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捷
(上課前屏幕顯示江南的水鄉風光片,并播放江濤演唱的歌曲《雨巷》)
師:江南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江南的杏花春雨,楊柳微風,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狹長的烏篷船,青石板路的小巷,莫不讓人癡戀迷醉,流連忘返。
今天,我們要領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點擊屏幕,顯示課題。)
師:這首詩大家都讀過了嗎?
生:(齊答)讀過了。
師:作者——
生:(大聲齊答)戴望舒
師:很好,那同學們感覺作者戴望舒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師從年齡,外貌,服裝,表情,具有的氣質等方面引導)
生1:詩人是男的女的?(其他生笑并答男的)感情細膩,很瘦,是個年輕人
生2:很斯文,飽讀詩書,可能戴個眼鏡,
師:他的氣質呢?可能有的神情?
生3:憂郁的氣質,神情應該很憂愁
師:想象要有根據,你們的感覺從何得知?
生3:(生答)從書中
師:(點擊圖片,生很興奮)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是個年輕的憂郁的詩人形象。找位同學讀屏幕上的簡介(生大聲讀)
師: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這首詩,先找位同學把全詩讀一遍。(本想先找一個讀得不好的同學,以正音和指導朗讀,可此生的朗讀很有感情,出乎意料,贏得掌聲)
師:讀的怎么樣?請你評價一下。
生:讀得很好,讀出了詩中的憂郁彷徨惆悵。 師:他讀的好,你評的也非常好,請坐。下面請同學們也有感情的誦讀這首詩。詩歌朗讀既要讀準字音,也要讀出感情。
(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
師:剛才我們是初步感知,下面我們將深入體會這首詩。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節,其他同學,老師給你們一個任務,請你們想象第一節的畫面。
(點擊屏幕顯示任務一:閱讀并想象第一節的畫面)
生:我們可以想象在一個白墻黑瓦的江南小巷,延伸著一條爬滿青苔的小路,從遠處走來一位穿著長袍,撐著油紙傘的很有書生氣的詩人,小巷很安靜,只有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
師:很美,白墻黑瓦,江南的典型風格,還有著青苔,什么路面?
生:(齊答)青石板路
師:巷子是寬是窄?
生:(齊答)窄
師:又很——
生:(齊答)悠長安靜
師:詩中還有一個特點,請同學們閱讀第五節,有一個什么詞?
生:(齊答)頹圮的籬墻
師:這說明——
生:年代久遠
師:而且破舊。
(點擊圖片)
師:這是蘇州的一條小巷,白墻烏瓦,青石板路,狹窄悠長,寂寥冷清,古舊殘破
——缺少了什么?
生:(齊)——雨。
師:是什么樣的雨?
生(齊答)飄著綿綿的細雨。
師:為什么是這樣的雨?
生:“細”寫更寫出靜,如果不是細雨,就不寂寥了。
師:不錯,細雨更契合意境,我覺得還是無聲的雨絲,記得有一句詩叫“無邊絲雨細如愁”,細如愁的雨絲更符合詩人的心境。蒙蒙細雨中一條古老的江南小巷,白色的墻,黑色的瓦,青色的石板,狹窄又悠長,沒有聲音,沒有陽光。這幅畫給人什么的感覺?
生:(紛紛答)陰沉凄涼壓抑(等)。
師:主人公“我”在干什么?
生:(齊答)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
師:心情如何?
生:(紛紛答)傷感孤獨苦悶憂愁。
師:能給我解釋為什么連用兩個“悠長”來修飾“雨巷”么?
(生思考回答)
生:兩個作用,一是造成音韻和諧;二是重復強調,寫出綿綿的憂思,更加顯示詩人憂愁的心情。(掌聲四起)
師:太好了。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因為憂愁苦悶所以覺得悠長又寂寥,這悠長悠長的小巷恰是詩人綿綿無盡頭的憂愁。李后主詩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生不由自主的齊背)春水有多長,愁就有多長;愁有多長,巷子就有多長。(指導誦讀)所以該怎樣讀?
