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舜堯
摘 要:治理通貨膨脹是天津新生的人民政權面對的首要經濟問題,而整頓銀行秩序、加強金融管理、擴大城鄉物資交流是有效治理通貨膨脹的三大措施。這段歷史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在于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治理通貨膨脹必須與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相掛鉤,必須構建一個公平正義、權力受到有效監督的和諧社會,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通貨膨脹;金融體制;緊縮銀根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172-03
如何抑制通貨膨脹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城市接收工作的主要問題之一。民生問題的首要,在于物價的穩定。而老百姓最關心、最期待的也是希望手中持有的貨幣不要貶值成為廢紙。某種程度上說,人心思定首先指的就是物價的穩定。新金融體制的建立、社會秩序的重構,都要以物價穩定為基礎。善于軍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能不能在城市站穩腳跟,贏得老百姓擁護的現實問題。
一、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天津解放初期三次物價風波
天津解放初期,共產黨面臨的經濟形勢是極其嚴峻的。由于南京國民政府濫發貨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據《中國貨幣金融史略》記載,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貨幣,到1937年6月累計發行14.1億元,到1945年8月累計發行5 569億元,發行指數為394.84[1]。到1946年12月累計發行37 261億元,發行指數為2 641。到1948年8月21日累計發行6 636 946億元,發行指數為450 000。貨幣的濫發必然造成物價的飛漲。而三年內戰期間,仍以1937年6月為基期,1948年8月,法幣發行的指數增加到四十五萬倍,重慶物價上升至一百五十余萬倍,上海物價上升到四百九十余萬倍[1]。用麻袋裝錢購物消費、領工資,是當時老百姓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據統計,截至1948年7月,天津糧食價格比1945年上漲了9 509.67倍,當時社會上傳有“黃金窩頭、珍珠玉米”的嘆語[2]。至1948年10月底,天津市金圓券的流通額幾乎超越了規定最高發行限額的8倍[2]。天津又是用戰爭手段解放的直轄市,戰后的重建形勢異常嚴峻。
從1949年到1950年,天津不斷掀起物價波動的風潮,大的風潮主要有三次。第一次發生在194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起因在于一些不良資本家囤積居奇,操弄著市場物價的暴漲。糧食、棉花、黃金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成為囤積的重點。期間天津折實儲蓄的牌價指數由121漲到288,銀行日息由每千元10元上調到18元[3]。第二次是從1949年7月上旬到8月上旬。起因是上海黃金價格的暴漲波及全國,天津也金價大漲,進而糧食、棉花、紗布也跟風漲價。8月6日折實儲蓄牌價指數達到948,銀行日息由每千元16元上調至25元[3]。物價的上漲,進一步刺激了資本家囤積物資,嚴重影響人民生活秩序。第三次發生在1949年10月至11月下旬。此時糧價在全國范圍內大幅上漲,帶動其他產品價格上揚,天津也深受其害。10月8日天津折實儲蓄牌價指數是889,至11月26日達到4 295。銀行日息每千元上調至28元[3]。另外國內外反動分子的破壞活動,也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嚴重性。
二、治理通貨膨脹的措施
物價的飛漲,市場的混亂,嚴重攪亂了經濟秩序的運行。同樣也是對新生的人民政權能否立足城市,在百姓中樹立崇高威望的重大考驗。治理通貨膨脹突出地反映了在經濟戰線上,共產黨需要在與民族資產階級既聯合又斗爭的形勢下,探索一條科學有效的政策路線。應對通脹,是接收城市遇見的普遍問題。石家莊的接收風暴,給予共產黨深刻的警示,經濟問題需要經濟手段去應對,簡單粗暴的行政命令只會適得其反。新生的天津政權就非常注重用經濟手段,來化解通脹危機,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首先,整頓銀行秩序。一方面鼓勵居民儲蓄,大力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停止辦理貸款,對到期的貸款立即收回,緊縮銀根。其目的就是嚴控市場流通的貨幣總量,從源頭資金鏈上抑制不良資本家的囤積行為。吸收居民存款主要通過折實儲蓄的辦法來鼓勵,折實牌價以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如糧食、煤炭、布匹等價格來計算,盡量使居民儲蓄不受或少受物價波動的影響,折實儲蓄具備資金避險功能,從而有效提高居民存款的積極性。對于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規定其保留三天所需經費開支外,余款全部存入人民銀行,不準他們與錢莊、私營銀行有資金往來,將全市的資金管理納入了宏觀調控的體系中。
其次,加強金融管理。收緊銀根的同時還必須管理好資金的支出和使用,嚴防資金流入投機市場。比如整頓混亂的支票管理制度,既規定支票不能當日抵現,也不準開遠期支票、空頭支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合作社之間資金往來,必須轉賬,不能使用現金。人民銀行對存款和現金的收支情況要做到當天掌握。1949年4月1日建立頭寸報告制度,就是由會計處將全市各行各業的存款、匯兌、現金收付情況匯總起來,于次日送行長審批,便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金融管理的加強、貸款的停止,大大增加了資本家囤積物資的難度。
