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辰琛 李麗華
[摘 要]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倫理學基本原理,從倫理角度分析和論述了水資源的生態價值。水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制約因素之一。針對面臨的水資源短缺、旱澇問題日趨嚴峻,從倫理角度審視和反省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行為,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倫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61 — 02
一、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學含義
從倫理學上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是公平與和諧。公平側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代際公平以及不同領域、不同人群之間的代內公平;和諧側重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指全球范圍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具體的說代內公平必須以代內公平的實現為前提。代內公平原則是用以調整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消除世界貧困、謀求共同發展的倫理原則。
保證代際間公平實現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代際間儲存意思得以實現。具體的說,如果一代人愿意從公平原則出發去考慮后代的利益,并愿意為他們做出實際的努力,而后一代人的內部都不能按公平原則進行分配,那么對后代的公平意愿就會落空。另一方面,解決代際公平問題的關鍵在于建立“正義的儲存原則”。就目前而言這一原則必須通過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即使人類行為與環境運動相協調。
對于水資源來說,這種可持續發展就可以理解為當代人愿意從公平原則出發去考慮后代水資源的問題,即當代人在滿足自身用水的同時,應當使水資源的各種條件保持相對穩定性,從而持續供給后代,進而形成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含義。
二、中國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價值
(一)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推動人類行為的根本轉變
理論上講,可持續發展能否實現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人類自身的理性能否最終戰勝非理性的問題。倫理在以利益原則支配為主的世界中,常常是乏力的。但倫理之所以稱之為倫理,就在于它不僅是一種觀念,同時是一種現實的力量。稟承倫理觀念的人一旦成為一種社會力量,必然對世界產生影響。在傳統倫理學中,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更高層次是價值關系,在傳統價值觀的視野里,可持續發展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導致了環境倫理的產生,它認為生物圈中一切存在物都有自主生存、繁衍和充分體現個體、實現自我的權利,第一次將傳統的倫理道德擴展到社會——人——自然一體化的視野中,是對人的價值和自然界價值的雙重關照。在實踐中,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觀要求人水價值觀由傳統到現代的范式轉換,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公正;提高整個社會成員的文明程度、資源節約意識和生態保護意識;促進生產的生態化,將生態平衡的原則納入生產活動的規范。
(二)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觀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要求從根本上體現人與自然、社會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如何看待人與外部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系,是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本體論前提。人與自然界作為社會、自然系統的兩個要素,是互為前提、相互制約的。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才獲得了自己本質性的規定。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立統一要求一方面人類在發揮能動性的同時,實現主體尺度與客體尺度的統一,協調好人與水的關系;另一方面要自覺處理好當代人之間以及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自覺平衡代內利益與代際利益,促進社會公平和和諧發展。
人類生存危機的出現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人類無限制地改造自然界的結果。因此,環境倫理學首先要確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我們“有能力做的,并非一定是應當做的”。傳統發展觀的一個基本信條是:人是主體,自然界只是滿足人類需要的對象。因此,人類對自然界的一切實踐行為都是天然合理的。既然人類的一切實踐行為都是天然合理的,那么,只要我們有能力做的,就一定是應當做的。可持續發展觀正是以此來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的,通過從人與環境的視閾對人本身的重新反思,進行促進人深刻的認識自己,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三、中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中存在著問題及原因
(一) 我國水資源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根據80年代初水利部對全國水資源的評價,我國的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2萬億m3,除通過土壤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態系統及人工生態系統外,可通過水循環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m3。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 m3,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増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將降到1760 m3。按照國際上一般承認的標準,人均平均水資源量少于1700的為用水緊張國家。因此,我國未來的水資源形勢是嚴峻的。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江河水中泥沙含量高,氣候條件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表現為北旱南澇。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防洪安全仍缺乏保障;水資源緊缺與用水嚴重浪費并存;水資源過渡開發造成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嚴重;水質污染發展迅速,已到極為嚴重的程度。
(二)影響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因素
1.缺少水資源的生態倫理教育
目前,我們是以最脆弱、嚴峻的生態環境,供養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因此,我們應以積極、認真、負責的態度參與保護地球生態環境,追求全人類可持續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學校的環境教育過于注重環境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相應的倫理價值觀與技能的培養,在培養未來公民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社會責任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顯得薄弱。因此,倫理觀教育的缺失,為我國的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2.相關倫理道德規范的缺失
倫理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調整人和人之間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今天,當人類面臨水資源危機的時候,在人們重新審視人和自然關系的時候,開始認識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還必須承擔人對自然進行保持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然而,在如何擴展道德功能的領域,把傳統道德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擴展到調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關系,重視道德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的功能,建立起相關的倫理道德規范,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倫理規范的缺失不可避免的成為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摯肘。
四、中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倫理途徑
水資源是一個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系統,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取決于整個自然環境的好轉。在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和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今天,要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除了依靠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嚴格執行外,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也非常緊迫和重要。
(一)加強生態道德教育
環境問題是人們在錯誤的價值取向支配下,采取不明智的社會經濟行為引起的。實行這種行為的價值取向選擇的機制恰恰是品德這種心理結構的機能,而品德結構的構建是行為規范的接受過程,因此,人類要十分重視生態道德的教育和培養。
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喚起人類對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態的良知”,使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人類既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又有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和義務。
(二)倡導生態道德規范
1.熱愛自然以及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熱愛自然就是熱愛人類生存的家園。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熱愛自然以及與自然和諧發展,不僅是生態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
2.愛惜動植物,保護生態平衡。現代生態科學表明,保護地球現有動植物群落的完整、穩定,是保持地球上的基本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能力,保證物種遺傳資源的多樣性,維護包括全人類在內的整個地球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條件。人類只有保證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人才能在地球上生存和發展。
3.發展科學技術,保護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使尚未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變為有益于人類的資源,而且還能綜合利用原有資源和開發過去無法開發的資源。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促進環境資源的保護,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的浪費,降低污染的程度。
4.開發資源與保護環境相結合。地球上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絕不能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否則,必然遭受自然界的報復。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合理開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
(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德觀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1992年8月,我國政府提出了環境與發展的十大對策。1994年3月,我國政府批準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人口、環境發展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了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總體戰略、決策和行動方案。1996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八次會議,把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又把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
可持續發展觀,其核心是要充分認識和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使之相互平衡,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就是把人與自然看作是同一個發展系統,不僅應重視人類的生存價值,也應重視自然環境對人類的支撐與服務價值。它要求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既要重視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又要保證環境和資源獲得相應發展。人類要正確處理人、環境、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保證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觀還強調利益分配的公平原則,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今人與后人的關系,實現機會、利益均等。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不僅屬于當代人,也屬于子孫后代。我們決不能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把資源消耗殆盡。
總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要求。水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應該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保護自然環境,合理開發水資源,從而保證人類社會一代又一代的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陳家琦,王浩,楊小柳.水資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王南林.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N〕.光明日報,2002-01-22.
〔3〕羅爾斯. 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王耀先,陳劍瀾.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5〕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6〕余誅昌.生態倫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7〕盧風,劉湘溶.現代發展觀與環境倫理〔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8〕統計數字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網站〔Z〕.
1998.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