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娥
【內容摘要】隨著課改的實施,教材內容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模塊進行獨立教學,這種課程體系導致教材彈性太大、跳躍性強、缺乏系統性,給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筆者從明確目標、梳理知識、整合教材、講究教學方式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指導和培養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成就有效課堂。
【關鍵詞】知識框架 梳理知識 整合教材 串聯 并聯
高中歷史新課改已實施多年,與舊課程單純注重知識傳授有所不同,新課程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新課改采用分模塊的方式,以專題形式來架構高中歷史教學體系。教材的必修內容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模塊進行獨立教學。但這種課程體系帶來的問題是人為割裂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導致教材內容彈性太大、過于跳躍、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這對歷史基礎薄弱、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而言,確實存在理解上的困難,最終導致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成就有效課堂呢?筆者認為最佳的做法是指導和培養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目標,理清線索,及時梳理歷史知識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學目標雖有呈現,但形同虛設。教師不敢忽視任何一個知識點,泛泛而談,核心問題抓不住,導致課堂容量增大,學習內容雜亂,課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想成功構建知識框架,首要任務就是明確教學目標。認真研讀課標,研究教材,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預設,確立的目標盡量當堂完成。只有目標明確,時刻注意把學生的實踐擺在教學的核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好教學方向,有效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堂課,都力求理清線索,及時梳理新知識,把歷史事件、歷史過程科學合理地組合起來,構成有筋骨、有血肉的知識體系。以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例,這段歷史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影響深遠,同樣地這部分知識點也是必修二的重要內容,在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屢見不鮮。但是由于歷史史實展現不充分,過程較曲折繁雜,導致學生經常混淆不同階段的原因及特點,張冠李戴,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和認識上的偏差。因此在進行這一專題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吃透教材,抓住資本主義發展各個階段的內在聯系進行歸納概括,再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不同階段的特征和原因,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此課內容結束時,決不能忽視課堂小結這一環節,不然會導致學生出現知識混亂的現象。在課堂小結時,最好以表格的形式展現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各個階段的概況。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才能從客觀與微觀的綜合角度去把握歷史現象的本質。
二、整合教材,適時補充知識加深理解
面對如今的新課程,我們一線教師的理念必須發生改變,由原來的“依賴教材”轉變為“依據教材”。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建構知識框架,教師在以新課程為準的前提下,須對教材進行二次處理,并再次編排教學內容。只有通過合理的取舍與整合,才能順利解決專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突出歷史的時序性和整體性。在備課時,對于知識脈絡不夠清晰的內容,教師盡量做到總覽全局,將教學設計置于課程的整體之中來考慮。在這樣的思路中通過整合及優化教材,將知識梳理清楚。在上課的過程中,盡量突出重點,不需要的講的就不講,有效解決難點;同時將一課時的內容做到當堂完成。通過對教材的科學處理,可以使教學內容更集中、主題更突出,構建起真正適應學生發展和高考實際的知識體系。
針對教材內容存在過于跳躍,彈性過大的缺陷,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適時地補充相關內容。以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為了更好地銜接知識,在講解這一專題之前,首先應對中國的朝代更替進行初步講解,這樣可以為學生建構一個初步的框架,并能使學生產生神秘感,進而激發學習興趣。由于這一專題的內容是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因此必須對“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概念進行詳細補充。特別要指出這一制度體現了兩組矛盾,即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各朝各代采取的措施與政策基本都是圍繞這兩組矛盾進行展開。通過知識的補充,學生就能從中緊抓重點,密切關注各朝代在這兩組矛盾上是如何此消彼長,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課標要求的內容,而學生不好理解的,如《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這一內容,教師更需增設背景材料,輔導學生閱讀“導言”和“歷史綜合”的相關內容,這樣可以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
三、講究教學方式,注重“串聯”和“并聯”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即通過對各種不同的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比較,歸納其異同,分析其成因,揭示其本質。學生在整理知識結構時,往往會出現知識點遺漏,重點內容理解不透徹、挖掘不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等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串聯”和“并聯”,即進行縱向與橫向比較,深入分析,充實知識結構。從縱向比較來看,將洋務運動與鴉片戰爭中的抵抗派進行比較:①從口號上看,抵抗派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②從內容上看:抵抗派和洋務派都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但是,抵抗派由于受到種種壓抑和打擊,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主張未能實現;洋務派由于客觀形勢的變化,其主張付諸實施,在中國掀起了長達30年之久的洋務運動。③從作用上看:抵抗派沒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條改造社會的有效方案,只是起到思想啟迪的作用,而洋務派雖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但推動了中國歷史的近代化。這樣一比較,學生的思路豁然清晰。以四大發明為例,很多學生甚至到了高三都不明白為何四大發明在東西方產生的影響會截然不同。因此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采用橫向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和采取的政策方面進行比較,這樣可以凸顯中外歷史本身的內在聯系。采用這種“串聯”與“并聯”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形成一條歷史發展清晰的脈絡,避免知識的缺失。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此基礎上構建的知識結構不僅具有整體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改變原本重記憶輕理解、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重視學生對知識框架的構建,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使知識與能力有機結合,真正成就有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