力整合培養的具體策略。因為我們認識到,簡單地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行動的錯誤或缺失一定是理論指導不足造成的。兩個不同的教學行為的整合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辨析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終,我們需要在研究中獲得一整套提升學生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行動策略。
基于這樣的對教學行為中遇到的困惑的關注,我們找到了研究的課題。而這樣的課題往往反過來又能促進我們的教學進步和認識的提高。
二、實踐出真知:在教學實踐中深入探索真知
有了課題,怎么去研究?除了讀書,我們認識到“行動”的重要性,只有在行動中,我們才能真實地了解這樣做那樣做的設計究竟有多少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要做怎樣的調整,調整后的方案又有多少是合理有效的。仍以上面的課題為例,我們是這樣來進行行動研究的:
1.分學段進行三條縱向研究
不同學段的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具備嚴格的要求,不同學段的教材和學生有著鮮明的特點和側重點,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訓練、系列訓練。因此我們分低、中、高三個學段進行研究,以保證研究的可操作性、準確性和科學性。每個學段確定一個研究重點,低年級以“發展興趣”為主,中年級以“積累素材”為主,高年級以“訓練思維”為主,在學段研究明確的基礎上,我們選擇和積累適合兩者能力整合研究的課內課外資源和語文實踐活動等,進行不同學段口語交際課和習作課整合課的研究實驗,創新口語交際和習作課堂教學模式。三個學段為三個子課題組,這樣一分,課題組成員的分配也顯得更加系統合理,課題組活動更加有序、有特色、有活力。
2.按內容進行三條縱向研究
(1)課題研究與閱讀積累融合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非常重視口語交際、習作與課內外閱讀積累的互相融合。大量的閱讀積累也為我們提升口語交際與習作能力整合策略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老師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在大量閱讀中積累語言,積累素材,積累感受,習得口語交際與習作的方法與技巧。
(2)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并進
我們的課題研究與語文閱讀教學是雙線并進的。課題研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語言,養成多聽、多讀、多說、多思、多寫的習慣,幫助學生積累拓展口語交際、書面習作的思路。
課例方法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手段。我們的研討課整合語文教材,整合口語交際和習作的教學環節,整合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同時,根據年級和文本特點創設了三種教學方法:低年級的“先交際后習作”方法,中年級的“交際、習作并進”法、高年級的“先習作后交際”方法。
(3)課題研究與生活實踐接軌
我們的宗旨是將課題研究植根于生活,在生活中實踐,在生活中體驗。實踐出真知。只有讓學生親自去實踐,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有真切的體驗,在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時才能有真情實感,激發積極參與生活實踐的積極性,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在實踐中反思:我們收獲了什么
“做中研,研中做”說的是教科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為有效的模式。課題研究中的困惑和問題的出現是必然的,堅持很不容易,但堅持下來,就距離我們的教育理想近一步,只要堅定信念,我們在做有意義的事情,就會有前行的決心和動力。
收獲一:勇于實踐,改革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的主陣地。“用教材教”不是一句空談,是可以落實在行動上的,是課題研究給了我們改革的勇氣。老師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備課、研課、反思的過程中,勇于實踐,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先行者。我們大膽改革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形式。
我們的課題研討課中,教師大膽突破現有教材的限制,自主發掘教學資源,利用繪圖本《奇奇的腳趾會說話》,突破常規的課堂教學形式,以學生活動為主開展聽、讀、寫、討論等活動,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說和寫的能力。
收獲二:開拓思路,創新語文活動樣式。
生活是口語交際和習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學生的生活范圍比較狹窄,色彩比較單調,這就要求我們去豐富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打開觀察生活的大門。在學校里,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利用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為學生提供大量口語交際與習作素材。為此,我們努力實踐“開放、有活力的語文活動”,不斷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從而豐富習作與口語交際內容。
我們在研究中設計了一個創新的語文活動“小學生語文素養大賽”。比賽設計了“團隊介紹、口語交際和習作能力展示、現場答題”三個環節。其中,“口語交際和習作能力展示”現場抽簽,十分鐘后進行口語表達。這樣的比賽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傳統課堂教學所不能提供的口語與寫作的實踐機會,也告訴我們的老師:原來語文科還可以這樣教。
收獲三:特色引領,探索教研方式。
我們在課題研究中一直在尋求開展教科研的有效方式。我們認為“在課堂中檢驗,在活動中推進”是最為有效的教師行動研究的方式。我們的課題研究是扎根于語文課堂中的,我們的課題研究是在活動中推動行進的。無論是小學生語文素材展示,還是小學生語文素養比賽,形式的新穎,內容的豐富,極大激發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愛好和興趣。在教研活動有時難免流于形式的今天,如此吸引廣大師生的語文活動并不多見。這就是課題研究的力量,是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這些新穎新鮮的語文教研活動應景而生。且行且研,風光無限。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山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