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淵
一、處理好政府推動與市場調節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具體到發展縣域經濟,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為市場主體提供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除了政府投資的項目外,政府不是投資和項目推進的主體。自治區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政府推動和市場調節的關系,在實踐中很容易引發新一輪政府與市場不分的招商引資運動。其表現可能有:不顧市場需求,地方政府代替企業決策上項目;為追求項目進度,政府對項目的前期工作進行包辦,如代辦項目審批手續等;以發展經濟為名,產生新一輪政府主導的“圈地運動”;部分國家公職人員以招商引資為名與投資商勾結,結成利益共同體,為投資商謀求土地、資源、稅收等方面的不當利益等。
由此,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一定要正確處理好政府推動和市場調節的關系。要發揮好市場即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對縣域經濟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縣級政府要按照自治區的發展戰略,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本地的發展規劃,制定具體的產業投資指導目錄。要優化發展環境,轉變工作作風,推進政務公開,為市場主體提供一流服務,杜絕“吃拿卡要”等現象。要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維護好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要多方面籌措資金,搞好交通、信息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匯集。對不使用財政資金的非政府投資項目的決策權,由企業自主行使,政府不再干預,只提供指導和服務。只有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才不至于在實踐中發生拔苗助長式的項目推進運動,才能避免各種無視市場經濟規律的“造廠運動”、“造樓運動”和“造城運動”的出現。
二、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內蒙古有13億畝草原、3.5億畝森林、6000多萬畝水面和濕地,草原、森林面積均居全國之首,生態地位顯著,是首都北京的“護城河”。同時,內蒙古生態環境也很脆弱,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最為廣泛的省區之一。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自覺把經濟發展放在自治區黨委“兩個屏障”的戰略部署中去謀劃,堅決克服以發展縣域經濟為名,進行新一輪的資源掠奪和環境破壞,堅決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讓“寧可嗆死,不能餓死”的發展誤區成為永遠的過去,努力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使內蒙古成為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具體來講,在實際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幾方面。一是絕不放低環保門檻。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嚴格按照環境保護法規把好項目入口關,防止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將中東部地區一批環境代價高的落后項目轉移到我區。二是更加注重環境監管。嚴格依法進行環境監管,決不能失之于松,失之于弱,確保內蒙古草原天更藍,水更清。三是堅決防止資源掠奪。完善資源配置政策,防止以上項目為由,騙取配置資源的做法。堅決防止采富棄貧等掠奪性開采資源的現象。四是切實加強生態治理。繼續加大草原和森林保護力度,加大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做好節能減排工作。通過上述舉措,使我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三、處理好統一要求與重點突破的關系
自治區黨委對內蒙古今后的發展定位做出了統一規劃,集中起來就是王君書記在出席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以及在傳達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干部大會上概括的八個方面的發展定位。這是我區發展縣域經濟的總綱。各地在執行過程中,要按照自治區黨委的總體要求,因地制宜,立足實際,抓住重點,精于謀劃,認真完善自身的發展思路,反對照抄照搬,簡單復制。
具體來講,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突出特色。各地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立足地方特點,抓特色產業,不是每個旗縣都要搞“五大基地”,提倡一縣一業,一鄉一品,反對“大而全”。二是突出重點。縣域財力和資源有限,要把有限的資源和資金用在重點產業和關鍵項目上,反對不動腦筋,平均用力。三是突出關鍵。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要把有限的工作資源向關鍵環節傾斜,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切實做到“能快就不要慢”,反對“眉毛胡子一把抓”。
四、處理好簡政放權與從嚴監管的關系
發展縣域經濟,要賦予縣級更多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如項目的審批權、財政稅收權等。同時,在下放權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從嚴監管,防止權力被濫用,使縣域經濟發展始終在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范圍內進行,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如何處理好簡政放權和從嚴監管的關系,在實踐中要把握好以下幾方面。第一,放權要有依據。凡是法律法規明確可以下放到縣一級的權力,才可以下放,法律法規明確不能下放的不得下放。二是用權要有監管。原屬自治區和地市一級的權力下放到縣一級的,決不能一放了之,疏于監管。要定期對下放權力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認真查找權力行使中的違規情形,明確提出整改意見,做到權力雖然下放,但對權力運行始終心中有數。三是違規要追責。對于下放到縣一級的權力被違規運用的,要及時糾正,嚴肅追責,絕不手軟。
五、處理好開拓創新與立足基礎的關系
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要鼓勵創新,反對因循守舊,陳陳相因,但同時要從現實基礎條件出發。一是不搞空中樓閣。提出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和目標,要從現實條件出發,所提的指標都要經過科學測算,在實踐中可行,反對離開現實基礎,拍腦袋決策,提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二是不搞另起爐灶。發展縣域經濟需要制定長期發展規劃,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反對主要領導調整后,不顧已有的發展基礎,另起爐灶,另辟蹊徑的做法,杜絕新的爛尾工程的出現。三是不搞標新立異。要反對借創新之名,離開縣域經濟的發展條件,搞一些標新立異,華而不實的“政績工程”。如一些不具備信息產業發展條件的地區,不宜急著搞什么云計算中心,一些保障房建設都步履維艱的地區,不宜急著搞什么CBD。
