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蕓等
摘 要:簡述了濉溪縣鎮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促進城鎮經濟發展,從而實現城鎮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鎮域特色經濟;協調發展;城鎮化;濉溪縣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07-03
1 濉溪縣鎮域經濟發展概況
近年來,濉溪縣特色經濟發展依托優勢資源,因地制宜謀劃經濟發展規劃,通過開發利用、招商引資、培育主導產業等措施,特色經濟雛形初顯。濉溪、百善、臨渙依托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制造、商貿流通產業,工業門類齊全,商貿市場繁榮,初步形成了工貿型為主的鎮。劉橋、五溝、孫疃、韓村依托礦區及煤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型建材、能源化工、加工制造等工礦配套型產業、在拆遷安置、新區建設、塌陷區治理、土地復墾等重點項目帶動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及工業集中區建設步伐加快,建筑、建材、運輸、商貿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工礦型為主的鎮;南坪、雙堆、四鋪、鐵佛依托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種植、養殖優勢,積極推進特色高效農業、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初步形成了農業型為主的鎮。
2 特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規劃缺失,主導產品品牌不響亮 各鎮缺少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的鎮域產業發展規劃統領、指導;受土地指標、人力資源、財政經濟等諸多客觀因素制約,始終不能做大主導產業、做響產品品牌。
2.2 發展定位不清,特色經濟不突出 各鎮對本地資源狀況缺乏科學調查研究和合理的規劃、開發、利用,除了礦產資源似乎無其他推進經濟增長的動能,對依托本鎮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特色鎮沒有明確的定位,提出明確目標,不能得到很好落實。只見百業競展,不見主業突出,不能形成規模,更不能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鎮域品牌產業。
2.3 產業集聚力弱,扶持不到位 近年來,各鎮開展招商引資,企業逐年增多,但從生產經營及財稅貢獻情況看,無主導產業,各鎮間產業類別雷同,多為初加工或粗加工產業,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如:全縣大部分鎮都有面粉加工企業,每個工業園區都有機械制造企業等。政府扶持獎勵政策力度不夠,資金不足,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不健全。
2.4 對外依賴度大,發展不主動 各鎮為了更快、更便捷取得發展成效,往往單純借招商引資來助力發展,見著就撿,碰著就要,對外依賴性大,特色鎮域經濟無法實現。
2.5 資源利用不充分,開發不全面 濉溪縣有臨渙古城、柳孜運河遺址、老城石板街等歷史遺存資源和淮海戰役主戰場遺址、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紅色旅游資源,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全縣采煤塌陷區總面積近0.67萬hm2,而且年新增200hm2,開發利用的僅10%左右。
3 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促進城鎮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特色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壯大縣域經濟總量、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關鍵環節。特色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
3.1 謀劃發展思路,強化規劃引領 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推進城鎮經濟協調發展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總體要求的戰略高度,走一鎮一特色產業的路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城鎮化。堅持總體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綜合考慮各鎮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和發展實際,制定城鎮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3.1.1 做好主體功能區規劃 要依據各鎮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按照產業引領,工業向集中區集中;科學規劃,堅持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土地依法、自愿、有償的向規模經營集中的“三個集中”和城鄉規劃一體化、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市場體制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管理體制一體化的“六個一體化”原則,對各鎮進行功能區總體規劃,各鎮要在總體規劃指導下制定實施詳規。建議將全縣各鎮規劃為工貿型、文化旅游型、涉農服務型3種類型,每種類型規劃一個重點小城鎮,形成3種類型、11個中心集鎮。實行以點串線、以線帶面,組團式集聚、板塊式發展,為全面實現城鎮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3.1.2 制訂好專項產業規劃 進一步細化工業、商貿、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規劃,明晰各產業的空間布局和發展舉措,做強做大主導產業。同時,做好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加快老城石板街、臨渙古城、百善大運河柳孜遺址的保護利用,做好雙堆、臨渙、韓村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產品。
3.1.3 完善集鎮發展規劃 各鎮在功能分區和產業空間布局的指導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準主導產業,明確發展重點。適應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修編完善村莊布點規劃。突出鎮村特色,體現地域文化風格,制定中心村建設規劃。各職能部門在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安排上,要與產業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結合起來,努力改善鎮域經濟發展硬環境。
3.2 突出產業特色,實施工業強鎮 要繼續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堅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吸引更多的農民向城鎮集中就業,不斷擴充城鎮人口總量,推進城鎮化水平。在確定鎮域特色、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應搶抓發展機遇,不斷延伸產業鏈,做強做大主導產業。
3.2.1 依托園區做強做大工業 要加強園區建設,加大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及各類配套設施建設投入,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制定統一的招商引資政策,差異化的發展戰略,采取集聚產業特色與培育主導產業相結合,每個園區明確一個主導產業,重點支持該產業的發展。如:濉溪鎮工業園重點集聚紡織服裝業;百善工業園重點集聚食品加工業;韓村鎮工業園重點集聚煤化工及延伸配套的工業等。
