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必須堅持底線思維,扎實開拓進取。周密準備,果敢行動,牢牢把握發展機遇,扎實將我國經濟發展推入更高水平、更小代價、更可持續的發展新時期。
一、堅持底線思維首先要充分認識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隨著“穩增長”政策效果顯現,我國經濟筑底企穩,經濟增長率出現回升。但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空前復雜。最主要的是我國經濟正在由高增長階段轉入中速增長階段,經濟發展的環境與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要求企業、政府、社會必須盡快適應。
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市場需求增速大幅降低。2001-2007年,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額年均增長14.1%,2008-2011年降低到3.8%,而資源類產品價格則大幅提高。國內看,近年來城鎮承載能力的瓶頸,對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制約。具體表現為現有城鎮空間難以承受汽車總量的快速增長,一線城市支持住房建設的土地、基礎設施潛力不斷下降。這些因素越來越明顯地制約了汽車、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速度。2002-2010年汽車銷量年均增長24%,但2011年降低為2.45%,2012年為4.3%。2002-2009年,城鎮商品房銷售面積年均增長19.8%,2011年降低到4.9%,2012年降低到1.8%。汽車、住房市場降溫不僅影響到汽車工業、房地產建筑業,而且影響到重化工原材料、裝備制造、能源、交通運輸等多個產業,導致國內市場需求增速全面下降。而勞動工資、土地、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價格則大幅提高,污染排放收費標準也持續提高。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速下降,訂單增速下降,必然降低企業開工率,引起庫存調整和產能調整。各類要素資源價格的大幅提高,則使低成本擴張的條件發生了深刻改變。
訂單減少、成本壓力加大,集中表現為企業利潤水平大幅下降,面對這一重大變化,企業需要調整轉型,現有產能面臨調整,產能建設發展的既有模式,包括項目建設主體、項目預期、融資方式等都面臨調整。這其中包含著企業相互影響,大量倒閉的風險。企業集中倒閉還會帶來下崗失業、銀行壞賬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從政府方面看,隨著經濟增速下降,財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土地等非稅收入的增速也會大幅下降,銀行由于風險加大,貸款更為謹慎。這些都會影響到政府的投資能力,以及發展社會公共事業的能力。從防過熱、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到穩定經濟增長,政府宏觀調控也面臨新的考驗。從社會方面看,隨著競爭加劇,財產責任風險加大,社會征信體系不完善,社會信任度降低等問題也將突出;對低收入群體、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援助能力不夠的問題也將突出。適應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創新能力、改變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趨勢,都要求加快推進改革,根據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性、艱巨性、復雜性也是空前的。綜合看,我們正面臨經濟社會的重大轉型,面對空前的風險與挑戰,堅持底線思維,首先就要清醒全面地認識面臨的這些風險和挑戰。
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十幾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相對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最重要的基本國情,也是判斷中國經濟發展潛力最根本的邏輯起點。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仍然是長期和最根本的任務。其具體表現就是持續快速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這一過程首先有巨大、可持續的內需增長潛力。中國的消費市場是以十幾億人口,從人均GDP6000美元左右,向5萬美元左右跨越所支撐起來的,其規模和潛力都是史無前例的。1978年,當我國人均GDP 幾百美元時,對應的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大衣柜作為大件的消費結構和市場規模,而人均GDP6000美元左右,對應的是家電、電腦、汽車、住房為大件的消費結構和市場規模。相應地,人均GDP5萬美元左右,對應的必然是發達國家居民目前達到的消費水平和相應的市場規模。2010年,日本千人汽車保有量625輛,我們只有72輛;2009年日本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42平米,而我們按照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僅24平米。2012年按照常住人口統計,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6%,按照戶籍人口統計,只有36%,而發達國家均在70%以上。我國城鎮常住人口中還有2億人左右居住在鎮域內。城鎮化的任務和潛力仍然非常巨大。隨著大量人口向城鎮轉移,以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和購買力提高,各類消費需求必然會持續擴大。綜合分析,未來我國消費市場規模和潛力決不可低估。
這一過程有較好的要素供給保障。從資金方面看,2012年末人民幣存款余額達到91萬多億元,遠大于當年36萬多億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生產建設的資金供給比較充裕。從人力資源方面看,盡管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存在潛在威脅,但遠未成為現實。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9.3億多人,而城鎮就業總量僅為3.7億人,城鄉間流動的農民工1.63億人。這些數據充分表明,就業不足仍然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至于招工難、招工貴,則主要由于城鎮承載能力不足,特別是戶籍開放能力不足所造成。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潛力仍然十分巨大。技術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推進,跟隨利潤流動的各類技術將繼續向我國轉移,我們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包括原始創新也在加快發展??傮w看我國未來的發展在資金、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供給方面具有較好保證。
以上條件決定了我國持續較快推進現代化是可能和可行的,億萬人民群眾改變現狀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大勢不可阻擋。我們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的堅實道路、理論、制度支撐。從國際看,和平發展的潮流仍不可阻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必將釋放巨大的發展紅利,城鎮化瓶頸的消除必將帶來巨大發展空間。充分認識這些有利條件,滿懷信心地去把握重大戰略機遇,是我們不可回避的重大歷史責任。
三、堅持底線思維必須周密籌劃,果敢行動,重在實效
面對經濟社會的重大轉型,面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的挑戰,必須從最壞方面進行準備,向最好的方面奮進開拓。必須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統籌全局、審時度勢,從大局出發,周密籌劃可行方案和路徑。也應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看準的目標、可行的方案就要果敢決策,毫不動搖。要在見實效上下功夫,用改革開放實質性的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實質性的轉變回應人民群眾的迫切期待。讓中國夢不斷增強感召力和凝聚力。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