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內容摘要】這篇論文主要是通過弘仁所處的時代大背景,生活經歷、性格來談弘仁的繪畫風格的形成。力圖喚醒埋藏在每個學生心中的中國文化情結和審美圖式,喚起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我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國山水畫成為本土的傳統與經典的存在價值。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 中國傳統繪畫 時代背景 思想 精神 性格 寧靜 畫風
在高中美術鑒賞中國傳統繪畫欣賞這一板塊里,中國山水畫是一個難點,因為山水畫的發展歷史距離今天比較久遠,尤其不同歷史階段發展產生的畫面風格各異,山水畫中所展現的意象晦澀,不好直接讀懂,所以我大膽將山水畫歷史中風格獨特的畫家弘仁做成一個主題精講,目的是使學生深刻理解山水畫的內涵,領略處在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古代畫家的人格魅力。進而感悟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所承載的中國傳統審美程式與文化思想。
明末清初出現的四僧山水畫以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在中國繪畫史中大放異彩。其中新安派代表人物弘仁作為獨創主義大師在自然形象與純粹的繪畫形式之間,找到了山水的力度,畫面中呈現出古木天荒,寂靜寒涼的氣息。為什么會產生這樣荒寒寂然的境界,我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學生解析:
一、弘仁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致使其遁空于佛家思想的冷和靜
弘仁生于多事之秋,當時明王朝國家衰敗,黨爭不已,文人無心國事,隨著吳三桂降清,打開山海關,清軍虎狼之師揮旌南下,江山即將易主時,明王朝的士人們才紛紛奮起抵抗。
反清之火雖遍及全國,但在清王朝的殘酷鎮壓下,終難成勢,在清軍攻陷歙縣后,弘仁隨老師汪無涯一起奔往福建,依附于南明隆武政權。眼望明室內部政權的腐敗,與清軍的夾擊,唐王被殺,弘仁最終在武夷山出家。
弘仁出家一方面是躲避清兵追殺,另一方面國破家亡,復國無望,使弘仁心灰意冷,他早已無家,無國,無君,他對功名曾一度淡漠,現在更是徹底淡漠了。他既不想復國,又不想反抗,也不想成家。于是,一切躍躍欲試的念頭完全消失,他的精神深處浸透了“冷”,他的思想意識穩定于“靜”。這致使弘仁的畫的特點:不但是冷而靜的,也是空而寂的,簡而概的。
二、沉穩內斂的性格產生靜寂的畫面
在弘仁畫中展現的寧靜冷逸之感,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動蕩年月,出家為僧所致,同樣是國破家亡,飄泊不定的狀態,同樣是畫僧,石濤的畫具有豪邁飛動,變化莫測的流動之美。髡殘具有幽深邈遠,蒼莽奇絕之美,八大的畫則是枯寒寂寥,高古疏狂之美,弘仁的畫中卻有凈潔、穩定之氣,筆法簡概但唯美,塑造的物像給人以別樣清新,畫風靜美卻不沾任何流俗。
史料上記載說弘仁因家境貧寒為贍養老母,拒不婚娶,并以“鉛槧膳母”,還曾“一日,負米行三十里”。是當地著名的孝子,其母死后,為幫他安葬母親,很多仁人誼友饋送的財物,事后弘仁皆一一償還,乃至勞累成疾,他說我不能因為我報答母親養育之恩而累及他人。由此可見弘仁的個人性格是穩重內斂,一諾千金,重情重義而又善于反思頓悟的。他有國破家亡的屈辱與激憤之情,但展現在他畫面中的情境卻是格外的清冷、空寂,非常凈澈沒有一絲浮動的煙火之氣、媚俗之氣,如同莫扎特即使人生經歷很多不盡人意的苦難,所作的樂曲仍然給人感覺是“脫盡人間煙火的溫馨甘美,天真無邪的愛嬌。”也如同古希臘時期的雕塑,是在劇烈的沖突背景之下展現出“靜穆的偉大,高貴的單純”般的藝術作品,我歸結為他本性如此,本來就是安靜寧和的性格氣質,經歷再多沖突掙扎,反映出來的筆調也仍然是寧靜的,穩重的。弘仁身在亂世中,經歷江山易主產生的激憤情緒經過無可奈何的現實磨礪,又把這種被壓抑的力量變化成異常的悲涼與孤寂之體驗,全都寄托在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的山水創作里,通過畫面我們可以領略到他認真,謹嚴,一絲不茍的性格特質。又能感受他性格中隱忍沉穩的一面。
這些給人寂靜之感的畫面風格,發展階段,構成特點,產生的背景,我將通過畫面分析和講解一一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感受中國傳統繪畫中獨特的魅力。從而對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有自我認同感。