3.2.2 大力招商引資 圍繞打造特色產業,制定招商方案。強化招商引資手段,開展目標性、針對性強的專業招商活動,集聚產業,形成特色。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發揮其在培育特色產業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3.2.3 推進全民創業 以實施“小老板培育工程”為抓手,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切實做好向主導產業方向引導和扶持工作。積極幫助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各類創業者解決在生產經營場所、手續辦理、融資借貸、配套服務等方面的問題,推動自主創業,催生更多的產業老板,為特色產業配套,為完善小城鎮功能增添活力。
3.3 突出各鎮特色,加強城鎮化建設 按照規劃先行、彰顯特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統籌兼顧、加快推進的總體思路,抓住國家實施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機遇,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大力推進小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著力提高小城鎮綜合承載力。
3.3.1 依托工礦帶動,實施地礦共建商貿服務型小城鎮 劉橋、五溝、孫疃、韓村4鎮充分利用壓煤集鎮、村莊搬遷的機會和工礦職工消費的優勢,建設新的居民集中區,做強做大商貿流通業和服務工礦工作,與工礦共同建成商貿服務型小城鎮。
3.3.2 堅持文化引領,著力建設文化旅游型小城鎮 濉溪、百善、臨渙、雙堆集4鎮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資源,做好老城石板街、隋唐大運河柳孜遺址、臨渙古城、文昌宮、淮海戰役戰場遺址等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著力打造文化旅游名鎮。
3.3.3 大力發展涉農加工服務業,做大涉農服務型小城鎮 鐵佛、四鋪、南坪3鎮把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做好農資、農產品流通等服務“三農”產業,向中心鎮集中,壯大中心鎮,推動涉農服務型小城鎮建設。
3.3.4 逐步推動以中心村建設為重點的美好鄉村建設 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農村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四大基礎工程”為重點,全面治理“空殼村”,推進全縣美好鄉村建設。
3.4 挖掘特有資源,發展現代農業 各鎮要選擇具有較好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綜合競爭實力、較大市場發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強力推進土地流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3.4.1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基礎 著重解決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市場為導向,探索和利用民間資金,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加強農業基礎設施規劃與管理新體制創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地位。
3.4.2 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建設一批有市場潛力的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 雙堆、南坪等鎮地多人少,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糧油、畜禽養殖基地;依托農產品品牌優勢,以百善、四鋪、鐵佛等鎮為重點,著力建設沿隋堤的優質瓜菜和良種繁育基地;利用采煤塌陷區資源優勢,以劉橋、五溝、韓村、孫疃等鎮為重點,著力建成水產養殖基地、新興產業綜合區、濱水生態生活區、生態公園旅游區、親水娛樂活動區、文化體育運動休閑區等采煤沉陷綜合治理示范區。
3.4.3 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通過重點扶持、培養一批省、市級龍頭企業和鼓勵企業發展重組,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全面提升農產品科技水平。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要求,擴大農業產業化基地規模。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發展農業現代化所需技能。
3.5 建立推進機制,堅持長抓不懈 促進鎮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重在落實,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應該長遠謀劃,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3.5.1 增強發展特色意識,建立領導協調服務機制 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單位為成員的特色鎮域經濟發展協調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和協調服務全縣特色鎮域經濟建設各項工作。各鎮要加強組織協調,抓好特色鎮域經濟建設落實。根據鎮域經濟類型,建立縣直有關部門對口聯系制度,強化對特色鎮域經濟產業培育的指導和扶持力度。
3.5.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續推動產業發展 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采取靈活的分稅獎勵政策,支持各鎮特色經濟建設。制定出臺相應的發展政策、扶持辦法及配套措施,實行更優惠的市場準入政策,進一步降低門檻,鼓勵中小企業向特色產業區集聚。推行更加積極的資金扶持政策,各類扶持資金向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及信用擔保機構傾斜,引導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推行更加寬松和優惠的人才政策,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為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廣納人才。縣、鎮兩級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基地建設。
3.5.3 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優先發展重點鎮 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在中心鎮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的機遇和省、市政府扶持小城鎮發展的優惠政策,積極爭取省市專項資金,優先發展重點特色鎮。堅持以城鎮化推進鎮域經濟現代化,以鎮域經濟現代化帶動城鎮化理念,整合當地經濟資源,推進小城鎮建設,引導人口盡快向城鎮集聚,拓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空間,進而推動全縣經濟發展。
3.5.4 建立獎勵激勵機制,保障特色鎮建設落到實處 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于操作的鎮級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鎮干部激勵獎懲機制。根據鎮發展類型,科學制定考核內容,增強考核的可比性和公正性。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強化督促檢查,實行動態管理,真正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鎮域特色經濟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