第三,擴大城鄉物資交流。增加市場物資供應,調節供求平衡關系,是打擊囤積居奇的有效方法之一。任何市場行為都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價格波動是受市場供求關系的極大影響的。緊縮銀根的同時加大市場供應,不法商人囤積物資便失去實際的意義,只能拋售手中現貨。增加市場供應的便捷方式,就是由國營商業部門加大采購糧油、棉花等生活必需品的力度,促進城鄉物資交流。從1949年3月開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就和周邊許多城鄉展開了匯兌業務,開辦外埠采購貸款,為城鄉物資交流提供資金支持。
通過實施這種行政與市場相結合的措施,至1949年底通貨膨脹基本在天津得到根治。物價的穩定,保障了人民生活質量,為生產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經濟環境。共產黨既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了崇高的威望,也為自己的經濟建設事業摸索了有益的經驗。
三、啟示
通常理解貨幣總供給大于貨幣總需求,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揚,便引發了通貨膨脹。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引發通貨膨脹的因素遠比這復雜。我們既面對著高漲的石油價格,也面對著高昂的居住成本;既面對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面對著某些國家施行量化寬松政策帶來輸入性通脹的考驗;既面對著資源性產品價格上調的現實,也面對著某些商品(如糧食、肉禽等)價格飆升的挑戰。在改革攻堅階段,高居不下的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指數),是我們必須攻克的攔路虎。2007年下半年,我國物價上漲率突破5%,11月份達到619%,創11年以來新高;2008年1月和2月,物價上漲率更是高達711%和817%[4]。回顧天津解放初期的歷史,我們依然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首先,部門配合、統一行動。解決通脹問題不是單一某個部門的事,需要著眼全局,抓住重點、密切合作。天津解放初期治理通脹的主戰場在銀行,緊縮銀根,建立金庫,開辦折實儲蓄,管理金融、外埠匯兌等措施的出臺,都由人民銀行天津分行統一調度。而要實現國家稅收的及時入庫,企事業單位現款的存入、放款的匯總、資金的轉賬等具體事宜,就得靠各部門、各單位之間的密切協同。否則一旦某些環節出現漏洞,整個治理就會前功盡棄。當今我們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也離不開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合作。高房價、高租金推高生產成本,是造成高通脹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理通脹必須治理高房價,而我們目前除限購外,主要通過利率杠桿增加交易成本,以及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防止熱錢過多涌入地產行業的方式來進行。方法雖然有效,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到遏制,但房價的理性回歸遠未實現。還有諸如土地財政,經濟結構失衡,產業經濟空心化、金融綜合改革等問題的解決,都不是單一哪個職能部門能辦到的。只要一個環節有失,遏制熱錢炒樓的沖動就難以根除。中央政府要宏觀調控,而地方政府卻在微調,是解決不了高房價問題的。
其次,對癥下藥。天津解放初期治理通貨膨脹打擊重點是資本家囤積行為。緊縮銀根,加強金融管理,擴大城鄉物資交流,都是對癥下藥圍繞打擊囤積展開的。當然我們今天造成CPI指數高居不下的原因,遠比當時復雜得多,但依然有規律可循。針對流動性泛濫問題,央行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但這遠遠不夠,從積極的財政政策向穩健的貨幣政策轉型,是要做好金融創新的。否則中小企業融資難、過剩資本出路窄,還是改變不了地產行業一枝獨秀的困局。
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環境下,出口企業賺回國內的卻是不斷貶值的美元,美元兌換給國家,國家就得不斷向市場投放人民幣,流動性過剩便產生了。2009年銀行放出了9.59萬億,到了2010年1月份高達12萬億。如此高的信貸擴張速度和規模,通貨膨脹自然要來臨[5]。而過多地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必然形成對消費的抑制。國內生產的產品要么出口尋找海外出路,要么改為投資消費。在出口長期大于進口的情況下,為平衡國際收支,就只能升值人民幣。所以治理通脹重在拉動內需,刺激消費,變革投資拉動型的經濟格局。要在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時,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研究表明少數高收入人群,其邊際消費是隨著收入增加而遞減的,而人民大眾要是有消費欲望卻沒消費能力,后果將不堪設想。通貨膨脹表面上是貨幣超發的結果,但是緊縮貨幣、利率杠桿、價格管制卻只治標不治本。不能離開分配制度改革來談治理,這才是今天的對癥下藥。