三、畫面風格分析
就現存的畫跡來看,弘仁作畫,一生有幾個階段性的變化。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進展。
第一階段,弘仁25歲左右,基本上是當時畫壇上的流行畫法,大抵以黃公望的披麻皴為主,披麻皴的筆法特點在欣賞中要指出給學生看。
第二個階段,弘仁30左右。代表作即五人聯作的《岡陵圖卷》中的一部分。此時弘仁畫法受倪云林的影響,用筆趨于簡括,冷逸,瘦硬,與當時流行畫法大異。從中可見出他個人風格形成的端倪。倪云林的畫此時也要一并展現給學生看,解釋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高峰,這種一河兩岸的構圖形式與簡潔干凈的筆法所傳達出超逸的意境是中國文人畫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三階段,弘仁40歲左右。參加抗清斗爭失敗后,他出家做了和尚,又從武夷山回到了黃山,繪畫以黃山為主,個人風格已初步形成:
弘仁畫中在經營位置上以干凈而表現出的靜感特強,他的畫主要用線條空勾,幾乎所有的山石都用大大小小的幾何體組成,既沒有過多的點染,更無擁擠熱鬧之狀,每一塊山石都有經營剔透之感,給人以“凈”的感受特別深。
第四階段,弘仁47歲左右。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梅花松樹題材,爾后,這類題材的畫即常出現。弘仁山水畫的風格已十分成熟,用筆的技巧問題都已經解決。代表作有《松溪石壁圖》。
筆墨處理上,沒有大片的墨,沒有粗拙躍動的線,沒有過多的點染和皴筆。其線條貌似折鐵,細觀之,乃是用松蓬虛靈之筆寫出,有時補上幾筆重而剛的實線。筆與墨皆虛、實并出,蘊藉充實而變化無窮。清人楊翰《歸石軒畫談》謂弘仁的畫“于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弱處見蒼勁,雖淡無可淡,而饒有余韻”。看了弘仁原作,這種感受撲面而來。
第五個階段,自弘仁51歲始。乃是其畫風躍進的一年,也是他成熟時期創作的又一高峰,且風格更加鮮明。例如弘仁五十三歲時所畫《桐阜圖卷》,畫桐樹下一齋,即桐阜,齋中一人彈琴。用的筆法是折帶皴,但略有變化。其桐樹,竹枝都近于倪云林畫中的樹、竹。畫中流露的清氣,冷氣,靜氣,秀氣,雅氣,令人嘆為觀止,可以想象弘仁此時作畫心境的靜寂與空無。
晚年信奉凈土宗之后生活和思想又略有變,他的畫也隨之而變了,雖然仍然是空,寂,冷,靜的,但比前一段要略充實一些。
如《秋景山水》圖,其風格的走向新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弘仁在他后期的畫面中所重新建立起來的一種空間與量感的秩序,反應了弘仁在心情上,已經達到沉穩的境界。在經歷了明朝淪亡之痛,以及流亡福建的歲月之后,弘仁此時心情已轉趨平靜認命。在他的畫面中蘊涵了一種安詳解脫的境界。
在高中階段的中國山水畫欣賞課堂里,用這種精講歷史中一位典型畫家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傳統山水畫的內涵,我力圖喚醒埋藏在每個學生心中的中國文化情結和審美圖式,喚起中國人的自我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國山水畫作為本土的傳統與經典的存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傳席 著.《中國名畫家全集·弘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2] 陳傳席 著.《中國山水畫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
[3] 高居翰 著.《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風格》,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4] 楊惠東 著.《清初四僧繪畫》,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5] 薛翔 著.《新安畫派》,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6] 顧丞峰 主編,呂曉 著.《清初四僧——末世的輝煌》,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三中學美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