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照勇 王春偉
[摘 要]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為基礎,重視人的價值;在教育對象上,打破傳統的封建等級制度,使大多數被剝奪受教育權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在人的個性差異基礎上,因材施教,充分發掘人的潛能。“有教無類”充分體現了孔子以人為本的主張,對于當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孔子;有教無類;啟示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42 — 02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 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 享有崇高的地位。春秋后期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孔子不分國別、種族招收弟子, 對于傳播華夏進步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 這是孔子有教無類的重要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 打破了貴族壟斷學于官府的格局, 開創了平民辦學之風。為當時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為后世提供了意義深遠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無類”思想的淵源及歷史環境
孔子的“仁”論,是他提出“有教無類” 的理論基礎。“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110次。那么,什么是“仁”呢?關于“仁”的解釋有多種。在這里我們只對其中幾種進行分析。《說文》中說:“仁親也,從仁從二。”這里的“仁”指的是仁人,一是指己,一是指人,意思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呢? 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如何“愛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都說明了孔子愛人。“有教無類”也正是本著“愛人”這一思想原則出發的。
另外,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思想也是他提出“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依據。從《論語》一書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闡述了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也闡述了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這就是他的“性善論”。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了人的天賦素質的相似性,也指出了人人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這里他已經認識到先天因素是影響人格形成的一個因素,同時也考慮到后天環境教育的作用。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西周末期土地國有、宗法制度和學在官府三位一體系統勢力強大的時代。辦學形式上依然是“學在官府, 民間無學” 。〔1〕當時社會動蕩不安, 戰亂頻繁。孔子奔走各國之間, 希望統治者能放下屠刀, 以“仁”治國, 但多年的周游列國, “仁政”思想終被當時的社會所遺棄。于是, 他退而從教, 創辦私學, 并提出“無類”教育。實行“有教無類” 本意是教育不分等級、種類。“春秋以前是王官之學, 有資格受教育的是王公貴族的胄子, 作為平民是沒有資格接受教育的。孔門弟子來自各個諸侯國和各個種族,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載有事跡的學生, 除魯國外, 還有來自衛、齊、陳、晉、吳、宋、楚、秦等國。〔2〕
二、孔子“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轉變高等教育觀念,發展大眾化教育
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顯著特征。“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教育地位的表述中增加了“社會進步”的字眼,更加突顯了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對教育重要性認識的質的飛躍。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充分證明孔子非常重視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孔子“弟子三千, 賢者七十二”, 正是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目前正處于改革攻堅期,經濟轉型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將高等教育定位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確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提出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目標要求。要從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向社會化的終身教育轉變,從只能滿足少數人的需要向滿足多數學生的教育需要轉變;正確處理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個體文化需求之間的關系;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滿足不同層次的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孔子曾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因此,也可以把“有教無類”理解為孔子大眾化教育的主張。
(二)調整中等教育結構,普及中等教育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思想,雖然不能上升到“普及教育”的高度,但已有了這種思想的萌芽。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和中等教育的結構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普遍關注。日益增長的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量決定著中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重新調整中等教育結構,普通高中要得到相當的發展。這既有利于保證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又有利于滿足高等教育擴招的需要。而在21世紀信息時代已經來到的今天,我國的中等教育過早的職業化或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中的比例不合理,將很難滿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最終將影響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對中等教育來說,職業技術教育要辦,普通高中的比例要回升,甚至在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基礎上,有步驟分地區地普及高中教育也已成為必然,使中等教育逐步走向“職業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職業化”的良性發展的軌道。
(三)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教無類”
孔子的教育對象廣泛,年齡不同,智力有別,性格、志向不同,但孔子卻能較為深入、全面地了解、分析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優缺點,并對他們因材施教,人盡其才。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4〕 報告對“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要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理念。汲取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精華,對本是人格平等的學生施以同樣的愛心,對個性特征存在差異的學生施以有差異的教育。充分認識和肯定學生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承認其主體性,教育其發展, 做到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方式、方法上區別對待,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不拘一格培養人才。孔子“有教無類”思想是建立在“仁”基礎上的,沒有仁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教育愛”應關照到每一個學生。當前,在一些學校有極少部分教師,按學生的出身、家長的地位、金錢的多寡,人為給學生劃分成不同的等級。當今的教師如何提高和完善自己, 用特有的愛心去接納所有的學生, 特別是以仁厚之心去關懷和幫助自身缺點比較多、家庭條件比較特殊的學生, 使他們變差為優, 變壞為好, 這是和諧社會背景下教師面臨的“無類”教育的新問題。〔5〕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兩年多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國民素質也得到了較大提高。正是由于在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教育工作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贊譽。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社會正從生存型消費進入發展型消費階段,人民群眾對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更加強烈,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學習孔子“有教無類”思想,要求我們把“人民滿意與否”作為一切教育工作的檢驗標準,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提供均等化的基礎公共教育服務,使全社會的受教育機會、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教育制度規則的公平狀況都有明顯提高,以回應孔子“有教無類”的呼聲。
三、“有教無類”思想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啟示
兩千多年過去了,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的今天, “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對我們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
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部署,通過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有效銜接,努力使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建立健全繼續教育體制機制,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搭建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終身學習“立交橋”,為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目標,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立德樹人”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更重要的是“立德樹人”。中華民族是重視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為我國古代所謂“三不朽”之一,《左傳》載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實現道德理想,其次是事業追求、建功立業,再次是有知識有思想、著書立說。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現。把“立德”擺在第一位,是因為萬事從做人開始。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中的這段話說明我們的先賢已充分認識到培養人才是長遠之計。“立德樹人”也幾乎是我國歷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立德樹人”,堅強而有力地回答了這一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問題,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進一步豐富了人才培養的深刻內涵。
(三)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
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還不夠完善,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因此,我們要以改革推動教育發展,以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改革增強教育活力,進一步消除制約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著眼于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著眼于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和突出矛盾。要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核心,系統推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入保障機制改革,力爭取得新突破。要以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為突破口,以制度建設為導向,著力完善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學校制度、民辦教育制度、教育督導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持續增強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制度保障。總之,“有教無類” 的教育思想開創了平等教育的先河,而教育的平等是社會公正的底線,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正是對“有教無類”這一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它反映了當今教育的根本理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重視孔子的“有教無類” 教育觀,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意義,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人民滿意。讓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教育文化生生不息,不斷開花結果。
〔參 考 文 獻〕
〔1〕王炳照.中國私學·私立學校·民辦教育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4-5.
〔2〕李國鈞,王炳照.中國教育制度通史( 第一卷)〔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112-118.
〔3〕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G〕.學習出版社,2012:30-31.
〔4〕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G〕.學習出版社,2012:30-31.
〔5〕丁曉民.重識有教無類〔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4,(08):66.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