要解決通貨膨脹,必須激發百姓的消費欲望。而這種激發不能僅僅停留在增加百姓收入的淺層面,必須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縮小貧富收入差距。分配制度的改革其著力點在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唯如此才能極大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欲望。也就是說刺激消費是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及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若是得到較大的緩解,經濟的通脹壓力就會減小許多。治理通脹其實也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而這種再分配所要做到的就是讓更多的社會成員來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所以說治理通貨膨脹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助推器。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表面上看似一個經濟問題,而解決的手段卻不能只局限于經濟層面。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為解決通脹問題也是采取過許多措施的,比如打擊投機倒把、停發商業貸款等等,但為何收效甚微,就在于政府把通脹問題想得過于簡單,應對措施過于死板和僵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結果使問題越積越嚴重。今天的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事業,必然也決定著治理通貨膨脹也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期間必然要經歷幾許反復。
第三,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通貨膨脹,折射出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問題。經濟戰線上既斗爭又講統一戰線,是擺在新生的人民政權面前的新課題。擴大城鄉物資交流是解決該課題的一劑猛藥,同時又能擺脫城市物資極度匱乏的經濟困境。畢竟物資匱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同樣我們也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在市場經濟時代,城鄉間物資交流極其豐富,物資匱乏的局面早已成為歷史,那又怎樣降低CPI指數呢?比如禽肉業,油價高、公路收費多推高運輸成本,飼料價格漲推高生產成本,員工加工資推高人工成本,店租上揚又推高經營成本,顯然單憑擴大城鄉物資交流是很難實現對其價格管控的。同樣的措施在不同的時代,會遭遇水土不服的問題,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新情況。要解決就得從多頭入手,企業要想辦法降低生產成本,職能部門要想辦法降低經營者運營成本,這樣才有利于緩解治理通脹的難度和壓力。
另外,通貨膨脹也是供需失衡的結果,但是增加供應就一定能拉低價格嗎,這也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近年來,國家土地供應量不可謂不少,投放進市場的新樓盤不可謂不多,但房價不降反升,迫使我們不得不去重視高空置率的成因,及其背后所隱藏的市場風險。所以通脹治理必須與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相掛鉤,必須構建一個公平正義、權力受到有效監督的和諧社會,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天津解放初期為什么治理通脹效果顯著,就和新生的人民政權追求社會公平的制度安排有很大關系,這也是給我們的最大啟示。還有政策因素也是個新問題,比如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我們開征了資源稅。這對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是一大利好,對傳統資源來說是促進優化組合。但該政策對上游資源的價格影響不容小視,它是否緩解還是增加了治理通脹的難度,還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研究。
當前,通貨膨脹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解決的難度又是超過以往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財政金融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天津市的物價波動很大程度受到上海、廣州等外地因素的影響。而今在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一些國家不顧國際責任,只為自己私利來接連推動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依然能對人民幣的匯率造成極大的沖擊,也助長了物價上行的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人民幣的國際化提速在加快人民幣國際間流動的同時,可能會削弱中央銀行對人民幣的控制力[6]。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又需要國家具備強有力的市場控制能力。但經濟全球化本身,就會給這種控制能力的強化帶來新挑戰,而我們不可能脫離世界、閉關鎖國。而建設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沒有現成可供使用的模式做參考借鑒,所以回顧過去共和國所走過的歷史,重新認識當年的經驗教訓依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只有做好對過去的總結,我們與時俱進的道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參考文獻:
[1]石毓符.中國貨幣金融史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羅澍偉.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3]王子善.記天津解放初期制止通貨膨脹的斗爭[J].中華魂,2009,(2).
[4]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J].經濟研究,2008,(5).
[5]鄒璇.當前中國通貨膨脹壓力成因與治理——外匯儲備和產能角度下的分析[J].當代經濟,2010,(4).
[6]江凱.輸入型通貨膨脹視角下的物價穩定問題[J].金融與經濟,2010,(8).