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才
一、伊泰集團概況
伊泰集團成立于1988年,是由張雙旺董事長帶領20名行政超編人員,靠政府給予的5萬元開辦費起家。經過25年的發展,公司已成為以煤炭生產、經營為主業,以鐵路運輸、煤制油為產業延伸,以房地產開發等非煤產業為互補的大型現代化能源企業。截至2012年底,公司總資產達724億元;連續8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2012年位列第237位;位居全國煤炭企業百強第19位、自治區煤炭企業50強之首。
伊泰集團現有14座井工煤礦,其中在建礦井2座,總生產能力超過6000萬噸/年。獨資控股并投入運營的鐵路全長近400公里;擁有16萬噸級/年的煤間接液化(煤制油)工業化示范廠。集團公司下屬48家直接和間接控股公司,其中伊泰煤炭股份公司為煤炭行業首家B+H股上市公司。
2012年公司生產原煤5991萬噸,銷售商品煤7960萬噸,實現營業收入450億元,利潤73億元,上交稅費86億元。2013年1-4月,公司生產原煤1444萬噸,同比減少14%;銷售商品煤1982萬噸,同比下降21%;實現營業收入82億元,同比減少22%;上交稅費20.4億元,同比下降26%。預計2013年可生產原煤6000萬噸,銷售商品煤8000萬噸,生產油品17萬噸。
二、伊泰集團發展的成功經驗
伊泰集團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在自治區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扶持下,通過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成為自治區地方大型現代化綜合型能源化工企業,這得益于:
第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
伊泰集團始終把握發展機遇,針對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尋找突破口,通過先建市場營銷體系、后建配套的生產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公司在創辦初期,為了擴大煤炭的外運量和銷售量,實現公司效益最大化,傾全力購置自備車,用3年的時間建成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市前身)年利潤過千萬元的兩戶企業之一;用4年的時間建成國家中型一檔企業;用8年時間建成國家大型企業;用10年的時間實現了利潤超億元的驕人業績。
第二,堅持“四個不變”的辦企原則
2001年,伊泰集團在資產重組過程中提出“四個不變”的辦企原則。“四個不變”的辦企原則不僅解決了因企業轉制帶來的職工思想混亂問題,還保證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問題。
一是堅持加強黨對企業的領導,集團公司黨委是領導核心不變。伊泰集團黨委是實實在在的企業領導核心,凡是重大項目投資、重要人事任免等涉及企業發展和員工利益的重大決策必須經黨委會研究同意方可執行。伊泰集團實行“黨企交叉任職”的復合型領導體制,11名董事會成員有9名是黨委成員,這不僅理順了黨組織與法人治理結構的關系,又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二是堅持合法經營、照章納稅,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方向不變。伊泰集團從轉制之日就提出了“不違規、不違法、不打擦邊球”的“三不政策”,繳納稅費連續11年居鄂爾多斯市榜首、連續5年位居自治區之首。截止2012年底,公司累計上繳稅費387.2億元。
三是堅持依靠廣大員工,充分尊重廣大員工主人翁地位的宗旨不變。伊泰集團從2001年轉制后實施全員持股制度,即所有員工都是公司股東,真正體現了員工就是企業的主人。努力提高員工收入,2012年公司普通員工人均年收入超過15萬元,遠高于地區及行業平均水平。伊泰集團被國家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評為“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工商聯聯合評為“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
四是堅持為地方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做出貢獻的思想不變。公司成立以來,累計為社會各項公益事業無償捐資超過6億元,已五次榮獲“中華慈善獎”。
第三,堅持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
管理創新方面:伊泰集團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在充分借鑒國有企業管理經驗基礎上,在煤礦和鐵路的經營上采取自管和委外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證實了這種模式既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又可以實現雙贏。
技術創新方面:伊泰集團從2002年就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完成國內第一個煤間接液化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中試,并通過了國家863項目驗收;2006年5月,公司開工建設我國首條16萬噸級/年煤基合成油工業示范生產線;2009年3月聯動試車、投料出油;2010年6月,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標志著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液化制油成套技術從中試到工業化示范獲得成功。截至2013年4月裝置已安全穩定運行了4年。伊泰集團截至目前在技術研發上累計投入50億元,這對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四,堅持安全生產高于一切的發展戰略
伊泰集團董事長一直親任公司安委會主任,并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寧可少產100萬噸煤,也不死一個人”的安全理念,將“安全高于一切”牢固樹立在企業發展的全過程中,公司不僅推出《安全風險抵押金制度》,而且采用安全一票否決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強化安全意識,預防安全隱患,有效保障了安全生產。
三、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建議
雖然目前的煤炭市場很不景氣,但是黨的十八大“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論斷和王君書記提出的要著力發展自治區非公有制經濟的戰略思想為我們增添了發展的決心,現就如何加快非公經濟跨越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根據自治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
國務院和有關部委近年陸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13號)及2012年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44個民間投資36條實施細則,建議自治區黨委政府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統籌制定出促進非公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具體政策。
(二)創造非公經濟與公有經濟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現在非公企業在項目核準、稅費繳納上存在與公有制企業不同等的待遇。項目核準以煤制油為例:我公司既是煤間接液化技術的控股公司,又是國內首個煤間接液化工業化示范項目的建設單位,且裝置已穩定運行4年。目前伊泰的煤間接液化工業放大項目已上報5年但仍未核準,但利用該技術的央企項目據我們了解已經核準。
在稅費的繳納上非公經濟應該與公有經濟履行同等義務。
(三)進一步優化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的投資領域
公有制經濟應主要在關系國家安全、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凡是非公企業能干的領域,公有制企業不一定事事都參與,比如說房地產、公路、鐵路、煤炭等領域。
(四)引導非公經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為更好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引導非公經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避免家族式管理模式。
(五)非公經濟要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承擔社會責任
我們認為目前非公經濟確有經營不規范、納稅不積極、社會責任心不強等情況存在,因此我們希望非公經濟從自身做起,合法經營、照章納稅、承擔起社會責任,做百年企業。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