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曉峰
摘 要:針對和縣當地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實行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備案制度、建立種子生產檔案 、全程監管生產各重點環節、加強技術培訓、增加基地投入、增強服務意識、加強監督抽查等諸項行政監管對策。
關鍵詞: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存在問題;行政監管;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76-02
為規范本地雜交水稻種子生產行為,保障種子生產企業和制種農戶的合法權益,使水稻制種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近幾年,我們開展了對水稻雜交種子生產基地行政監管工作的探索。
1 基地概況
和縣位于皖江之東,長江下游西北岸,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常年平均降水量為1 067mm)、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氣候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有利于農作物生長,適宜雜交水稻制種高產、穩產。南部及沿江一帶地勢較為平坦,為長江沖積平原,溝河港汊縱橫交錯,水庫、坑塘星羅棋布;西北部多為波狀起伏的丘陵、崗地,由此而形成大小各異的種植區域,具有雜交水稻制種得天獨厚的自然隔離條件。
在我縣,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已有30余年歷史。1976年縣政府組織農業技術人員赴海南學習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然后在全縣各地推廣。隨著制種技術的不斷成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多年的發展,先后經歷了探索期、普及期和產業化發展階段,目前制種基地初具規模,基地設施較為完善,制種技術日趨完善,新技術得到普及推廣,近年已成為我省重要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之一,先后生產“兩優培九”、“ 綠稻一號”、“華安501”、“粵優938”、“新兩優香4”、“中優293”、“綠豐20”、“中優293”等,常年生產面積均在333.33hm2以上,年產種子近100萬kg。
2 存在問題
由于眾多因素所致,當前我縣雜交水稻種子生產中也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違規制種現象時有發生 《種子法》明確規定雜交水稻制種實行許可證制度,嚴禁無證或未按許可證相關規定生產種子。但近幾年來我縣非法制種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不具備種子生產條件和資質的企業和個人或明或暗地進行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影響種子生產的正常秩序。
2.2 技術力量薄弱 由于原國有種子公司相繼改制,由公司分流出來的技術人員組成制種實體,其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少數制種單位不能嚴格按照制種技術規程進行生產管理;而現階段留在農村務農的勞動力多為弱勢群體,知識層次不高,接受能力欠佳,技術推廣難度較大,以致諸多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給種子質量安全帶來了隱患。
2.3 基地管理急待加強 由于現階段種子生產企業過多而優秀制種基地過少,致使一個基地內數家制種企業同期共存,勢必容易造成品種間隔離不能達標,隔離區問題每年都有發生;個別種子企業為了搶到基地,竟相承諾條件,致使生產管理難度加大;部分生產企業對新上的品種了解不夠,無詳細的制種方案,遇到突發事件往往束手無策。
2.4 自然風險增大 近年來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率增多,多年未遇的水災、雹災、極端高溫、低溫時有發生,由此引起花期不遇或相遇不理想而減產,尤為兩系制種,更易引起育性不穩定而使種子報廢;收獲期遭遇臺風或連續陰雨,勢必造成倒伏和穗發芽。
2.5 企業和農戶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少數制種合同不規范,對制種企業約束多,對制種農戶要求少,出現問題后多數都是由制種企業承擔,不利于種子生產企業對基地的正常管理;個別企業不能如期履行制種合同,不遵守誠信準則,采取惡意和非法競爭手段,擾亂了種子生產有序競爭;制種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自我約束力差,當制種戶不守合同、不按制種技術規程制種的現象出現時,對農戶管理約束及懲處缺乏行之有效的辦法。
3 監管對策