生:讀的時候,要讀的慢一點,突出巷子的幽深悠長,讀出憂愁傷感。
師:請齊讀第一節(生有感情的齊讀,效果很好)
師:“我希望逢著……”表明這只是詩人的——
生:(齊答)想象。
師:我希望逢著的是一個——
生:(齊答)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師:請同學們閱讀第二節,為這位姑娘畫像(點擊屏幕任務二)
(生思考30秒后回答。師引導要具體一點,如從相貌、發型、穿著(樣式顏色)、神情、眼神、氣質、油紙傘的顏色等方面。要形神兼備。)
生:我覺得應該是披肩發,身材很高挑,穿著長裙,是那種淡淡的藍紫色,有著江南韻味的那種清秀溫柔的女子,撐著油紙傘在雨中漫步。
師:眼神,氣質呢?
生:微微皺著眉頭,眼神中有揮之不去的哀傷,氣質很憂郁,和整個雨巷意境相吻合。(贏得掌聲)
師:想象的很細致,可謂是形神兼備。下文有對眼神有個仔細描寫,是——
生:(齊答)太息一樣的眼光。
師:很好。現在同學們頭腦中一定有幅畫像了。如果讓你找個演員來演這個姑娘,或者你覺得影視劇中哪個角色適合這個姑娘?
(眾生面露喜色,七嘴八舌的議論)
生1:(很興奮)小龍女,李若彤演的小龍女既有這樣的外表,還有這種憂郁的氣質。(眾生點頭)
生2:我覺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很適合,林黛玉本來就是江南的女子,“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她天生有這種憂愁的氣質,而且她喜歡穿白色的裙子。(掌聲)
師:老師也找了一個,你們看可合適?——“冷清秋”,冷漠凄清有惆悵。
(點擊《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圖片,生紛紛點頭,掌聲四起)
師:同學們的想象都是由哪幾句詩想到的?
生:(大聲齊讀)“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師:丁香花看過嗎?
生:(生好奇地齊答)沒有
師:想不想看?
生:(急切地齊答)想。
師:你們先猜一猜應該什么樣,什么顏色?(生紛紛議論,有說白色,紫色,藍色的)
生1:我想應是小花瓣,白色
生2:我覺得是淡淡的紫色。
師:為什么覺得是白色紫色?紅色、像太陽一樣的黃色不好么?
生:紅色太熱情,黃色太熱烈。這里的意境不適合,而白色純潔淡雅,紫色有種憂傷。
師:你們有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說的很準確,丁香花就是白色和紫色的,而且嬌弱
(點擊圖片,眾生欣喜)
師:美麗的花美麗如花的姑娘,姑娘不僅有美麗的容顏,還丁香般的——
生:(齊)芬芳。
師:這種芬芳應該是——
生:淡淡的,幽幽的,不似玫瑰般濃烈。
師:我們想象一下,美麗如花的姑娘,彳亍在雨巷中,飄散淡淡的幽香彌漫。一幅美麗而朦朧的畫面。(眾生顯向往之態)為何又有丁香般的憂愁?因為——
生:(紛紛答)紫色憂愁。
師:紫色是個冷色調,給人高貴、憂郁的感覺。古人常把“丁香”和“愁”聯系起來,以“丁香”寫“愁”。寫下了許多千古名篇。(屏幕顯示詩句)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的《代贈》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南唐李璟《浣溪沙》
師:請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生讀)
師:丁香花嬌弱,細雨中的丁香花更是增添了許多愁怨和凄美。讓我們齊讀美麗的詩句。
(生齊讀)
師:寂寥的小巷,如愁的雨絲,昏黃的油紙傘,孤獨瘦長的身影,遠處跫音響起,丁香般的女子亭亭走來。3~6節寫出了丁香一樣的姑娘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的過程。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流動的畫面。今天,老師讓你們“過把癮”,當回導演,請你們拍一個電視短片。(屏幕顯示要求)
要注意:
(1)外景地、環境、季節、天氣、道具、人物;
(2)選取哪幾個景物(意象)、抓那幾個鏡頭(畫面)、展現那幾個特寫。
(獨立思考2分鐘,然后四人一組討論2分鐘)
生1:我選在蘇州小巷,陰雨天氣,小巷兩旁斑駁的墻壁,男的穿著長衫,女的穿著淡紫色的裙子,男女主人公都撐著昏黃的油紙傘。我先拍小巷,再拍男主人公,然后拍女主人公,要拍兩人的太息一樣的眼神。
生2:我選在秋天。秋天比較凄涼。
師:丁香花開在什么時候?(生搖頭)開在仲春,這個時節古人往往傷春,尤其春雨綿綿時。
