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訪友
摘要:德國著名物理學家納曲替高教授說:“物理學是研究自然,是涉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學問。”所以,物理教學不能只固守在客觀的知識體系上,自主學習模式著眼于學生的內因,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新課程;探究;內化知識
我校物理組作為學校申報省級課題的一支小分隊,在周靖馨教授等專家的精心指導下,通過多種理論的武裝,以及相互的討論研究,在探究性學習這一環節上有了一些心得。筆者下面就自己的體會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高中物理探究學習的背景
傳統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統治著中學物理教學。一支粉筆、一本書代替了整個課堂,忽略了學生的各種感官的作用,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知識的地位,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很小,思維也局限在教師所做的圍墻里。不難想象,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肯定難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可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學模式的設想
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以指導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和認知工具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結構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索——自主小結(結合檢測反饋)。
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新的教學結構,以及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設計。
三、高中物理探究型教學模式的程序
(一)創設情境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在物理教學中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情境,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學習探求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為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內化新知識做準備。
例如,在摩擦力的情境創設中,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實驗:滑塊在沒有充氣的氣墊導軌上,輕推一下,觀察到滑塊很快停了下來;充氣后,輕推一下,可以來回運動,幾乎不停下來。學生一看到這樣的現象,立即發出驚奇聲,興趣高漲,吵著要再看一次。雖然好像課堂上小亂了一下,但學生的熱情卻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注意力也高度集中,這時候教師再趁熱打鐵,引入本節課的研究內容——摩擦力,這樣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為本節課內容的講解作了很好的鋪墊,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提出問題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指導學生通過因果質疑法、聯想質疑法、比較質疑法等方法與學生自我設問、學生之間提問、師生之間提問等方式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由單向接受向多元化的學習發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逐步提高。
我把摩擦力教學設計成如下一些實驗和問題:
1.請同學們先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列舉一些與摩擦力有關的事例。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很感興趣,學生也列舉了許多有意義的事例,如人平時走在路上比較平穩,但踩到西瓜皮上或在雨天走路時很容易滑倒;穿溜冰鞋在溜冰場上很容易,但在一般地面上卻溜不起來……
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嘗試一下根據教師設計的要求去操作。這樣做的目的是把生活的一些事例進行模型化,因為在教學和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中通常是以一些具體的模型呈現出來的。
2.用手緊貼桌面向后拉,有什么感覺?(從生活中的事例出發)
3.用彈簧秤拉木塊可觀察到什么現象?(把生活的事例與實際的教學模型相結合)
4.當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時,彈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有何關系?為什么?(目的是通過聯系舊知識來知道測摩擦力的一種方法。)
5.根據幾組實驗分析比較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在下面的自主學習環節中展示出來)
(三)自主探究
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探索。先由教師啟發引導(例如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的過程),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說的話很少,但是對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卻很大,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學生要想對其他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必然要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只要他肯動腦,我們就可以引導其走上正軌,每節課都能讓這部分學生有適當的表現機會,就會逐步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熱情。這也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
例如,在摩擦力決定因素的探究過程中,我設計了如下幾組實驗進行。(可先讓學生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會與哪些因素有關)
第一組實驗:1.先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記錄讀數;(此處可以拓寬學生思維,手拉彈簧秤去拉動木塊,會發現彈簧秤的示數不穩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通過討論引出更好的方法,使下面的木板運動,去讀數效果非常好)
2.在木塊上放鉤碼,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記錄讀數;
3.增加鉤碼的數目,再重復上步驟;
問題:通過剛才的第一組實驗,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第二組實驗:把木塊放在桌面上和放在玻璃上進行實驗對比,并記錄數據,通過兩次對比實驗分析滑動摩擦力還與什么因素有關?
第三組實驗:研究滑動摩擦力是否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
(四)課堂小結
在最初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讓學生扼要復述課堂內容,再通過逐步引導學生指重要的知識點,與自然生活的聯系。設計一些針對性強的問題不僅可以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同時起到了鞏固的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后,教師可讓學生寫成小論文的形式。必要時可以舉行論文競賽,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考評小組,通過一定的程序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打分評選。評比的原則有:創造性、合理性、通俗性。并分成不同的等級進行獎勵。
例如,在摩擦力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論文題目《假如地球上沒有摩擦力》。表面看不出,一旦進入學生的思維世界,你會驚嘆無比,覺得這個世界是如此之不可思議,平時聽不到的想法會一一展現在你的面前。真應了一句話: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的學生說:人和所有的物體就會像在游樂場坐碰碰車一樣,到處撞來撞去。有的學生說:人就會像喝醉了酒一樣不受控制了。還有學生說:人會隨風飄移,好爽……
物理本身就是一門與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它具有較高的抽象性,要使學生理解接受和消化,就必須讓學生學會探究學習的方法。我們也希望以當前基礎課程改革為契機,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上做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