通過對本地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現狀的調查和研究,本文就如何加強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的行政監管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3.1 實行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備案制度 按照《種子法》和有關法規的規定,做好種子生產許可證及相關證件的查驗工作,規范種子生產主體,嚴把種子生產準入關。所有在本行政區域內生產雜交水稻種子的企業或個人均要在生產前一個月到縣種子管理站備案,查驗委托生產企業營業執照、雜交種子生產許可證、企業委托生產合同、農戶生產合同;提交相關品種(組合)制種技術方案、《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備案表》;報告基地的隔離條件;有無檢疫性病蟲害;并在播種后30日內,上報種子生產地點、品種名稱、生產面積等信息。要求企業嚴格按生產許可證規定的品種,并在指定的范圍內生產種子。
3.2 建立種子生產檔案 種子管理部門應督促具備生產資質的種子生產企業建立相應的生產檔案,按照安徽省種子管理站規定的文本格式逐項填寫檔案內容,詳細記載生產地點、生產地塊環境、前薦作物、親本種子來源和質量、技術負責人、田間檢驗紀錄、產地氣象紀錄、種子流向等內容,保證檔案內容全面、真實、準確、可靠,不得弄虛作假或隱瞞不報。建好的種子生產檔案須保存2a以上,不得擅自銷毀。
3.3 全程監管生產各重點環節 在種子生產的各重要環節強化監管,督促企業嚴格履行種子生產技術規程,確保種子質量。
3.3.1 責任到人 確定制種企業質量負責人,質量負責人對種子生產各環節進行全面質量管理。
3.3.2 研制相關預案 制種企業應針對品種特性、基地氣候條件和土壤類型等具體情況,認真制定各品種(組合)詳細的制種技術方案,對可能出現的災害性氣候、重大病蟲害及其他突發事件提出相應預案,提供給基地管理人員,其技術規程要具有可操作性,做細做實,嚴格履行。
3.3.3 查驗基地隔離情況 為避免串粉引起生物學混雜,認真做好基地隔離情況的查驗工作。空間隔離要求:與雜交稻大田生產隔離距離不低于30~50m,與常規稻隔離距離不低于50~100m,與粳、糯稻隔離距離不低于200m;隔離時間不少于25d;屏障隔離要求其屏障物高度不低于2.5m,原則上不采取人工屏障隔離。
3.3.4 強化保純措施 重點做好花期去雜保純工作,必要時種子管理部門可派員進駐基地參與指導檢查驗收,對不符合種子生產規程要求的、花期質量檢驗指標達不到標準要求的,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確保達到相關技術規程要求。
3.3.5 加強疫情管理 按照國務院《植物檢疫條例》及《省植物檢疫辦法》要求,生產企業應及時掌握檢疫性病蟲害發生活動情況。按照產地檢疫操作規程,抓好制種田檢疫性病蟲監控工作。對發生的檢疫對象,進行必要的除害處理。
3.3.6 收儲管理 要求企業精心組織收購加工,父母本分開收割,及時脫粒、曬干、揚凈。在種子收割、晾曬、收購、精選、運輸、入庫等環節中把好質量關,防止機械混雜。
3.3.7 認真開展種子純度檢驗,及時通報鑒定結果 種子入庫后,制種企業應按《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規定取樣、封樣,送交相關具有資質的種子檢驗機構,通過海南種植鑒定、實驗室純度與真實性SSR分子檢測等辦法檢測種子純度,并及時向縣種子管理部門通報鑒定結果。
3.4 加強技術培訓 針對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技術含量高的特點,種子生產企業應根據不同制種組合的特征特性及制種方案,有計劃地對基地生產管理人員和制種農戶進行高產制種、防雜保純等相關技術的培訓,提高其制種技術水平。要求制種企業年初農閑時舉辦雜交水稻制種專業知識講座;在生產期間,要結合制種技術方案中的關鍵技術,對制種農戶進行針對性培訓;生產管理人員要加強對高產制種技術、花期調整技術、穗萌抑制措施的研究,努力降低制種風險,提高基地整體制種技術水平。
3.5 增加基地投入 引導企業對制種基地加大投入,努力建成標準化的制種基地,重點加強測土配方施肥、田間道路、排灌設施、作業機械、晾曬烘干、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制種基地的水利灌溉能力、排洪排澇能力、交通運輸能力、種子收、曬能力,有效提升基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3.6 增強服務意識 種子管理部門應本著服務農民、服務企業、服務政府的原則,提高服務意識,幫助種子企業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不斷提高制種農戶的法律意識、合同意識、質量意識、誠信意識和風險意識;做好協調服務,化解生產企業和制種農戶之間的矛盾糾紛;嚴厲打擊搶購、套購種子的不法行為,對私留、倒賣種子等行為進行查處,確保制種企業和制種農戶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3.7 加強監督抽查 種子管理部門應當對雜交水稻種子生產企業不斷進行種子質量意識教育與風險警示,督促企業認真加強種子質量控制,嚴格種子生產田間質量檢查,了解種子生產檔案建立情況。對未按規定執行的,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及其他相關規定予以處罰。
總之,種子管理部門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管理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關于加強種子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精神,指導和幫助制種企業強化內部質量控制,加強種子生產檢查、質量監督抽查,建立政府監管與企業自律相結合的統一協調、運行有效的種子質量監管長效機制,規范雜交水稻種子生產行為,確保不發生重大種子質量安全事故。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