六、處理好加快改革與完善制度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發展縣域經濟靠激情、靠奉獻、靠敬業,但最根本的要靠制度,完善制度最根本的方法是改革。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目前,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亟需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改革突破,完善制度設計。如農村牧區土地和草牧場使用權流轉、縣域工業園區的運行機制、城鄉居民戶籍制度、城鄉居民社會保障統一辦理、縣一級政府機構整合和職能轉變等方面。要從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通過加快改革的辦法,完善制度,保障縣域經濟順利發展。一是通過改革修訂現有制度。要通過改革的辦法,修訂不合時宜的制度規定。二是通過改革制定新制度。新的改革方案在實踐中被證明切實可行的,要大膽地將改革的成果上升為制度,用制度保障改革的成果。三是通過改革廢止舊制度。對于那些時過境遷沒有生命力的舊制度,要通過改革的辦法予以廢止,避免其對縣域經濟發展產生消極阻礙作用。四是通過借鑒外埠的經驗,豐富改革思路。如在新農村、新牧區建設中,可以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在乳業發展方面,可以借鑒印度“奶業合作社”的經驗;在節水農業發展方面,可以借鑒以色列發展節水農業的經驗;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可以借鑒日本“一村一品”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在發展清潔能源方面,可以借鑒丹麥發展風力發電的經驗等等。
七、處理好做大總量與調整結構的關系
做大總量是指將我區縣域經濟總量進一步做大,量變才有可能引起質變。調整結構,就是要在做大總量的同時,保持產業結構的合理,防范產業風險。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處理好做大總量與調整結構的關系,僅僅依靠市一級和縣一級的自覺是不夠的,需要在自治區的層面進行規劃和設計。一是明確主管機構。應該在自治區的層面明確專門的機構專司縣域經濟規劃和調節職能。二是逐級上報規劃。縣一級行政區域的經濟發展規劃經所在盟市審核通過后,報自治區進行統一規劃和調整。三是重新下達規劃。自治區相關職能部門對各盟市上報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在全區的層面進行重新規劃和調整,然后再下達給盟市旗縣執行。要打破地域界限,按照產業鏈分工,對屬于同一產業鏈的不同項目進行統籌安排,避免重復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這樣,通過自治區的統一規劃,在做大總量的同時,促進我區縣域經濟形成合理的產業格局,避免個別產業一支獨大等現象,促進項目、產業良性互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八、處理好單兵作戰與系統整合的關系
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提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發展縣域經濟,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按照系統論的思維,既要提高縣域經濟領域各條戰線單兵作戰的能力,又要提高整體統籌的能力,打好組合拳,形成整體效應。一是要整合力量。要整合好自治區、市一級和旗縣級部門的工作力量和資源,形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二是要整合資金。要將中央、自治區、市一級和縣一級的扶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整合捆綁使用,集中資金啃硬骨頭,辦大事情。三是要整合政策。對于工業、農牧業、小城鎮建設、第三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政策進行整合,系統運用,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克服各自為戰、彼此不兼容的弊病。
九、處理好經濟增長與改善民生的關系
要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要切實處理好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關系,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讓城鄉居民過上幸福生活。一是不斷提高公共財政在民生項目上的投入。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要逐年提高公共財政在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二是持續地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優先發展擴大和帶動就業的民生項目。要加強管理和服務工作,提高弱勢人群在勞動力就業市場的話語權,維護其合法權益。三是穩定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健全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不折不扣落實好各項惠農惠牧政策,增加農牧民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四是繼續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福利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滿足困難家庭基本需求。做好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和扶貧工作的銜接配套等工作。
十、處理好內力推動與外部保障的關系
發展縣域經濟首先要激發內部活力,調動好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關主體的積極性,如企業、政府職能部門、中介組織等。同時,發展縣域經濟要做好外部保障,形成內力推動和外部保障雙輪驅動的格局。一是建立考核獎懲機制。要將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考核指標體系之中,發揮政績考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自治區縣域經濟主管部門要會同組織人事、紀檢監察部門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考核獎懲力度,建立定期檢查考核機制。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成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不事張揚、務實能干、實績突出的同志要提拔重用。同時,對阻礙縣域經濟發展和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違反廉潔自律規定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處理。二是加強干部人才保障。大規模抽調自治區直屬機關干部去旗縣市區掛職或任職。深入推進草原英才工程,制定更有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政策,把各方面的優秀人才集聚到縣域經濟發展的舞臺上來。三是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要結合自治區正在開展的北疆基層黨組織固本工程,加強縣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四是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要進一步弘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推動城鄉文明共同發展,提升城鄉文明程度,更好地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我國自春秋時期設置郡縣以來,就有了發展縣域經濟的命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從國情和區情出發,按照自治區黨委的總體部署,認真處理好發展縣域經濟面臨的各個方面的矛盾關系,以更加寬廣的視野、更加有力的舉措來推進各項工作,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為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美好的內蒙古做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