生:那就選在春天一個陰沉的傍晚,天空飄著細雨。先拍天空,然后移到雨巷,再拍男主人公獨自彷徨的鏡頭,然后女主人公出現,小巷的盡頭先緩慢出現她的傘,再出現人,面部被傘遮住了,看不清。男主人公發現后停住了腳步,一直到兩人可以對視的時候,鏡頭移到兩人對視的畫面,給兩人擦肩而過來個特寫,瞬間定格于太息一樣的眼神。然后拍女主人公走過之后,女主人公的背影逐漸消失在雨巷的盡頭,此時哀傷的背景樂響起,詩人獨自充滿憂傷的看著雨巷的盡頭。(贏得熱烈的掌聲)
師:從這幾節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三組鏡頭:亭亭走來——擦肩而過——逐漸遠去;有三個特寫:亭亭走來的身影——擦肩而過一剎那的太息——逐漸遠去美麗憂愁的背影。3~6節中詩人的情緒有何變化?(學生討論)
生:開始很憂愁孤獨,看到丁香一樣的姑娘心情好轉,但當擦肩而過時又復憂傷。
師:所以當姑娘“走近走近”時怎樣讀?姑娘“走遠走遠”時又該怎樣讀?
生:“走近走近”讀出欣喜,語速快一點;“走遠走遠”要慢一點,讀出失望傷感。
師:“消散”一段呢?
生:“消散”一段更要讀出傷感失望難過,達到了傷感的最高潮。
師;請你示范。(學生讀,讀的很好)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讀出感情變化。
(自由讀)
師:一個美好的姑娘夢幻般的消失了。人去了,夢散了,詩人心中一片惘然,只留下那把油紙傘和那無聲的雨絲,還有那悠長的雨巷以及孤獨瘦長的身影。也讓我們充滿憂傷的齊讀最后一段。
師:(屏幕顯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詩人為什么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給你們一分鐘討論。(生思考后回答)
生1:姑娘是詩人的想象,詩人和姑娘一樣,都具有共同的憂傷,這是他們的共同點。姑娘的情感仿佛就是詩人的情緒。我覺得好像借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詩人的內心的愁緒。
師:很好。“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詩人自己或是詩人自己內心情緒的物化。有沒有其他不同的見解。
生2:同病相憐,渴望得到心靈的慰藉。
師:“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個孤獨的人希望逢著一個憂郁的人,一顆憂郁的心希望遇著一份寂寞的情。還有不同的看法么?
生3:我覺得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美好的理想追求,作者希望追求到自己的理想,但事物雖美好卻渺茫,難以抓住,可望而不可即。表達追求理想而不得的憂傷惆悵。
師:同學們都有個人的看法,這很好。對于這個問題,老師不想固定成一個答案,因為詩歌的解讀是多元的,所以還是留給同學們課下思考探討交流吧。
師:(屏幕顯示)思考:詩人為什么有這種情緒?
師:(生思考片刻,屏幕顯示)這里老師給大家提供一個解讀的視角,找一位同學讀。
(屏幕)——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正是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寫這首詩的時候,戴望舒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以前(1926年),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1927年3月,還因參加進步活動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在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師: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超越時空的,對它的解讀也往往是多元的,尤其是這首詩朦朧含蓄,對它的解讀更是多元。或許正是這樣,我們從詩中領會的更多了。莎士比亞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性別的人讀它,可能感受都會不同。老年人可能讀到的是美好的回憶,中年人讀到的可能是滄桑,理想可望而不可及的傷感,年輕人可能讀到的是朦朧的意境美,美麗如花的姑娘,美麗的奇遇,和淡淡的憂傷。也許正是這些打動了我們,引起了我們情緒上的共鳴。
好了,不多說了,還是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去回味那美麗的詩句吧!
(音樂響起,多媒體顯示動畫)教師配樂詩朗誦結束。(教師以動情的朗誦,感染學生)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